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旺
  • 积分:7582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10/26 15:36:48
  • 楼主(阅:82521758/回:0)从团伙到组织: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大考【上】


    传统红利已经越来越难抓住,在下一个十年甚至二十年,组织红利是最重要的一个红利。


    最近有一个文章特别火,是宁高宁在湖畔大学的演讲,他说企业家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他说是“局与组织”,局就是局势、形式、趋势,包括宏观的局和行业的局。在今天这样的一个复杂局势下,企业家更能够去发生真实的改变的,如果这两者选其一的话,我认为还是应该更多的关注组织这个层面。




    那么组织到底是什么?传统红利已经越来越难抓住,还有什么更重要的红利值得抓住?这二三十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机会红利、资源红利、人口红利、政策红利、人才红利这些红利慢慢的在消失,描述这个局面的一个词叫“新常态”。其实“新常态”在多年前就提出来过,新常态的意思是这些红利在消失,告诉大家中国经济增长要告别超速发展状态,然后法律、政策环境也开始规范,要素成本不断增长,这些传统红利就开始慢慢减少,这就是新常态最核心的一个含义。除了这些越来越难抓住的红利,未来中国还有什么重要的红利可以抓住?我认为下一个十年甚至二十年,在中国,组织红利是一个最重要的红利。为什么说组织红利是最重要的红利?


    中国目前阶段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家,对组织的理解基本上停留在团伙的水平上,深受水浒传的影响。团伙无外乎就是两个关键词:一个叫抢钱,一个叫分钱。


    从团伙到组织是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大考。中国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家及其高管,对组织的理解基本上停留在水浒传的水平上。那么水浒传式的团伙组织的特点是什么呢?团伙无外乎就是两个关键词:一个叫抢钱,一个叫分钱。团伙就做这两件事情,比如企业只会定简单的财务目标,今年抢10亿,明年抢15亿。所谓战略就是财务目标的简单分解,比如明年要抢15亿,怎么抢我不管,就把它层层分解,这个分公司多少亿,那个分公司多少亿,分公司下面有子公司,子公司下面到个人,把所谓的业绩指标做层层的分解,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抢钱系统,它不是真正的战略系统。抢完以后就分钱,分钱就是把管理简单的当成是利益分配机制的设定,很多企业家对激励机制,如分配制度、股权激励等特别重视,这些都是分钱。分钱分的好确实重要,但仅仅会分钱还远远不够。这两个特征就是团伙最典型的特征。


    再举个例子,美国的美军有各个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斗力,当年美军一个小分队去把本拉登干掉了,大家还记得那个特战队的人是谁吗?没有人记得那个团队,因为派谁去都可以干掉本拉登,人们只知道美军把本拉登给干掉了。那个前线团队背后肯定有成百数千人在支持他们作战,有从天到地,各种各样的信息情报、救援系统、支持系统、卫星系统等等,这样才有可能一个小分队跑到阿富汗去把本拉登给干掉。否则的话怎么可能五六个人的小分队就能把本拉登干掉,但你根本就不记得前线团队的人是谁对不对。而我们有的时候做企业,对于某些区域的销售人员,经常年终奖励的时候,都是奖宝马奔驰之类的,这些销售团队其实就像小分队一样。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如果仅仅是销售人员受到最大的奖励、鼓励,其实就是鼓励团伙的一种思路。现在很多十亿、几十亿级别的企业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有很多“诸侯”,很多既得利益的绑架,很多总部对下面的控制力非常的弱。这种现象的发生其实跟企业家对组织认知理解的偏差是有关系。


    从团伙到组织,对中国民营企业来说既是非常大的挑战,也是非常大的机遇。


    正是因为中国企业家对组织的理解普遍不够深入,所以打造组织在未来十年、二十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挑战,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因为整体的水平都不行,我们只要能够上一个台阶,那么跟其他的企业就完全不一样。知兴老师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就是“正常人参加残奥会”,意思就是你没必要把组织做到跟世界500强公司的管理和组织水平一样,你不用搞成世界冠军,你只要变成正常人就可以了。所以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还是有组织红利的。但是你参与国际竞争,你真的到全球去竞争的话,肯定是还没到这个时候。不过在未来十年、二十年里面参与国内的竞争是非常有机会的,紧紧抓住组织红利成为国内某个行业的顶尖企业是非常有机会的。所以说既是非常大的挑战,也是非常大的机遇。


    让一个初级的组织去承载一个高级的组织要承载和消化的东西,这个组织是承受不了的。


    组织到底是什么?肖老师在十二年前写了一本书,叫《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就发出了为什么中国人老是“自愿组织”不起来的提问。典型的创业型组织的演进过程是:创业的时候,老板肯定有一些非常强烈的追求和意图,不管是出人头地、还是要挣钱养家、改变生活等等,你肯定有非常强烈的追求和意图,也有自己很典型的行事风格和方式,这就叫老板文化。你也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比如销售非常强,或者是你非常有生产的经验,或者有一些资源关系。大部分创业企业都是这样,比如老板一开始在其他企业做销售,然后自己创业,因为自己有这方面的一些专业能力,然后拉一帮人,兄弟们就开始创业了。这个时候是可以达成业绩的,经常前期还发展得很好很顺,每年增长还很快。一直到几个亿的规模,大概三五个亿的水平的时候,就基本上到了一个组织发展的瓶颈了。 三五个亿的时候,企业会发生的最典型的现象是老板觉得自己是个人物了,开始去商学院读书了,去读EMBA,读总裁班。读完书以后回到企业最常做的有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新来梳理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商学院告诉我们说组织要有组织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我们企业没有正式提出来过,以前都是我一个人带着一帮兄弟们干,现在只是我们自己的个人追求和个人的一些行事风格不行了,组织必须要有组织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所以赶紧去弄,弄出来以后就挂满了墙上,好多企业老板读书回来墙上就挂满了使命愿价值观,这是最常做的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就是了解了所谓各种各样的专业门类和这些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所谓的商学院系统性的学习就是把那些公司的各个专业方面的东西帮你很系统的都讲了一遍,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研发管理、产品管理、营销管理、品牌管理、销售管理、渠道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这些都讲一遍。这些就是专业能力、专业管理,学习回来一看觉得自己的组织太原始了,居然连个人力资源部、供应链部都没有。然后就开始设立各种各样的部门,如人力资源部、供应链部、营销部、品牌部等,这些专业的部门都开始设立了,然后人不行的话,老板就开始去挖人。这些专业的人才就是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品牌总监、营销总监等,到市场上挖各种各样的这些专业的人。这两件事情就是我观察到的从商学院回来做的最多的两件事情。但大部分做了这两件事情以后的民营企业,在接下来业绩就开始下滑,特别是利润下滑,甚至营业额都开始下滑。我经历过很多骂商学院的风潮,就说:“我上了一个EMBA,回来把我企业都搞死了”。那一段时间非常多的抱怨,非常多的对商学院的攻击。这是非常正常的,你把专业能力做了极大的一个扩展,把这些专业人才又开始收罗进来,然后你又想把你的个人使命和作风上升到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这个层面上。但是大多数老板却很少关心自己的组织,组织还停留在原有的初级的团伙状态,没有真正的成长起来。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