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19268469/回:0)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只有不会沟通的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你说出口的话是让生活更美好,还是让世界更糟糕了? 电开关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然而,随后关灯这件小事,却常能触发家庭危机。 丈夫去地下室拿东西,发现地下室的灯没有关。 他想:每天工作挣钱这么累,家里这样不节省,回家还要操这份心…他拿完东西找到妻子: “你知道吗,地下室的灯可没有关。” 正手忙脚乱做饭的妻子,听到这话,索性也不管锅里油烟四起,直接撂下: “是啊,每天早上不知道是谁洗完澡后不关浴霸也不关灯,你知道吗?我每次直接把灯关了,这事我从来提都没提过。” 职场上,利益错综复杂,有时候一句话说错了,你就成了老板的眼中钉,但如果处理得好,将事半功倍。 很多老板都想要员工加班,当然是没加班费的那种。 有一次,朋友和我说了这样一件事。 老板问朋友:“小王,你原来的公司大家都加班嘛?” 小王:“我不加班,我安排工人加班。” 老板:“那你们公司的工人都很积极、很热爱工作嘛!” 小王:“嗯,工人们工资少,就指着加班费挣钱呢。” …… 上面的故事,不知你看完后有何感想? 老公指责老婆的一句话,到头来说的是自己。 小王的一句话,不仅解释了自己并非不积极工作,也委婉地告诉了老板,加班没问题,只要钱到位了就行。 一句话能触发危机,也能帮你化险为夷。 分析沟通中的各种僵局,就能发现,往往有两件事会导致对话僵掉: 1、个人状态 2、诱发潜在冲突的诱饵 个人状态 假如你出现了下列情绪,事情就很有可能往更糟的方向发展: 自以为是、挑剔、苛责他人、傲慢、不耐烦、防卫心理、自私、犹豫、咄咄逼人…… 在上边提到的故事中,丈夫在看到地下室没关灯后,马上“自以为是”地上楼“挑剔”妻子做得不好…… 小王没有马上因为老板的暗示而启动“防备心理”反而大方地委婉提出自己的要求…… 正是他们或是被自己的状态迷惑,或是不被自己的个人状态局限住,进而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诱发潜在冲突的诱饵 有时候,当你尝试沟通,却发现自己越做越错,当你试图改变,却发现没有任何成效。在日常沟通中,有4大诱饵,造成我们在沟通的僵局中越陷越深。 A.自以为正确 如果个人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那TA实际上几乎注定是错的!因为个人难以了解形势的复杂性,多样性,而由于TA确信自己是对的,就不会跟那些能够丰富个人看法的人对话,这样只会更加封闭个人,越发注定错误。 B.自以为代表正义 每个人都是系统中的利害相关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个人或组织越觉得自身掌握正义,就会越少地反思自身的处事动机,相应地,就越少地考虑对自身目标的追求可能会妨碍他人或其他组织追求其目标。 C.自以为确定无疑 我们时常希望得到一种确定无疑的结果,自认为我们能在复杂的系统和社会里做出改变。然而,一个复杂系统的未来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就复杂系统而言,我们对它的现状知之甚少,也不清楚微小的改变会在哪里引发巨大的涟漪效应,复杂系统的未来只会更不确定。 D.自以为安全 在复杂的行动中,想要感到安全几乎总是一种妄想。从个人的层面来说,行动的风险往往也非常巨大——我们可能会遭到拒绝。任何一种行为都让我们面临新的风险,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我们也得承担后悔的风险。理智的沟通者愿意抛弃追求安全的感觉,思考自己可能承担什么风险。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沟通高手,那么你要时刻注意,自己在脱口而出一句话之前,有没有这样的潜台词: “我比你更有美德(因为我重复利用物品,骑自行车……)。” “我比你看得远(因为我懂科学,我从系统的角度看问题……)。” “我比你更了解你想要什么(因为我读过关于快乐的哲学书……)。” “我不想再跟你说下去了(因为你听不懂不关心,即使你听懂了却为了自己的目的歪曲事实)。”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而你又自然地把他们说出来,最后的情况一般是把别人推到了你的对立面。 沟通并无关输赢,更没有谁能凭此高人一等,无论你们是同一个团队的成员,还是合作伙伴,或者朋友和爱人,沟通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以效率最高的方式使对方明白自己的信息,表达出各自的观点。 没有人会是永远正确的,何况他人的意见会给你非常大的帮助。当对方提出负面意见时,永远记得不要急着纠正对方,不要误以为你的目的只是说服对方,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当你发现是自己错了时,要勇于承认。承认错误不是示弱,不是说明你比别人差,相反,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