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雨飞
  • 积分:5463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10/25 21:40:04
  • 楼主(阅:82415138/回:0)认知力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认知力?


    比较官方的说法是:主观对非主观事物的反映能力,认知能力越高,反映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如果变成大白话,就是:


    使判断更接近事实的能力。


    在500强总部,每年都有从机构选拔上来的新人,他们都想在这个平台上大展拳脚。


    无论智力、能力他们都相差无几,但几年后的发展却大相径庭。除了机遇等不可控力外,认知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因为认知能力决定了做正确的事,这比正确地做事要重要100倍。


    认知力是一个博大的话题,上到命理哲学,下至幼儿学步,无不映射着认知的点点滴滴。


    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今天仅从五点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有些问题方法论解决不了


    几年前在500强内部培训时,谈到一个比较流行的时间管理工具,就是“重要紧急四象限法则”。


    当说要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事时,一位学员问我:


    领导经常让他去洗车,这件事是重要紧急的事吗?


    其实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你说很重要吧,也太LOW了吧,这不是在学员面前自毁形象吗?


    你说不重要吧,万一学员信了,下次领导让他洗车,他直接来句:


    “我去年买了个表!”断送了前程,他不回来骂我?


    作为培训师有时需要点算命大师的伎俩,我故作从容地说:


    “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是一个很有深度的人。当你困惑于某个问题,你一定要检验下你对这个问题的定义。你回去好好想想,以你的深度一定能领悟……”


    我不知道那哥们回去悟了没有,但那天晚上,反复思量从我嘴里蹦出来的那句话,突然有点脑洞大开之感。


    我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方法论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就说这个案例,如何认知哪些是重要紧急的事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如何使用这个工具。


    这个学员面临的其实是一个认知问题:


    如果他认为讨好领导是通往升迁的必由之路,而不断升迁是他最终的追求,而洗车又是他目前讨好领导最有效的办法时,那么洗车必然是一个选择。


    但辩证来看,“通过洗车来讨好领导达到升迁”这样的逻辑,仅仅是他意识形态中的一种猜想。


    事实是这样吗?没人知道,最终只能通过结果来验证。


    如果猜想不符合实际,那么一开始就错了,再完美的方法论也帮不了他。


    所以如何提高认知能力,使判断更接近事实,才是我们最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


    害怕犯错是认知中最大的误区


    “沉默是金”这句名言不知害了多少职场人士。


    他们在会议中不发言;他们不主动向领导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不主动向领导提供一些建议。


    我问过一些人,最主要的原因是害怕犯错,害怕暴露自己的短板,怕领导觉得自己思想幼稚。


    但恰恰相反,这种包裹自己的做法,反而是把自己推向一个无法进步的绝境。


    因为认知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对他人心智的推演能力”,在职场中可以转化为对领导心智的推演。


    这就务必要先表达自己的想法,错了其实并没什么可怕。反而有了一次纠正自己认知偏差的机会,这个过程中保证了你和领导处于同一频道。


    我刚进入500强总部时,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和总经理一起去机构调研。在大领导身边压力很大,所以总觉得沉默最好。


    可几次调研下来,领导批评我座谈会时完全没有声音,机构汇报完后应该我先去做些点评,然后再由他总结发言。


    吸取教训之后,再一次去机构,听完汇报后,我就根据领导之前的套路对报告内容开始点评指导,但讲到一半时竟然被领导粗暴打断……


    当晚,我辗转难眠,心头如同被一千只小强爬过。我到底是讲啊,还是不讲啊?


    恍然如梦,梦中自己化身成大领导,带着一个手下去机构调研。


    会议快结束时,那个二B开始嘚吧嘚瞎逼逼。你说他瞎逼逼吧,可他讲的都是我要讲的话,轮到我讲话时,我竟然无话可讲。


    于是我气愤地指着他说:“你丫,明天去我办公室!”


