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68535473/回:0)你有没有想过,为啥2月是最短的月份?没人见过时间,却也没人不在它的流变之中。我们从未“眼见为实”,却早已对它习以为常,这难道不奇怪吗? 所以时间是不均匀的,它不能回调,前与后不对等。这与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道理是一样的。既然如此,我们又怎么能拿它作为标尺? 循环:时间确立 许多真理,变成了常识,但常识又掩盖了真理。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日、月、年成了时间单位? 月,即月亮,月有盈缺,月缺为朔,月盈为望,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走完一个周期,叫作一个朔望月,久而久之为“一月”。 那么,为什么一周是七天? 接着,一个千禧年是1000年,又代表什么循环? 亚里士多德意识到,万物生焉的规律,其实来自太阳围绕地球的运动。那么,运动带来变化的规律,而运动也是时间的起源。 古希腊人就认为,时间是循环的,历史是循环的,将来还有无数个苏格拉底会蒙冤死去,无数个泰勒斯会跌在坑中。他们对时间变得无感,从而导致了古希腊历法的糟糕,这就为罗马统一历法做了铺垫。 2.历法:人神共创 说到历法,绕不过古埃及。尼罗河流域每年涨落的潮水,带来了土壤肥沃的种植地。因此,他们将每年潮水涨起的日子,定为新年第一天。 农耕社会的一大特点,是要把握不同的时机。时机误不得,否则无法收获足够的粮食。古埃及人对太阳的观察,由此开始。 公元前后,逐渐兴起的罗马民族,征服了当时不多的文明地区。但罗马出身蛮族,他们的历法很落后,他们最崇拜的古希腊,同样没有好的历法。所以,罗马政权安定后,就开始搜罗天下历法博采众长。 可以看出,历法本是为了对应天上的事、诸神的事,但一路发展下来,落入了不少人的因素。所以,不妨把它看作是人和神的共同创作。 改革后的历法叫“格里历”,也就是沿用至今的历法,即“公历”。格里历在全世界的统一,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这也造成许多“趣闻”。 比如牛顿时期,英国仍在沿用儒略历,牛顿就出生在伽利略去世后的一年。后来英国改了历法,牛顿刚好出生在伽利略去世的同年。两位科学史上的巨匠, 前后脚在这世界经过,成为一段“名不副实”的佳话。 又比如俄国,它在很晚才实行新的历法,主要是因为东正教对改革后的历法持反对态度。我们曾把俄国历法叫作“俄历”,实际上是儒略历。“十月革命”发生在儒略历的10月,这个名称沿用至今,按照格里历,实际上它在11月。 跨年:新的开始 不难看出,即便是今天的历法,作为时间单位的日、月依然在循环中,只有“年”的差异,标志了“今日”与“去年今日”的不同。在中国古代,历法纪年是用“十天干、十二地支”,60年一循环,同样有很强的循环性。 干支、生肖与五行 那么在当代,为什么强调了年份的不同,为什么分为公元前后? 基督教的经典记载明确:世界从创世开始,到审判结束。它是线性的时间观,不然的话,世界将被一次次创造,耶稣将会一次次传道。这是基督教神学家所不能忍受的。 自然而然地,时间观念要被重新梳理,但这是个很大的难题。 早期的基督教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很苦恼,他说:“时间是什么?这个问题没人来问时,我便一清二楚。当有人向我提问,我便一无所知。” 只是,解决办法也很简单,罗马教廷用残酷的手段,迫害了他们认为的异端。“一言堂”让欧陆走向了中世纪,智慧的光辉渐渐暗淡;希腊古典时期(代表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及希腊化时期(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146年希腊本土被罗马征服)的经典,被掩埋了起来。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柏拉图的经典重新被发掘,循环时间观再次复活。这也是它叫“文艺复兴”的原因:当时的反对者们认为,他们处在一个循环的下落阶段,必须往前“复兴”,复兴古典时期的精神。 但是木已成舟,基督教的影响遍及欧陆,此后还在扩大势力。 究其原因,不一定要联想到文化侵略。格里历确实很优越,往上对应了天体运行的周期规律,往下能预言不同的时节。是它的强大,让它成为世界普遍使用的历法。 中国也有很好的历法,叫“农历”,本质是“阴阳合历”,既考虑到太阳的周期,又弥补月亮周期的差异。古中国也是农耕社会,历法同样为此服务,二十四节气中的很多节气,都各自对应一个农耕行为。 到今天,农耕文化已今不如昔,但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文化价值。然而现代的中国人,因循的不可避免是格里历。 因为年份的变动,现代中国人的观念是线性时间观。那就意味着,没有循环,不会回到过去,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这是有必要的,不然的话,我们为何要跨年? 另外,农历的传统也同时被保留。因为一味求新,不见得好,就像未来永不可知,会令人期待,也会令人害怕。 侬好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