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62396929/回:0)一个生态学中极为重要的思想长江三峡的改道,如果哪位专家预计,会或不会,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都说明这位专家是不讲科学的,因按照今天人类浅薄的生态学知识,根本无法回答这个命题。l971年国际环保会议上通过了“保护沼泽地国际公约"(Ramsar-Convention)。(初想想沼泽地杂草丛生,毫无经济价值,应当将之改良成鱼塘或农田以造福于人类,以致现今全世界只残留了600个沼泽地。但沼泽地是许多水禽的故乡,没有沼泽地会对人类的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谁都难以预料。)既然今人没能力回答这个命题,就先老老实实地把这些沼泽地全都保留下来。 本文将谈一个生态学中重要的理念,同时介绍一位在生物学,哲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德国人。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前段时间和家里的亲戚聊天,她怀孕两个月去做产检,结果发现孩子没有胎动了,就只能流产,而前后脚进去的三个孕妇,竟然都是没有胎动,当然这可能是偶然现象。 先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一百年前,芝加哥的一位黑人学生患有古怪的贫血病,通常人的红细胞呈球形(GAG),而这位病人的红细胞居然呈香蕉形(GUG)。几十年后才搞清该贫血症的发病机理:在非洲疟疾的发病率很高,而这种细胞对疟疾有抗性,所以这些人不怕蚊子咬,不怕被传染疟疾,以致在非洲有4%的人有这种细胞,且是遗传的---这是对病毒环境逐渐适应而产生的。但这些人尽管不受疟疾侵害,却通常不能活过三十岁。 第二个例子 位于北非大西洋和红海之间的撒哈拉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但据考古学家考证,几千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绿洲,生活了许多野生动物。后来人们把一部分动物圈养起来成为家畜,另一部分被猎尽赶走,结果改变了撒哈拉的生态环境---没有动物就没有植物,没有植物就更没有动物---这块绿州逐步演变成沙漠。可见,撒哈拉变成大沙漠不是自然的选择,而是人为的破坏。l996年联合国通过防止沙漠化国际公约,但一切努力,一百个公约,都极难再将撒哈拉变回成绿洲。 这两个例子是要说明什么呢?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达尔文在南美考察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那里没有发现大的、食草类哺乳动物。是由于哪次突发的自然灾害而灭种了?是被人猎尽而绝迹了?都不是。这说明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物。自然环境与生物有怎样的关系?达尔文需要解决这个难题,但他没作更深入研究。 大自然是一种动物与植物互相依存,水流与热流互相交替的整体。人们逐步感到,研究生物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应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瑞典博物学家林耐(von Linne,1707-1778)对1,8万多种植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和编号(今日的植物编号方式就是他首创),使生物学更系统化。同时他第一个提出生态平衡理论的雏形:“所有自然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Wechselbeziehung / interaction)是自然界得以平衡的基础”,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上帝的创造和安排——他的生态平衡理论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最后开辟这一学科的是德国医学家和哲学家海克尔(E.Haeckel,1834-1919)。他不仅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传播者,而且把分类学、胚胎学和形态学与进化论结合起来,成功地描绘了生物个体从单一、简单的初级动物、逐步进化到高级动物的过程(海克尔还将生物进化论运用到社会分析中,尤其用于对马克思理论的诠释,认为社会分化成不同的阶级是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结果,阶级斗争就是生物进化论中发生在各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 海克尔在他1866年发表《普遍的生物形态Generelle Morphologie der Organismen》中第一次引入生态学(Okologie/ecology)概念,但没有受到人们重视。