    我猛然惊醒,心脏扑扑通通,但突然有种心智推演的快感……


    此后再去机构调研,人家汇报完后。我会提出一些澄清的问题,再为领导的讲话做一些铺垫,而绝不喧宾夺主。


    你看,这就是犯错后的一次认知水平提升。如果不犯错,也永运提升不了。



    永远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认知水平高的人各有不同,认知水平低的人都很相似的,那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由于我们从小就受绝对论的统治,导致很多人一根筋的思考方式。在他们的世界里非黑即白,事物缺乏弹性。


    但真实的世界,与我们想象中的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我们提高认知力,无非就是想缩短这个鸿沟的距离。


    因为性价比高,读书是走出自我世界的第一选择。但当下图书泛滥成灾,良莠不齐,如何选择成为了一个有难度的事。


    根据我的读书经验,提供三点建议:


    1.多读经典;


    2.跟人读(跟作者、跟推荐者);


    3.跨科目读(品类尽量丰富)。


    读书只是作为本文的一个佐证分支,就不多谈了。


    我认为还有两项比读书更有效的方法:


    1. 接触不同事物;


    2. 接触不同的人。


    抱着一颗好奇心不断接触新鲜事物时,你的大脑会不停地切换频道,收集各个频道的不同和共性之处。


    你的神经元也会重塑连接,点亮不同的区域。这不但可以提高你的认知水平,甚至还可以防止老年痴呆。


    多与人交流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增强认知水平的做法。


    以我的见解,读十本书,不如和一个厉害的人交流30分钟。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就会明白什么叫“醍醐灌顶”和“如沐春风”。


    如今移动互联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成本空前降低。你可以通过很多的方式接触到不同领域的能人。


    这就仿佛打开了一个通道,你会认识这个领域更多的高手。总之你的眼界会随之大开,认知水平也会迅速提高。


    重要的事情启动冷思维


    我们经常能见到那种人,你给出开头他就能猜到结尾,似乎他们反应迅速或者经历丰富。


    他们经常会说:“这个我早就知道了……”“这个一定是……”,其实这恰恰是认知固化的体现。


    从根本原因来看,这是“懒思”的作用。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把人类思维分为两个系统。


    第一种系统:


    通过我们的经验和直觉很快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的思考模式最省力,不用消耗太多的能量,可称做“热思维”。


    而第二种系统:


    要调动我们大量的精力去分析、推倒、思辨,我们称做“冷思维”。


    从人类本性角度来看,当然会选择轻松的热思维。但这样就失去了一个全面认识事物的机会,偏见也就此而生。


    有人会提出疑问,如果每件事我们都去分析、推理和思辨,那我们的决策效率要多低啊。


    所以,首先要分辨哪些事情重要到要启动冷思维,而哪些即使判断有误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这又是一个认知问题,它们总像套娃一样存在,你get到了吗?)


    另外,对重要的事情可以采取“先假设、再求证”的思路。


    这需要两种思维配合来用。通过热思维形成一个假设,再通过冷思维去寻找它的对立面,分多个层次去审视这种假设是否合理。


    通过对冷思维的调用,会让你的判断越来越接近真相。


    与最接近真相的人交流


    很多人经常会把一件没有处理过的事,先在脑中预演,想象它发生的样子,并根据初步判断进行选择。但这种判断很容易误入歧途。


    我之前也是这样,在几件大事上吃了亏,才明白事前一定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分析。


    重要的是,不要只看到好的一面,真相往往隐藏得很深。而鸵鸟精神会让我们避免去思考坏的一面。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最接近真相的人去了解。


    比如之前经历过这种事的人,或者在这方面更懂得游戏规则的人。


    切记一点,无论这人是谁,都可以当做一个咨询的对象。不要事先把别人当做假想敌,在懂得自我保护的前提下聊一聊总没害处。


    我刚刚接任500强车险产品总监时,由于竞争无序,整个行业都亏损,我们公司也没有幸免于难。


    所以我觉得可以找竞争对手的产品总监谈谈。因为亏损对大家都不是好事,而且他们在这个领域都沉浸了10年以上,绝对算得上是接近真相的人。


    要知道之前总假想竞争对手是如何一副狰狞的嘴脸,可一起吃饭时才发现他们都是有血有肉,和我有着相同经历的人。


    我们当时就形成了一个小联盟,互相保持信息互通,对行业内严重亏损的客户互相通报,避免这些客户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几家公司跳来跳去。


    同时,我也在两个“竞争对手”身上学到了很多经营的知识,最终我的产品线也扭亏为盈。


    所以,凡遇到重要的事情,先不要急着做决定,一定要设法多找几个知道内情的人聊一下。这样才能保证认知不会偏差太多,避免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