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旺
  • 积分:7582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7/10/13 22:13:27
  • 楼主(阅:9307947/回:0)《那年花开》结局,那位让几乎所有主角领便当的王爷究竟是谁?


    文:苏老师



    这句话最近很流行,因为这些年我们见了太多恶心的人打着爱国旗号干出损人利己或者损人不利己的恶心事。


    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


    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


    ——Samuel Johnson


    实际上约翰逊这句话的本意就是批判那些以爱国的名义谋取私利的人,比如“贝勒爷”这样的人。


    孙娘娘出演的《那年花开月正圆》最近挺火,为师偶尔会陪你们师母看一段。片子中的大反派是俞灏明饰演的杜明礼,各种坑害孙俪饰演的周莹及其婆家。


    杜明礼的后台老板是一个被称为“贝勒爷”的人,他坑害周莹婆家也是为“贝勒爷”与“左大人”以及“李大人”的政治斗争服务的。


    左李二位不难推测出是左宗棠、李鸿章,那“贝勒爷”也应该确有其人,他是谁呢?


    片中杜明礼三句不离“贝勒爷”,可作为隐藏大BOSS,此公直到60集才露脸,演员是60年前的童星石小满先生……


    但是即使露了脸,我们还是无法知道这位“贝勒爷”的历史原型。


    然而,在59集一闪而过的某个镜头中,他还是泄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见谕如见本王,速将泾阳吴周氏交与持谕人发落——载漪”


    在这张手谕中,我们清楚地看见了“载漪”的签名。


    好家伙,原来是他!






    此人差点当上皇帝的爹(听起来怪怪的,后面再细讲),仕途巅峰是主管总理衙门兼军机大臣,相当于今天的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在不设宰相的清朝,这算位极人臣了。


    但是这么一个位高权重之人,《清史稿》中连独立的传记都没有,也可看出著史者对他德才的不屑吧。


    搜集他在《清史稿》中支离破碎的痕迹,就发现他的一生可以用以下十六个字概括:


    图谋皇位        操纵暴民


    残害忠良        妄开战端


    他全名“爱新觉罗·载漪”,是满清宗室,出身显赫。他是道光皇帝的孙子,后来被过继给瑞敏郡王奕誌(道光的侄子)做养子。38岁时获封端郡王,跻身“王爷”行列。所以在《那年花开》后期的剧集,他的称呼就由“贝勒爷”改成了“王爷”。


    《清史稿》中说他老婆是慈禧太后的侄女载漪福晋,承恩公桂祥女,太后侄也)。然而更多史料表明,这是《清史稿》的误记。照理皇族家室有据可查,著史者不该犯这种错,也许是他们也想不通,要不是这层关系,载漪何德何能可以在日后叱咤风云吧。


    他是晚清众多亲贵中的一员,本该是过着位高权不重的日子,在富贵中浑浑噩噩耗尽一生。偏偏历史就是这样吊诡,晚清的风云际会让他挤到了前排,挤下了河堤,在水流中砸出了一朵不大不小的浪花。


    他前半生故事不多,只是在甲午战争之前负责训练了一支新式军队。这支军队由八旗子弟组成,装备西式武器。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囚禁了支持变法的光绪帝,并开始酝酿废立之事。考虑到同治、光绪两任皇帝都没有生下子嗣,慈禧便在下一代皇族成员中物色人选。


    清朝皇帝按辈分命名,如咸丰帝奕詝是奕字辈,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是载字辈,那么下一任皇帝,理应是溥字辈。就是末代皇帝溥仪这辈,不过此时溥仪还没出生。


    慈禧太后挑中了载漪的儿子溥儁(读:jùn载漪自己从来不是皇位继承人,却几乎躺着成了皇帝他爹


    按慈禧太后的计划,先过继溥儁为皇帝养子(立端王载漪子溥儁为穆宗嗣),然后再找机会让光绪退位,实现皇位更迭。值得注意的是溥儁是被立为前任同治帝(清穆宗)而不是光绪帝(清德宗)的养子,可见慈禧对光绪的怨恨有多重。


    然而废立一事朝野反对者颇多,各国公使也拒绝入贺,所以只好暂时搁置。慈禧最终只是以光绪帝没有生育能力为由,将溥儁册封为“大阿哥”,作为皇位继承人。


    这是1899到1900年初农历己亥年的事,史称己亥建储”。


    载漪大概认为自己没能当成皇帝的爹,是外国人从中作梗,便从此恨上了洋鬼子。


    后来河北、山东等地义和团兴起。义和团多由贫苦农民和市民组成,排斥外国一切事物,且号称有“刀枪不入”的功夫,正中载漪等人下怀。


    载漪本是顽固派的代表。顽固派将维新派指责为卖国,那自然要以“爱国”自居。既然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那顽固派当然要尽可能反对西方。这是他们的政治正确,如股市中的概念股,“爱国”就是他们炒的概念。


    既然要炒概念,就要有一些支撑的东西。孔孟之道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支撑,然而仁义毕竟挡不住炮弹,义和团的“刀枪不入”就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在载漪等人的纵容甚至支持下,义和团迅速渗透到北京。他们喊出的口号不可谓不响亮——扶清灭洋。与载漪臭味相投的大学士徐桐欣喜地宣称:中国当自此强矣!