直到三年后他的教科书《自然的创造历史Natürliche Schöpfungsgeschichte》出版后,生态学概念才被社会广泛接受和使用。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在自然环境被破坏得不可救药的时候,生态学不仅成了生物学家、哲学家,而且成了政治家和环境保护者的口头禅,成为当今最受关注的学科之一,甚至还外延出了“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等新名词。 海克尔不仅实证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同时极大发展了生物与环境关系学 Ökologie/Ecology源于古希腊文 oikos Logos,直译是房屋(管理)的学问,被外延成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海克尔说:“可惜我们对大多数杂乱无章的自然与生物间的关系并不清楚,因为我们对这个问题还没引起重视。生态学要研究的是在迄今教科书中还没提及的生物学内容。而在这些研究中,我们将得到许多我们事先没想像到的结果”。 海克尔对生态学定义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这个“环境”包括广义的人的生存条件。 海克尔的德语原文是:Unter Oecologie verstehen wir die gesamte Wissenschaft von den Beziehungen des Organismus zur umgebenden Außenwelt,wohin wir im weitesten Sinne alle Existenzbedingungen recnnen Können. (Ernst Haeckel 1866) 所以,中文译成“生态学”是意译,但如果根据海克尔的定义,全称应译成:“生物与环境关系学”。 达尔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到原始的南美洲去考察。如果他在英国本土、在滚滚浓烟的蒸汽机边考察,恐怕会得出另外的结论;海克尔提出生态学理论时,他的德国老乡奔驰和达姆勒还没发明汽车。如果海克尔过三十年、站在满天都是汽油味的街上再来思考这个命题,恐怕得修正一下他的生态学定义。据联合国统计,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改变,现在平均每天都有50种生物绝种。 大学教研室的女秘书已经四十多岁了,我问她怎么不生孩子?她说生不出。我想,这一定是独身主义在作祟,哪有人生不出人的?天天喝稀饭的老农都孩子七、八个呢。有一次她请我到她家做客,我们悠闲地坐在花园里喝咖啡。这时一股难闻的汽油昧随风飘来,原来隔着绿树外面就是停车场。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在这汽油味下生活几十年,还能生出汽油孩子?在欧美工业国家,五十年代生理上无法生育的比例是8%,而到九十年代达到15%。研究表明问题出在环境污染:据波兰的一次统计,生活在工业区人的生殖细胞损坏率要大大高于农村的人。另据一位英国学者调查,1990年男性平均排精量只是1940年的一半——半个世纪就把人的排精量减少了一半。 海克尔或达尔文更注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选择。可在自然环境遭到如此破坏的今天就可看到,生物(人)也会影响甚至破坏环境,被破坏的环境再反过来破坏生物,人与自然之间就成了以牙还牙的敌我关系---马克思分析人与动物的活动区别时说:人的劳动改变了自然,最后也改变了人自己。 比如臭氧层被破坏的问题(Ozonloch/ Ozone depletion)。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其中紫外线中的一部分(UV-A)对生物有益,而另一部分(UV-B,UV-C)对生物有害。于是可爱的上帝给地球戴上滤色镜---离地球表面15-30公里高度的臭氧层,它让对人有利的紫外线透过臭氧层射达地面,把有害的紫外线全部滤掉。然而,人类在三十年代发明了FCKW工业用液体,它不会燃烧、爆炸,还无味、无毒,对使用者很“安全”,所以被广泛使用。没想到FCKW挥发到天空后,极大地破坏了臭氧层,从而使有害于生物的太阳紫外线直达地球表面。尤其UV-B会引起人体(如皮肤癌)和植物(如番茄,菠菜,黄豆)的多种疾病。1974年化学家们才发现这个问题,1985年匆匆通过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然后马上采取措施。但FCKW工业用液体的寿命是l00年,要消除这前五十年的FCKW影响至少要到2085年。可以想见,如果发现得晚或发现了还不采取措施,小小的FCKW液体就可能改变地球的自然生态,最终毁灭整个人类,这是多么脆弱的自然界! 整个自然界是一体的,今天所看到的山水、植物、动物(包括人)等,当然不是什么上帝既有的创造,而是自然界几万年发展的结果。改变其中一个,就将改变其它,并连锁反应,最后改变自然界总体。这就是生态学的最重要思想。具体到对人类,对人类每个领域是怎样改变的,则是一个尚未解决、需要科学家和环境学家长期研究的课题。 ![]()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