![]() |
楼主(阅:9253329/回:0)这4个方法让我行动力爆表文:Scalers
如果问一个人行动力强应该是什么表现,可能会有不同答案,例如每天早起,坚持阅读、写作、运动,做事不拖延,把一件看上去不可能做成的事情通过努力做成,等等。 “行动力”是指在存在干扰的情况下,稳定地把事情完成的能力。无论发生什么都不慌乱,能克服困难并以不可阻挡之势前进。如果把这种表现当成“输出”,按照“输出倒逼输入”的思路,我们需要有怎样的输入,才能有行动力? 而按“力和系统”的概念关系,力为系统添砖加瓦,系统为力保驾护航。输出行动力,需要有行动系统提供稳定供给。那构成行动系统的因素有哪些?我认为有四个方面: 资源投入和优先级,情绪意愿和触发点。 资源投入和优先级 行动就是做事情,而做事情本身就要消耗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我们本身就没有多少这类资源的时候。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要持续做一件事情,我们能做的也就是把这件事情排到足够高的优先级,不断提升这件事情的权重,直到我们能够确保这件事情的完成。 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地取舍,放弃和主线无关的事情,突出重点做减法,把腾出来的资源投入到核心上。如果一件事情需要八分的投入,那么我们就按十分的准备去做。以超出规格的模式,投入足够多的资源,胜算要比以小博大高很多,同时也更容易进入正循环。 在成长会有很多小组,有的专注朗读训练,有的专注听力,有的专注外刊研习,有的专注笔译训练,同时还有关于早起的训练、运动训练、表达训练等。 每年,成长会里总会有小伙伴对很多小组感兴趣,尽管我多次告诫他们要先从一个小组入手,仍然会有人同时进入很多小组。但是每个小组的训练任务都比较多,而且都有进群门槛。一开始大家很兴奋,认为自己同时开创了多个伟大的征程。但是通常不到一个月,这群人就会呈现疲软状态:训练任务无法按时保质完成,出现消极情绪,不得不悄悄放弃。这其实就是资源投入主优先级没有安排好的例子。 一般刚刚开始持续行动的人,行动力资源不足,行动系统孱弱,先保证一件事情的稳定执行是上策。而保障持续稳定地做好一件事情,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舍弃对这件事情造成干扰的事项,克制自己对很多事情感兴趣的欲望。 对于长期散漫的人,如果要焕发行动力的光彩,就像在黑夜中拯救快要熄灭的蜡烛火苗,你必须停下手头的所有事情,用双手挡住气流的扰动,小心呵护,让火苗烧得更旺一些,这个时候才有可能点燃草原。而如果你想同时救两个火苗,很有可能两个都失败。 情绪意愿和触发点 行动有时需要情绪触发。当我们真正意识到要去做一件事情,一瞬间被点燃,行动就启动了。背后也许有复杂的过程,但是归结下来就两个方面,一是逃避痛苦,二是追逐快乐。我们做什么事情,不做什么事情,归根结底,不就是为了少一点痛苦或者多一点快乐吗?而且往往痛苦的驱动力比快乐更强。 如果我们能注意到痛苦和快乐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并且加以干预调控,对要做的事情,赋予更多的快乐、更少的痛苦,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一开始,外在的事情通过快乐和痛苦这两个开关,影响我们的行为。经历一些事情后,有了思考,加上酝酿,某个时刻,豁然开朗,动力强劲。“我受够了这样的生活!”“老子不干了!”等,都是此类。 类似的事情发生后,把这个瞬间保存下来,作为从情绪状态到行动的触发点。把这件事情全过程记下来,就像程序一样,必要时定期回顾,可以在未来随时调取,回顾出发动机,激活状态。这就是你自己的情绪开关,可以尝试控制、修改并且再次触发。 在我没有写作的时候,比较懒散,会看各种电视节目。有一个节目叫《爸爸去哪儿》,挺火的,让我触动的倒不是里边父子互动的温情画面,而是镜头里有意无意展现的节目主角自家的生活场景,宽敞的居住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非常有趣的生活……这些反映的是另外一个阶层的生活,以娱乐的形式展现给大众而已。包括现在的各种真人秀,让大众人物在节目上出丑,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似乎可以从中获得莫大的快感。 那时我突然想到,如果是一个没有本事的爸爸,没有好的经济基础,根本无法支撑那样形式的生活,哪里也去不了,只能在家里待着;而且也不可能有那样敞亮的家,没有谈笑风生,只为生计奔波。在这个瞬间,我突然明白,我一定要为自己做一些事情,不然的话,我可能以后哪里都去不了,什么也做不了,也选择不了。 想到自己在未来要面对各种“这没办法”“迫不得已”的时候,我几乎要跳起来,这是我无法忍受的。至少对我来说,我不想做一个哪里都去不了的爸爸。在这里,痛苦激发了我的行动,我把这个开关保存下来,所以才能在这里和你分享。 ![]()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