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5414812/回:0)有的老板不懂管理,还怪员工不够努力管理是个伪命题 管理是什么?让人做不乐意做的事?因为如果原本就乐意,还管ta作甚? 所以我认为传统的狭义上的管理是伪命题。因为我们不可能实时监控。 设想在餐馆里,一个经理怎样管理10个服务员?客观现实导致无法对每个人的动作进行实时监控,所以其实还是凭自觉。就算采用了最先进的监控设备,我们能“要求”服务员发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吗?当然不能。 “要求”和“发自内心”本来就是矛盾的。 更何况,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创造性。创新,更是一个逼迫不来的东西。事实上,越逼迫创新力越低。想想世界上创新力最高的国家和公司,再想想创新力最低的国家和公司。 那种以强迫为主的管理,大概只在处理搬砖头这种类型的工作上最有效。因为搬砖头这个动作,不论你是面带微笑还是眼含泪水,貌似结果区别不大;因为搬砖头也不大需要创造力,所以谁不老老实实搬,就在 ta 后背上抽一鞭子。这是上一个时代的事情了。 那管理者应该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呢? 创造环境 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大环境,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地愿意做事。 这当中方式众多,从使命到远景到价值观驱动,再到文化的重要性,再到薪酬福利奖惩制度,再到团队构成,再到工作流程…… 简言之,一个管理者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运用一切手段,创造一种环境使得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发自内心地想要把事情做好。 当然,这种状态有些理想化(所以很难完全实现),而且在特殊时期会有特殊需求(例如紧急情况需要救火),但是最终只有创造这种环境,发展才是长期可持续的。 这种环境要提供什么呢? 做事需要:意愿和能力 一个人做成一件事,意愿和能力两个因素缺一不可。下面一个一个说。 意愿 让一个人长久有强烈意愿做事,一定要把做事的成果和个人利益紧密相连。指望每个人都长期大公无私是荒谬的。即使雷锋和焦裕禄,在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也极大地满足了个人需求:那种发自内心地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的需求。 自私是我们深入骨髓的强烈的需求,运用好了力大无穷,但是过度自私是极度危险的。唯一的解决方案,把个人需求和组织需求融合起来。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两种需求如果能很好地结合,管理工作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两种需求是矛盾的,那任何管理动作都会非常低效。 能力 能力有天赋也有后天学习。这里的天赋不仅仅指爱因斯坦的智商,或者乔丹的弹跳那种天赋。这里还包括性格、成长经历、喜好等等。 非要让一个高度内向的人通过培训去做一件大量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工作,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投资回报太低,不论对组织还是对个人。 找到合适的人,给ta合适的培训,还有合适的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个人能力。 综合考虑意愿和能力,会有如下推论。 招聘比培训重要 找到合适的人,问题已经解决一半(而且是比较难的那一半)。人不合适,各种管理手段都是无用功。 意愿可以放大,很难创造 一个人本来就有意愿做好一件事,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放大和激发。一个人如果本来没有意愿……反正在我有限的管理经验中,似乎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懒懒散散的人,被管理者“激发”出无穷斗志。这样的转变偶尔能看到,但是都是这个人自己主动做出的改变。 退一万步讲,就算管理者有这个能力,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件事投资回报很低。同样的时间精力,花在本来有意愿和本来没有意愿的人身上,投资回报差 10 倍。 能力的提高还是依赖意愿 我们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同理,我们也教不会一个不想学习的人。 从学校开始,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智商,学习成绩千差万别。智商重要,但是绝对不是唯一因素。而且我很喜欢那句鸡汤:我们多数人还根本没有努力到需要谈天赋的地步。 是啊,我们多数人做的事情不是要攻克癌症或者登上火星。我们多数人做的事情,只要愿意踏踏实实思考和尝试和总结,就可以做好。 所以,管理者能做的事很有限。我们创造不了人的意愿,而改变能力也绕不开意愿,所以招聘就成为重中之重。还是要强调那句话:人不合适,各种管理手段都是无用功。 对于个人来说,做成事,需要意愿和能力。那么对一个公司来说呢? 一个公司做事,同样需要意愿和能力 什么是一个公司的意愿和能力呢?文化提供意愿,体系提供能力。 文化提供意愿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公司的三观。个人的三观是什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公司在这一点上,很像一个人。 公司的世界观:其实就是一个公司对于世界运行规律的认知,特别是与业务相关的部分。例如,钢铁侠马斯克认为,人类不应该只居住在地球,所以才有了 SpaceX。亚马逊认为,商业成功最关键的就是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拼命为客户创造价值。海底捞认为,公司对员工好,员工就会对客户好。 一个公司的世界观,决定了公司的顶层设计和最高战略。 公司的人生观(或者应该叫“公司生观”):其实就是一个公司存在的目的、价值、和意义。例如,某知名儿童齿科连锁存在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帮孩子快乐看牙”。“公司生观”,决定了公司的使命。 公司的价值观:其实就是一个公司的价值取向,或者说判断事情价值的评判标准。例如:小米认为,“体验的平等”是大势所趋,5%利润是他们追求的最高目标。而苹果认为,技术与艺术的交融才是王道,他们要创造 insanely great (疯狂地美好,不可思议的伟大,大概就这个意思吧)。 两种价值观没有对错,但是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大有不同。换言之,同样的事情,对两个公司的价值可能完全不同。 三观融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公司的文化。人被三观驱动,公司也一样。基本上可以说,公司的每个行为都被文化所影响。而且没有文化,就是一种文化。没有三观,也是一种三观。没有三观的公司,或者三观不正的公司,迟早要出事儿。 体系提供能力 体系相当于对于公司认知的一种整理和总结,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公司做事的能力。一个厨师会做“鱼香肉丝”,是个人的能力。如果制作鱼香肉丝的技能被总结成流程和规范,那么这就是一个公司的能力。流程和规范是体系的一种体现。 一个公司的三观和体系必须匹配才有意义。 我们可以把海底捞的人事总监和培训总监挖出来,把海底捞的内部流程全部拷贝,不代表我们能开出海底捞。因为三观是很难被拷贝的(对于高速扩张中的公司来说,自己复制自己的三观都是挑战)。丰田的精益,这么多年来放手让外人学,在各个行业掀起学习浪潮,又有几个得了真传? 体系是表象,文化是内涵。没有内涵的表象是没有意义的。 上面是对管理的一些思考。下面是对创业的思考。 如何应对风险? 创业,就是冒险。凭什么一个小小的公司,就能发现一个大家都没有发现的需求,创造一个大家都没有创造出来的解决方案,然后还能持续规模化扩大?这是不符合常理的。 事实证明,创业公司的存活率低于 5%。其实不光是创业,做任何事都有风险,包括过马路。如何应对是一个大话题,这里说两点我的感悟。 如果本质是高风险,就不要去试图控制风险了 设想我们在没有保险绳的情况下,在 100 米高空走钢丝。这个时候,给自己带护肘护腕,恐怕意义不大;事实是,即使把高度降低到 50 米,貌似把风险降低了一半,但是还是没有实际意义。还不如集中精神好好走路。 如果已经是高风险,就不要想着降低风险,而要聚焦于眼前的动作,把全部精力用在做事情本身。 有保险绳的时候一定要去追求风险 有些时候,我们是有保险绳或者安全网的。这种时候,我们就更不应该降低风险了,因为下限已经有保障。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追求风险。 追求风险好处有二: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