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牡丹
  • 积分:12609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10/24 21:13:03
  • 楼主(阅:79357089/回:0)苗兆光:被轻视的管理【下】


    正确管理企业,有三个重点


    那么正确的管理是什么?管理应该怎么做?我主要谈三点。


    (一)管理是企业建立复制能力和变革能力的基础



    企业归根到底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做大,另一个是做久。企业的管理者想把企业做大,就要追求增长,企业增长是解决企业内部矛盾的唯一方式。只有把企业做大,员工才有上升的空间,股东才能获得更大的回报,管理者也能够实现对事业的追求。


    1.企业做大的秘诀是具备超强的复制能力


    大企业的当家人就一定比小企业的当家人累吗?并不见得。因为企业能否做大的秘诀就是取决于企业的复制能力。我们用一个例子来类比一下这个概念:如果让你一天写十万字的文章,你肯定望洋兴叹,“臣妾做不到啊”,但如果让你复制粘贴,写十万字的文章,就不成问题了。企业做大也是这个道理。做大应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不应该是在复杂的系统下做大。比如:把开发一个客户的经验变成一种简单的模式,使得开发很多客户都能成功,然后将这种成功变成连续的成功;开发一家门店,变成开发很多门店都能成功;开发一个产品,让一个产品的成功经验来支撑开发出多个产品的成功;在培养人员方面,建立一种能力、


    一种标准,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合格的人员……复制能力是企业做大的条件,如果每做一件事情都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方式,显然是不可能做大的,因为太复杂了。企业无法应对复杂的过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复制,探讨实现第一次“成功”的经验、模式,不断地复制这种成功,企业就能做大。


    归根到底,复制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做多大。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如何复制成功。比如创业,无非是建立业务模式,满足创业成功的条件,这种模式是可复制的;找到核心团队,这些团队是可复制的,能够形成裂变。大企业建立的基础就是复制能力,能一个一个地往更广的市场,更大的资源空间上,复制简单的成功。


    2.企业要想活得久,持续的变革能力是基础


    如果建立一个稳定的模式,能够不断复制是最好的。但问题在于,外部的环境和内部的资源是在不断变化的,模式不可能一劳永逸,当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的生存会遇到挑战。另外,如果总是简单的重复,员工的热情也会丧失。


    很多企业在环境变化的时候死掉了。比如手机行业起来的时候,原来很多好的手机企业日益衰退,而一些籍籍无名的企业却生机勃勃,在苹果做出Iphone之后,早期那些很牛的手机企业,像诺基亚、摩托罗拉就被市场舍弃了,随后三星、华为、小米这样的企业也崛起了。


    为什么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有的企业往上行,有的企业却直线下滑了?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变革能力。在原来的轨道上发展,突然前面道路的方向改变了,行业的机会改变了,企业能够迅速调整,满足客户新的需要,建立新的业务模式与组织模式,建立新的经营要素,达到一种新的状态。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所以变革能力决定了企业能走多久。很多时候,企业活不下去,是因为变革能力太差。很多企业经营困难,是因为还停留在过去的做法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里,固步自封、因循旧制,无法应对外部的环境变化。企业要想活得久,持续的变革能力是基础。


    这种复制能力与变革能力从哪里来?这就是管理要思考的首要命题。企业在小的时候,在业务模式没有起来之前,要探索可复制能力,一定要形成经验,应用到更大、更广的范围,管理首先是对经验的管理。例如:有十个业务人员,一定要将其中资历深的业务人员的成功经验形成工具、方法,复制到新人身上。经验被放大后,在一个店能做成功,也能复制到更多的店获得成功,往更大的范围去做,企业也能变得更大。


    变革能力是可以管理的。华为有一个经典三问,每年华为都要求各个层面的管理干部问员工三个问题:


    我们过去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我们这些成功经验哪些还能用?哪些已经成为发展的障碍不能用了?。


    我们企业未来成功靠什么?


