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62854041/回:0)文跃然:掌握这5种人力管理范式的人,将走得更远【下】三、数据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式 如果我们想用数据驱动的人力资源系统帮助企业提升竞争优势,其研究的范式应该是怎样的? 1.科学范围与解谜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范式?说范式一定会说到托马斯.塞缪尔.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著作。据说在哈佛大学图书馆被借阅次数最多的,多年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这本著作。这本书主要讲了科学革命的范式,并且定义了范式的两个特点。 首先是解谜:存在的问题要去解决。比如说,用数据分析法能不能分析未来的趋势,这是一个谜。范式是要用来解谜的,有困惑的地方就有范式。 其次,很多人跟着你解谜:能吸引一大批坚定的拥护者。它是一个学术群体。譬如,学生写文章,都要跟随孙健敏老师的特征,这就是跟随者,很多人跟着这个方式走,就会成为范式,会成为很多人的职业,会成为很多人的思维方法。 2.范式的重要性 范式有多重要?在我看来,我们看任何世界都是假设性的范式,是假设它、验证它到底对不对。用数据驱动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式是这样的公式,首先知道商业问题,然后寻找大数据解决方法,两者合到一起等于High Performance(高性能)。我有很多困惑的问题,这些问题能不能用AI的方式来解决从而达到高绩效?AI包括一些基本算法和算力,要有数据,算法要非常好,现在算法已经不是大问题了。 (1)范式1:人员分析七支柱 我看了很多有关范式的书,比如人员分析七支柱范式。我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有一位学生问:“为什么互联网企业招人的时候,都要问看没看过三支柱的理论?”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彭老师和腾讯公司的马海刚先生一起合作写了《人力资源管理三支柱》,彭老师+马海刚先生+腾讯公司,三者的综合影响力,使得一般互联网企业都接受“三支柱”这个范式。今天我提到的这个人员分析七支柱,则是把人力资源分成不同的部分,包括劳动力规划分析、来源分析、获取/雇佣分析、入职后文化适应与参与、绩效评估发展与员工终身价值、员工关系与保留、员工健康和安全,从这七个角度去获取数据、建模、分析并得到结果。 (2)范式2:IMPACT Cycle IMPACT Cycle范式,主要分为六个方面:一是确认问题,比如雇佣一个员工到底要花多少招聘费用;二是掌握数据,能不能搜集很多数据,算出来到底是2000元还是3000元?三是提供意义,用这么多数据分析这样的问题,最终有没有意义?四是根据调查结果和建议采取行动;五是沟通见解;六是跟踪产出,结果出来后,将算法与执行进行对比,经过几个证伪过程,结果就会对了。 (3)范式3:穿越今天,打通过去和未来 通过数据我们既能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也能知道现在在发生什么,为什么发生?还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这是数据时代的三个阶段。用数据知道过去、知道当下,还要知道未来。用数据知道过去叫“信息”,用数据知道现在及其原理叫“知识”,用数据知道未来叫“智能”。企业越智能,绩效越高,企业是智慧生命的产物。 数据分析还要解决的大问题就是预测。对过去的事情,搞统计的人会有所了解,现在发生的事,70亿人,这一刻在想什么,我们可以借助大数据进行了解。有一次我去腾讯参观,那天正好是12月31日,大家都忙着发微信拜年,数据显示最多的时候同时有10多亿人在使用微信,我当时还发了一条微信,说腾讯无所不能,因为它知道这一刻这10亿多人在想什么。 因为做到了既知过去、又知现在、还知将来,我们做的政策就是可行的见解,否则就是“懵”的,就会是“绩效黑箱”。所以在“绩效黑箱”时代,企业的成功是靠机会和运气的,而在智能时代应该可以靠“因果”,人生下来能长到老,就是因果发育过程,企业还远远没到这个程度,而这正是我们想追求的。 (4)范式4:人力资源分析 上面的这张图也是在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是有一个特别新的部分,就是规范性分析,它比预测性分析还要走前一步,预测性分析可以知道未来怎么样,但是不敢说这么做就是对的。而规范性分析是基于未来的预测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怎么往前走。规范性分析是特别重要的事。 (5)范式5:水平融合与垂直融合 水平整合、垂直整合与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中的纵向整合、横向整合同一个意思,纵向整合是从战略一直到人力资源系统的匹配,从竞争挑战一直到人力资源管理神经的末端;横向整合是人力资源管理每个方面的匹配,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咨询项目,在组织发展、招聘、人才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等方面的匹配度。 