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9526534/回:0)战略思维需要掌握那些商业逻辑呢?(二)商业逻辑思维 首先需要讲的是,下面我总结的这些思维就是一般战略理论,没有新东西,只不过现实中,很多企业恰恰在这些方面摔跟斗,我把它们以概念的形式突出出来,引起注意而已。 1、未来思维 “以未来定义现在”、“布局”这都是未来思维。 比如讲OEM公司其实是很爽的,不需要市场营销,不需要研发,投资生产就能简单地赚钱,但大家记得否,一遇经济波动,订单没了,就傻眼了,因为OEM公司没有市场能力,没有品牌、没有渠道,有的连产品能力还没发育出来,只是会生产。很多OEM公司躺在赚钱的现实中很多年,没有很好地思考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为什么,及早布局。而有未来思维的公司及早布局,比如讲,有的往下游产品走,有的发展到ODM、JDM,融入大客户价值链,提升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再比如,为什么三星等企业很早就开始往东南亚布局?这也是未来思维,我相信是他们预判中国的生产成本会上升。 再比如讲,温氏在大家还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时,果断投资进行环保改造,并加大养猪业的布局,到国家真抓环保,很多散小养殖户不能养殖时,正是温氏养猪业大发展的时候。 企业战略的持续成功,首要的是未来思维的成功。我们今天做的不错,未来会有哪些趋势和变化,那么,今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客户思维/竞争思维 无论什么商业模式,回到原点,就是要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思维,要为客户更好地创造价值——客户/竞争思维。战略可以用模式来表述一个整体图景,但核心是要从客户出发,但别人和我大谈特谈商业模式时,我就是问一下问题。客户有哪些?有多少?我们的客户到底是谁?客户有什么痛点?客户关注什么?我们做什么解决客户的痛点和需求?客户为这些痛点和关注点愿意付费吗?愿意付多少?客户在哪里?客户是如何做决策的?客户购买的习惯和场景是什么?有哪些竞争对手?竞争情况如何?我们的亮点和优势要在哪里?我们应如何做?……等等。 客户思维/竞争思维是业务战略致胜的核心。 3、现实机会思维/路径思维 现在确实存在很多企业热衷“模式”,但这些模式就是机会吗?不一定。所有模式的突破,首先要回答的是我们面临什么样的现实机会;为什么这是一个机会——客户是谁?他有什么痛点和需求……;机会如何实现突破——客户在哪里,如何决策的,购买习惯和场景是什么……。正如上文所言,当别人给我大谈特谈他的商业模式时,我就问以上问题。没有现实机会牵引,没有第一步现实机会带来的突破,然后以成功支撑成功,模式怎么形成,那有什么模式。 我们对未来趋势的分析也好,还是琢磨现实的痛点,都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机会。就像乐刻运动的创业成功,就是他把事实研究透了,发现了其中的机会。而我们战略模式本身的突破,不仅是要回答机会,而且是回答现实的机会。 所谓路径思维,就是我们见到成功的战略模式,都是前面已经吃了十个包子形成的。像华为、阿里很成功,我要学习他的模式,一学必死无疑,因为今天这个模式是人家20年的积累,已经吃了20个包子。 很显然,现实机会思维和路径思维是一致的。现实机会思维是路径的第一步,是找到现实的突破口。但为什么还要提出路径思维呢?我见到太多企业在战略转型,进入新业务或新模式时,都是看到了一个所谓的成功模式,以为找到一个先进的模式就能够获得成功,然后从模式出发,而不是从现实机会出发——不是从现实客户痛点或需求、购买或使用出发,而是构建模式,然后结果只有一个——一地鸡毛。 