    这种思维就是变革的思维。通过不断地询问,淘汰掉过时的思维理念,投入新的模式,应对新的变化。


    丰田的管理模式是PDCA,也叫持续改善。三星几乎时时处于变革状态,几乎隔几年就有一次大的变革。这些大的、好的企业,都有变革的管理和变革的基因。变革是管理的主要任务。怎样不断地淘汰过时的思维与机制,发现环境的变化,引导企业跟着变化走,这也是管理的具体工作。


    (二)管理的核心,是管理经营要素的积累和变化


    管理的本质是管理企业的复制能力和变革能力,那我们怎么实现这种管理?管理的核心,是管理经营要素的积累和变化。经营主要有四个要素:


    1.业务要素。是指机会、价值定位、业务过程和关键资源。找准机会,围绕机会做合理的价值定位,业务过程能够实现价值定位,保证价值能够合时、合地、合质、合量地实现。为了使过程实现,要有关键资源。


    2.价值要素。围绕业务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价值原则,这些价值原则,应成为设计组织的要素。业务落实到组织,如何设计组织原则以保证业务的执行?因此先要有组织原则,而这些组织原则来自于业务。我们称之为价值要素。


    3.机制。业务模式设计好后,资源如何调动起来,服务业务,这就是机制。机制的作用就在于调动做业务所需要的资源。


    4.领导。业务、价值、机制都有了,难题就在于如何让参与方对设计者有信心。解决问题的本质力量来源于领导。领导的核心是唤起业务参与方对业务的信心。


    以上这四点都属于经营要素,如果做不到,企业还是经营不好。管理的核心就是把这些经营要素管住,使这些要素不断地积累放大,并且围绕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做业务要配置人,人是核心资源,通过管理把人的价值越大,业务就会得到更大的扩张。


    招聘来的人一开始可能是不达标的,他的能力如何在做业务的过程里得到提升和成长,并且变得更好,这离不开管理。再如,技术是关键资源,如何通过管理把技术积累得更强,更能满足业务的需要;还有业务过程,随着业务环境的变化,规模的增长,人员结构的调整,业务过程如何更新和积累更多的经验,如何调整适应环境的变化,是需要管理的。又如,机会,在同样的机会下,有些企业可能越做越小,机会形态在改变的时候,如何调动资源去管理和响应这些机会,同样需要管理。还有,机制和机制的设计。在单一业务的时候,机制有可能是有效的,随着业务的不断复杂,机制如何去改变,去调整;在同一个机制下,对人、业务、组织的要求,这些要素怎么与机制相匹配;企业做合伙人机制,对合伙人本身是有要求的,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好淘汰机制,促进人达到这个要求,这些都是需要管理的。


    (三)管理可以简化为PDCA循环


    管理的任务是提升企业的复制能力和变革能力,管理的核心是要管理这些要素,同时也要让这些要素根据变化去调整和积累。那么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管理的基本工具和方法是什么?


    管理可以简化为PDCA循环。这是一个持续改进模型,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处理(Act)。PDCA工具最早起源于贝尔实验室,是休哈特博士提出的最早使用的管理工具,后来被戴明带去日本,被丰田普及。到目前为止,我认为PDCA是最有效、总结最到位的管理工具,核心是定目标、定策略,找差距,分析原因,找对策。


    P是计划。在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都是需要制定计划的。比如定市场目标,要分析机会在哪里?为什么是机会?为什么不是机会?客户的需求是什么?竞争对手是谁?分析管理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如果竞争对手采取不同的竞争方式,对应的方法是什么?……这些就是计划。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计划。为了达到岗位要求,应该招聘什么样的人?这个人从哪里获取?是自己培养还是另行招聘?通过何种渠道招聘?选择何种人?……这些都属于计划的范畴。研发一个新的产品,如何设计产品的服务?研发过程和生产过程应该怎么协同?怎么分工?怎么设计? ……同样属于计划。


    D是实施。有了计划之后,要辅导落实,要与员工沟通,告诉他营销计划。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每个环节人员如何参与?如何转化为行动?如何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如何去实施?弄清楚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员工应如何去做,这即是实施或执行。


    C是检查。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与原来的设想有偏差。其原因可能是行动的人没有落实好任务,也有可能是原来的计划,原来的作战方案有问题,这时候需要去检查和对照,如果计划有问题,就要做必要的修正。


    A是处理。根据检查的结果,评估偏差,制定下一步的方案。


    正是通过大大小小、各个层面的PDCA循环,通过这种持续的改善,管理才能得到不断的改进与提升。因此大家在实践中会觉得管理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并且需要不断地重复这种枯燥和乏味。一个人能否有一番成就,就在于落实想法的执行层面,能不能忍耐住这种单调和乏味。举一反三,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发展步子之所以有所不同,不是在于两者比拼有多么高的资源能力和战略布局,最终拼的,还是管理的素养。








    热爱生活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