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3965584/回:0)张瑞敏的“心法”【下】03 2018年11月份,我们专门从雅典驱车3个小时来到了德尔斐神庙,为的就是那句“认识你自己”。张瑞敏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认识你自己”开蒙了苏格拉底,也开蒙了人类的求知大门。张瑞敏抬头仰视那块石碑很久,加之那里的游客本来也很稀少,我感觉时间像被静止了一般。这就是对知识的虔诚。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这是张瑞敏喜欢的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所谓无知,不是愚昧无知,而是说对自己要有清楚的认知。因此,无知是不自满;另一层意思是说,只有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最通达的。也就是说,对自我的认知清晰,不轻易因过往的成绩而骄傲自满。而这正是一名优秀企业家应该具备的——不自满、不懈怠。 张瑞敏认为,人一旦有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心态,就会停止进步。因此,张瑞敏最厌恶自恋的人。从如今现状来看,张瑞敏、海尔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他从不沾沾自喜。甚至在取得了卓越成就之后,张瑞敏竟然说:“如果有丝毫满足,观念更新的步伐有丝亳放慢,海尔品牌将会在一夜之间被淘汰出局。” 我们可以看到,海尔总是在经营基本面最好的时候去做新战略,挑战新的高度。90年代末,家电业飞速成长,海尔去到美国建厂,并饱受争议。过了10年,我们现在来看,当时的布局是具有绝对前瞻性的,海尔不惜代价去海外创牌,在国际形势震荡的今天,只有品牌才是在用户心中屹立不倒的。 战略上的大开大合体现的就是领导者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张瑞敏在20多年前就有一个著名的“斜坡球理论”。 企业就像斜坡上的球,下滑是其本性。如果想止滑,就要有一个止动力,也就是企业的基础管理能力。如果想往上,就要有创新能力。 但我们在现实中可以找一找,到底有多少企业是真的会向上呢?我调研过一些公司,当它们规模超过100亿的时候,管理就会成为大问题,最后只能求助于战略牵引,文化牵引,产品牵引等,却往往效果甚微。因为企业家自己并没有真的改变,他们没有面对财富增长时的敬畏心,更不会虚心。 在海尔内部,自我批评是常态议题,这不是个体行为,而是机制结果。海尔还有一个著名的“二维点阵图”。市场是检验绩效的最好方法,每一个人每一个经营体都要被用户考核。海尔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交互价值和交易价值统一在了 “二维点阵图”中。这张图的含义是,要把产品卖给有名有姓的用户,并了解他的需求。这和单纯的卖产品有了天壤之别。 横轴代表了传统的KPI指标,不同的是,这个指标不是由领导层指定,也不是由员工自己提出,而是由市场来决定。海尔对内部产品的市场定位是“引领”,就是要超出竞争对手一大截,成为整个细分产品领域里的引领者。但是,“引领”的指标不能靠传统的“售卖”模式完成,而是要体现出纵轴上的用户价值(网络用户的数量)。海尔的某款冰箱一上市就有了很不错的销量,但依靠的依然是线下渠道“返点”模式,这个产品的经营体负责人在周六的干部大会上被严厉批评。 仅仅去买产品的人叫消费者,不单买你的产品,还能和你进行信息互动,并产生情感联系的才是用户。互联网无疑是产生用户的最好场所。因此,张瑞敏在内部会议上无数次强调,海尔需要的是交互价值。这就产生了纵轴。 二维点阵同样适用于海尔对小微的考核上。小微和孵化平台之间签署对赌协议的时候,横轴和纵轴都是考量标准。一方面,张瑞敏在逼着海尔人触网。另一方面,这也是让海尔坚固的内部自行开放的催化剂。对于不懂网络的传统制造业的员工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请来懂网络的人。 “二维点阵图”最终的目标是让海尔形成开放的文化和员工的自治机制。对于处于转型期的的传统企业而言,这是一个相对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兼顾了市场需求和创新动力。 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精神:永远不要自以为是,因为用户的需求是无限的。 事实上,张瑞敏与他的同事们,每天都与自满作斗争,甚至每天都在想像公司可能会轰然倒塌。强烈的危机感、清晰的自我认知,使得海尔在内部确立了“自以为非”的企业文化。自以为非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海尔的“名牌战略阶段”。彼时,海尔以松下等国际知名品牌为目标,努力向他们看齐。就在海尔取得一些成就时,张瑞敏却说,不要觉得自己做的不错,和标杆比,我们还差十万八千里。只有自以为非才能不断否定自我,挑战自我,重塑自我。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04 如果说,实事求是是张瑞敏为企业在时间长河中,找到的自洽方式;人单合一是他价值观的精华,无知者恒久远是他保持企业持续创新力的秘诀、对自身、对企业的反省;那么,知行合一,便是张瑞敏的实践智慧。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主题。王阳明曾在《传习录》中以吃东西、行路为例,浅显易懂地阐明了知与行的关系。食物的好坏,除非自己尝尝,否则无法知道它的真味。路途的状况,只有自己走过,否则也无法知道是险峻还是平坦。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思考,才更有穿透力、说服力。 “合一”则是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就是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人才能不断进步。 