很奇怪的是,很多成功的企业都在犯这个错误,他们忘记了以前他们成功的业务也是吃了十个包子——商业逻辑试错,然后突破,然后扩大市场规模、建立市场地位,并不断提升竞争力和组织能力,是一个成功支撑一个成功,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们也忘记了,只有从现实机会出发,才能形成正循环:机会——投入——回收;而从模式出发,很多年只有投入,而且还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即使流量型互联网企业也没有违背这个规律,只不过是要算算流量的投入和流量的价值。 这也是我经常说的很多企业把核心业务、成长业务及未来业务搞错的情况。核心业务是你的现金流业务。成长业务是盈利逻辑非常清晰,只要集中资源,市场就会迅速扩大。未来业务是看起来有未来,但是商业逻辑没有被证明,这个时候一定不能用大部队,要用侦察兵,先侦查是否是有敌军大部队(验证需求市场),当商业逻辑不清楚时,就用大部队容易出问题,花了几十个亿,可能这个市场不存在,或者这个市场需要一步一步的培育。 在战略转型或进入新业务时,切记路径思维。模式是第十个包子,不要一开始就按照第十个包子去做,而要考虑,第一个包子是什么。大家想想华为、小米、阿里、腾讯是不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现实机会思维/路径思维,是战略转型或新业务实现突破的关键,若谈到所谓的模式,首要的是注重现实机会,而不是模式本身。 (三)回答问题思维 其实,上面讲了那么多,关键事实、商业逻辑、回答问题这三大思维是一体的。上述的分析,也都在讲述回答问题。正如前文所言,为什么要提出回答问题思维,就是存在很多看起来好像是回答了问题,但那是一种做作业式回答问题,很多时候,在回答问题时,自己都没意识到要弄透这些问题。只有将“弄透这个问题”深植到自己的骨髓,才能驱使我们有目的地去弄清哪些事实,弄透事实背后的真正逻辑,那么,我们才能形成真正的判断力,我们的结论就不是似是而非,做作业。 尽管我们很多管理工具帮助我们思考问题,但要树立回答问题思维,最后一定要脱离工具框架,不要从工具框架出发去回答问题,那些只是分析的底稿,而是要从自己界定的关键问题出发回答问题,这些关键问题是理论框架和现实结合后,所做的判断界定。所以,为什么我们按照很多管理工具去分析,最后都流于似是而非,流于形式,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要不要战略规划 要不要战略规划,我们需要理解战略规划的作用——战略规划是一个思考的媒介,沟通的媒介,协同的媒介和复盘的媒介,因此战略规划是重要的,但不是战略规划内容的机械化和执行机械化,而真正成为企业战略思考、战略沟通、战略协同和战略动态复盘调整的媒介。 下面是一个一般性的战略规划的内容(新业务和既定战略下的动态管理是不同的;业务性质和阶段不同,内容也有详略不同;甚至有时要非常简单——无非基于一个战略假设,明确定位、目标、核心竞争力方向,为了实现增长和 布局,要干成哪些事,干到什么程度,谁来负责把这几个问题想透就可以了。关键是掌握关键事实,想透!)。 战略复盘。战略复盘的维度有:我们去年业绩情况什么样。我们要与规划对比,行业对比。做目标偏差分析,关键任务偏差分析,新机会偏差分析。最后做战略复盘总结,总结非常重要,将看似云里雾里的东西,把真正的、关键性、本质性的结论总结出来,这是充分理解和正确判断的基础。 战略假设。就是战略分析。关键趋势分析,未来会发生什么。行业分析,整个行业的空间和格局是什么样。竞争分析,我们主要的竞争对手是怎么玩的,预估他们未来会怎么做,他们的缺点在哪里。客户分析,客户有哪些?客户是谁?痛点是什么,需求是什么,关注点是什么……。最后做战略假设总结,并作出判断——增长机会在哪里,从战略分析中得出的其他主要战略命题及其结论。 这一部分是关键的关键,是其他部分的基础。 战略纲领。战略定位、战略愿景、目标、阶段性目标,核心竞争力,关键策略。形成公司战略地图,明确实现战略目标的逻辑,公司关键绩效指标与目标值。 战略部署,从公司价值链出发,对各领域的关键目标和任务进行部署。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