    然而法术这玩意儿有个缺点,就是容易验证,给人来一枪,就知道“刀枪不入”是真是假了。所以读过书的都不该上当,嘴上说相信的,不是蠢,就是坏。


    后来义和团失去控制,不但用私刑处死了大量中国基督教信徒和西方人士,甚至还杀死了日本和德国的外交官,举世哗然。


    载漪却上书说:雪耻强国,在此一举!并向慈禧太后大力宣扬义和团“刀枪不入”的法术,为义和团争取到了等同于官军的地位,并纵容他们在京城“专杀自如”。


    不久顽固派几位大臣伪造了列强要求慈禧还政光绪帝的外交照会,这刺到了慈禧的痛处,失去理智的老佛爷随即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匈等十一国宣战——没看错,十一国。


    这真是犯我大清者,虽远必诛,不可谓不振聋发聩。中国在近代受列强的欺负够多了,能报仇当然好,不过问题是,打不打得过呢?


    这根本不需要回答。


    清政府哪儿来的勇气先开战端?因为载漪等顽固派压制了一切反对的声音。


    开战时,吏部侍郎许景澄冒死上书反对,载漪等人立即跳出来说:“好你个卖国贼要走邪路吗斥为邪说?你怎么敢妄议中央大政方针任意妄奏?”许部长和其他反战大臣就被处斩了。


    这许景澄是洋务派的风云人物,早年曾担任驻欧洲各国的外交官,还在船厂监造过北洋水师定远号铁甲舰,将来重建海军的干将就此被断送。他受刑之日,“举国称冤”,载漪等人却“扬扬颇自得”。


    只扣帽子,不问事实见没见过?


    八国联军步步紧逼,载漪却继续跟慈禧说:“义和团好呀,不但赤胆忠心,还刀枪不入啊!(盛推拳民可用


    偏偏一个名叫立山的满族大臣很不给面子,说了句“这些爱国群众没啥不好,不过他们的法术不大管用其术多不验


    载漪一听就炸了:“爱国还不够吗,法术行不行要你管(用其心耳,奚问术)?你立山跟洋人很熟是吗,你行你上啊(立山必与外人通,请以立山退外兵)!”


    他跟你说东说不过,就转而跟你说西熟不熟悉?


    义和团被定性为“反帝爱国运动”,我们却不能否认它愚昧落后的一面。


    立山一听不乐意了:“一开始是你载漪说要打的,关我什么事,我又不懂外交,凭什么我去(首言战者载漪也!臣主和,又不谙外事,不足任)!”


    人至贱则无敌,载漪又祭出了扣帽子的绝招,说立山的家就在使馆区隔壁,肯定窝藏了外国人后来立山也被斩首了。


    清廷总有清醒的人,一个名叫联元的满族大臣站出来说:甲午之役,一日本且不能胜,况八强国乎?傥战而败,如宗庙何?1v1你都打不过,何况1v8?这是一个连幼儿园小朋友都会算的数学题,然而这个解题人得到的不是小红花,而是断头台。


    这下载漪连歪理都不讲了,说了他不爱听的话,就得死载漪斥其言不祥,七月十七日,斩西市)。


    厉不厉害?但是——


    即便杀死所有的公鸡,太阳照常升起。


    后面的故事中国人都很熟悉,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挟持光绪帝逃往西安。据说在那里她认了周莹做干女儿。


    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历史教科书的评价是“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那么这场国难的始作俑者载漪的结局如何?


    列强不肯放过他,战争结束后把他列入“战犯”名单,要求清廷惩处。


    在皇室亲友的多方营救下,载漪逃过一死,与儿子“大阿哥”溥儁一道被削去爵位,流放新疆,他的政治丑剧终于落幕。


    他的同党们运气就没那么好,基本都被赐自尽或处斩。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载漪满口爱国,满肚子却是如何搬掉儿子当皇帝的绊脚石,甚至不惜拿国运做豪赌。


    中国的脊梁必然不是他这样的人。


    反倒是被载漪冤死的许景澄等人,为了国家的海防和外交埋头苦干、拼命硬干,即使一时被当权者扣上帽子,也终将得到历史和人民的公正评价,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