2018年8月,张瑞敏在湖畔大学演讲完之后,马云分享了他的感想。 专家是干出来的,学者是研究出来的,这是两码事。专家往往说不出道理,学者往往说得出道理干不出来。现在专家、学者基本混为一谈。但是张瑞敏绝对算得上是专家+学者的典型,他是企业管理的专家,海尔是一点一滴干起来的。今天企业界研究管理最透彻的人,除了张瑞敏,真找不到第二个人。 确实,在管理史上,思想家、企业家向来是两种人。西谚说,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而张瑞敏推进的便是思想与实践的统一,不是先知后行,也不是先行后知。“知行合一”在海尔内部体现的就是“目团机”(OTM):目标(object),团队(team)和机制(mechanism)。 OTM和目前互联网公司盛行的OKR有些类似,目标(object)都是摆在最前面的。但是OTM更加适用于打造内部创业的平台型公司,因为“团队”和“机制”带有强烈的小微意味,强调的是一种自主驱动的文化。“机制”的作用是保证“目标”不偏离,而“团队”不是某几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容器”,永远保证合适的人进入,不合适的人跳出。因此,我们经常看到,在海尔平台上,一个创客产品的背后,很可能是已经迭代了几个团队。 OTM+二维点阵,即使一个完整的海尔创客考核体系了。这个考核体系适用于平台主,小微主和每一个创客,它更像是行动指导。因为,海尔的创业孵化不是离散式的,而是要在集团大的物联网生态战略之下,要求每一个人都是战略的分解目标,同时要把目标融入到个人的战略目标中,这就是“知行合一”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说回到张瑞敏。他是学习+应用的典型。他说,自己阅读是实用主义,读书就是为了管理。所有读来、交流来的理论,都融汇为海尔的变革支撑体系。在读书的时候,他会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放进去。 例如,丹娜.左哈尔所提出的,量子管理理论。张瑞敏借用“量子纠缠”的概念来类比海尔的“人单合一”。他说,所谓量子纠缠,爱因斯坦把它称之为“超距范围内的幽灵作用”。就是很远的距离,两个量子互相之间有感应,你做什么动作我也会有相应的动作,像有心灵感应一样。打一个通俗比方,像人照镜子,你做什么动作镜子里和你一样。我们现在需要把这一个企业变成一种量子纠缠,用户和员工之间,用户做什么动作,有什么要求员工马上反应,这就相当于一个量子纠缠。每个员工都可以成为量子自我,看作互联网的一个网点,既独立又可以与其他网点产生关联。 又如,通过约瑟夫.派恩等人所著《体验经济》,张瑞敏的解读出了“从企业为中心变成用户为中心”,这也就是海尔的“供应链无尺度”理念。 海尔如今的战略并不是从开始就想到的,而是在海尔的实践中,对战略不断证伪的过程中,逐渐清晰下来的。当然,张瑞敏并不是独立发展出如今海尔的管理理论的。他对高效管理拥有持续的强烈热情,研究了前沿学者、观察家的著作,尤其是杰出的管理学作家彼得·德鲁克,他从德鲁克那里学习了很多。张瑞敏的书架上永远摆放着黑格尔、康德、老子的著作。正是因为张瑞敏对大师管理原著的活学活用,将研读心得付诸实践,创新实施后,缔造了如今的“海尔模式”。 “心法”之外 做企业的目的是“为己”,还是“为人”,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更是一个标准。 “为人”者将自己外化于环境,追求别人眼里的自己。“为己”者追逐天道,以已问天,以身行道。张瑞敏在哈佛大学时,就被追问过这个问题,“做企业的目的是什么?”张瑞敏的回答是,“认识自己”。 孔子困于陈蔡,七日不食米。颜回讨米回来后,偷吃了煮好的饭,被孔子发现。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后人遂发出了“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的感慨。 中国的圣贤思想和西方古典哲学的诉求终归一致,观己观人,自己在先,别人在后。从古希腊到康德,西方哲学从使用诸如“洞中人”的隐喻的方式来讨论人和世界的关系,到康德通过《纯粹理性批判》来讨论人的理性边界,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就成了古典哲学最为根本的考察命题。也如海德格尔始终坚信的,人和其他物种最大的区别是,人可以反省自身的存在。猪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只会觉得不舒适,人则会产生各种情感和思考,最终可被归结为“意义”二字。 对于企业而言,是提供一个让猪生存的环境,还是提供让人生存的环境,这就是经典管理和现代管理的区别。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提供怎样的“意义”,而企业就是企业家的语言。但做到这一步,还并非最顶级的企业家。在我看来,顶级企业家是具备了“知识分子”特征的人群。 理智(intellect)作为知识分子(the intellectual,),有别于智力(intelligence),其前提是摆脱眼前经验的能力,一种走出当前事物的欲望,一种献身于超越专业或者本职工作的整个价值的精神。里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认为“理智从事的是检验、思考、怀疑、理论化、批判和想象” 专业人士寻求的是具体问题的具体答案,知识分子则要超越眼前,深入到意义和价值这类具有普遍性的领域里。如果把这种视野融入企业家群体中,可以看到这个群体存在着一些具有更高智慧和责任感的人,我称之为“理念的企业家”。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敢于对陈规陋习发起挑战。但也因为“理念”,他们会承受更大的非议。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