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87260033/回:0)探索在缅纺织企业劳资矛盾破解之路工厂大门紧紧关闭着,从侧门进去就能看到,一大群绑着红头巾的工人们坐在树底下,那里是他们之前吃饭的地方。已经没有工人在车间里工作了,原本应该充斥着裁剪声、缝纫声的一车间、二车间、三车间、裁剪车间都安安静静的。工人们躺坐着玩手机、闲聊,还有的在空旷的阴凉处踢球。 本月上旬发生在苏美达的罢工事件并非是个例 这是苏美达缅甸双赢服饰瑞比达工厂罢工时的状况,罢工是从12月3日开始的,持续了半月有余,2680多人的工厂陷入了瘫痪状态,工厂亏损约100万美元。直至12月24日双方才谈判妥当,双赢公司已经向缅甸警察局报案,资方保留向闹事罢工头目15人进行诉讼的权利。12月27日,工厂复工,到厂人员有2373人。 罢工,在中国似乎是一个不怎么多见的现象,而在缅甸,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罢工事件却常常发生,令许多外资企业感到“水土不服”,罢工轻则亏损产值,重则工厂倒闭,双赢公司的罢工事件能谈判解决已算不幸中的万幸。如何避免罢工事件的发生、缓和劳资矛盾成为了中资纺织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由于缅甸拥有诸多发展纺织业的优势条件,其中包括欧盟、日本给予缅甸的普惠制政策,缅甸给予外商的投资免税政策,丰富的青年劳力资源(18-35人口占60%),以及低价的劳动力等,近年来有不少中资企业在缅甸发展纺织业。据了解,服装成衣业已跃升为缅甸最主要的出口创汇行业,预计2024年成衣出口额达100亿美元,且能提供100万人的工作岗位,而缅甸的外资纺织企业中约有60%是中资企业。 工会是沟通的桥梁,还是企业的“眼中钉”? 近年来,纺织行业平均每年发生罢工约30-40起,众多中资纺织企业中此起彼伏的罢工事件背后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诱发呢? 据记者采访到的缅甸中国企业商会纺织制衣分会罗穆珍秘书长所言,“不是说罢工现象总发生在中资企业身上,而是因为中资企业所占比重大、数量多,不可避免地就给人一种错误印象,觉得中资企业总是发生罢工”,他还解释了罢工事件中工人们的诉求,“主要就是加工资,适当地增加工资不是问题,但我们倡导的是多劳多得,而不是固定薪酬。轻易地答应工人的要求,他们会隔三岔五地发动罢工来逼迫企业,无论他们的要求是否有道理,而且在这其中,工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仅仅是在缅的外国投资者们,包括缅甸本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业主们,都不敢轻易忽视,甚至是“厌恶”工会的存在,甚至有企业希望能彻底削弱“工会”的力量。据调查,目前缅甸政府承认的工会组织有缅甸贸易工会联盟(CTUM)和缅甸工业、工艺和服务联合会(MICS),而其他尚未得到政府承认的“类工会组织”还有很多。此次双赢公司的罢工便是由CTUM参与组织的。据记者了解,12月12日,仰光省劳工部在省政府开协调会时表示,工会没有申请,没有经过政府批准,也没有提前通知资方,此次罢工定性为非法罢工。然而,即便如此,罢工仍然持续了近半个月。 工会组织为工人们争取合法权益是不容置疑的,但若采取过激的、非法的手段,不顾法律的权威,这样的做法似乎欠妥。在双赢公司发生的罢工事件中,记者采访到公司人事部的管理人员,他表示,“他们冲进来,把窗户和摄像头都用布包住,把我们的手机抢走,搞得像批斗大会一样。”与此同时,罢工的工人还干扰正常工作的工人,致使整个工厂陷入瘫痪。工厂的瘫痪损失的不仅仅是工厂方的利益,还有外国投资者对缅甸投资环境的信心,这样的损害并不利于缅甸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 “防患于未然”,劳资关系更需人文关怀 罢工是劳资矛盾较为激烈的表现形式,高频率发生的罢工事件背后除了有工会力量的觉醒外,还有别的因素,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中国企业到缅甸来发展,面临着迥异的文化背景、发展环境,在适应与探索的过程中,冲突与矛盾的发生是很难避免的。 据澜湄律师事务所CEO于洋介绍,缅甸的劳动法十分庞杂,规范劳资关系的各方面法律条例分散在10部以上的法律中,这对企业来说是很难把握的,企业的合规成本十分高,但即便如此,企业还是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否则是没办法站住脚的。 与此同时,记者也了解到,有小部分的中资企业在经营运作的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从小细节上可能存在沟通过程中声音大、用脚指、丢东西等行为,这样的行为在缅甸是十分不尊重人的,而从工作环境上看,小部分工厂的工作环境的确不太好,企业家只顾提高产能,未能顾及工人们的感受。 记者参观走访了缅甸华悦服装工厂,负责人陶新峰表示“我们需要把能做的事情做好,遵守法律制度。”他还说到,“我们不是因为怕罢工才做这些,而是真正地关怀工人,这是我们本来就要做到的,罢工还是要‘防患于未然’,关心工人不是搞形式,而要落到实处。” 陶新峰介绍了工厂里很多人性化的细节,包括给工人们安排舒适的用餐环境、午休环境,为员工过生日,举办圣诞节联欢晚会等。他还提及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一进工厂的大门,“亲爱的尊敬的工人,工厂因你们而存在,工厂因你们而伟大”字样的标语赫然入目,这是通过更多的细节让工人们产生归属感。 陶新峰的企业只是众多在缅投资的中资企业中的一家,探索合适的发展道路,充分地尊重员工的合理需求,关切员工的工作环境,努力建设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精神,这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道路。 缅甸华悦服装工厂工人餐厅 在纺织行业,劳资矛盾是比较突出的问题,那么,在面对劳资矛盾时,企业家们是否能谨慎地往前多走两步,以此换来工厂更好的运作,换来与当地务工人员更和谐的共生关系。 抱团取暖,增强商会力量 除了在企业内部“防患于未然”,企业间的联合也十分重要。目前缅甸中国企业商会(CECCM)已经成立了两年多,登记会员超过300家,所涉及的行业包括房地产建筑、电力能源、纺织制衣、通讯、物流贸易、旅游、农业等各个领域,其中纺织制衣也成立了分会。罗穆珍秘书长说到,“组织能做的事情很多,包括组织企业相互交流,开展法律、社会制度、文化培训,同NGO、政府、其它社会团体等对话,企业形象宣传等,但现阶段力量明显不足。” 在面对缅甸这一块发展热土时,企业家们迎来机遇,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在面临风险时团结在一块,共同分享管理与发展经验,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一个团结、有凝聚力的组织才能发挥作用,共创和谐的发展环境。 从纺织行业出发,面临的劳资矛盾问题或许需要双方都再付出更多的努力,中资企业需要审视自身,并“防患于未然”。提升产能是主要目的,但也不能忽视员工们的合理诉求,同时关注缅籍员工的心理需求和文化传统,当然更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消灭”工会。在缅甸的发展环境中,既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大的环境,那么为了生存还有什么理由不调整自身呢?或许,更接地气的沟通,更谦逊有礼的态度,更良好的投资形象,更契合当地的治厂理念,更紧密的行业合作,都将为未来铺就一条康庄大道。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