如果了解战略人力资源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就能很容易看懂这张图。这张图表达的观点是:如果你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真正要帮企业落地战略、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在整个系统的神经末端用数据说话,用数据驱动人力资源系统,从而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从这个层面看,我今天分享的题目就可以改成“如何用数据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科学管理原理、资源理论到数据驱动,这三者应该是我们学习掌握的重点。为了更容易理解用数据驱动来获得人力资源竞争优势,我给大家提供一个附加讨论,主题是“数据分析在以结果为导向的人才发展的思维方法”,具体讨论的现象如下:
如何得到效率呢?培训的ROI谁能告诉我?比如今天大家听一天的课,就算不付钱,但是时间搭进去了,这个ROI是多少?没有人能说得出来,这就是个问题了。我们可以通过四级评估法(FourLevelEvaluation:Level1:Reaction;Level2:Learning;Level 3:Behavior;Level4:Results.)来反映大家听课的效果。在这个基础上,又加上行为和结果,一个是Level0,一个是培训课程的资源使用率,比如我们讲课讲到6点,1000个座位还有60%、70%的比率,这是起码的资源利用。另一个是Level6,最佳效果,这些指标可以看出培训是不是真正在起作用,这个系统是不是真正在运转,以及运转效率是不是很高。数据驱动的人力资源就是用数据说话的。 四、新的曙光:AI时代HR的测量问题和能力要求 我们来到一个新时代,人力资源测量的问题有变化吗?人力资源经理们的能力有变化吗?结论是肯定的。AI时代、大数据时代,HR的测量肯定会出现新问题,这对我们的能力要求肯定会有挑战。 有一本经典著作《通过数据分析来竞争》,它把十年时间按数据的时代做了一个划分,指出这十年里,数据经过了四个时代,数据分析1.0、数据分析2.0、数据分析3.0、数据分析4.0。其中,1.0说的是描述型数据,比如统计多少人参加会议、多少人举手发言等。2.0是大数据时代,这时候的数据有很多,比如说腾讯公司一秒钟有10亿人在上网等。3.0是全数据,不仅关心大数据还关心不起眼的数据。4.0是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源的分析也到了人工智能的时代,这是用机器帮我们进行数据处理的时代。 以下是我基于大数据时代问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多年前就应该关注,它们也是AI时代的真问题: 1.现在什么样的岗位是真正有效的?每个员工每天做计划吗?做的工作计划是正确的吗?比方说做的事情与战略的匹配度是多少?每件任务对完成总任务有多大贡献?任务完成率是多少?哪些任务没有完成?这些没有完成的任务导致执行力受多大的影响?如何把这些没有完成的任务记录下来并送进下一个任务池?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哪些岗位是高绩效岗位? 比如百度这么大的公司,如果裁掉100个岗位,包括这个岗位上从事工作的人,它的绩效会下降吗?这不一定能够给出结果。用数据来说岗位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素质模型很重要,但提取素质是一件费时且缺乏方法论的事。能否有一种简单方法,迅速动态地提取素质要素?我为此研究过:能力是什么?能力的来源是什么?一个人的能力如何定义?我没能研究得多清楚,并且到了大数据时代,这个问题将会让我们更加困惑,因为在大数据时代能力是非常动态的。变化的速度比原来快得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再给出结果。 3.员工招聘问题。具体而言就是简历的困惑:一个人简历写得再好,我们也很难获得足够信息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能干的,是否适合我们。如果有一个员工日常行为记录数据库(如365天的工作计划和365天的工作总结),事情就会好得多。再比如:进来之后的试用期,判断也不够;再比如员工与职位的匹配度;再比如员工的潜力预测。 这是很多企业苦恼的问题,劳动成本的提高,比如税的提高、住房费用的提高、社保提高等,导致劳动成本比原来要提高百分之几十。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环节从考核和薪酬变成了招聘,招聘的效率、谁是好员工、用多少钱把员工招过来就是一个问题。 培训、绩效、薪酬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可能都需要靠大数据来处理,所以我们的能力是要从以前的人事经理、战略合作伙伴,成长为将来的AI专家。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各位。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