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69413446/回:0)被过度解读的日本式“工匠精神”日本式“工匠精神”近年来被社会舆论捧上神坛,被大家所熟知。 早年,大家一提起日本制造,就会想到那些安全耐用的国际大品牌、那些独具特色的百年老店、匠人们强迫症般的坚持,并为此津津乐道。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看来,如此精神,似乎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 而精神嘛,总是可嘉的。 今天,我要简单谈一谈,我们对日本“工匠精神”的曲解,希望大家能够更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 工匠精神的本意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在舆论场中经常被过度解读,把一些本不属于它的内容加进去,有些时候甚至产生现实扭曲力场,把一些造成不良影响的内容,矫枉过正解释成了优势。 除了不少中国人会对此错误解读外,许多日本人也引以为豪并将其大肆宣扬,从而被一叶障目,忽视了其中的问题。 有时,这种思想会掩盖大方向上的失败,以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失败,类似扬长避短的管理模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将从根本上腐化它的商业运行系统,从而导致最终被时代所淘汰。 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例子,比如当年红极一时的国际大企业索尼、夏普和东芝,都没能避免走下坡路的命运。 当年的所谓“企业战士”们,如今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他们经历了组织的巅峰与衰落,作为一个个庞大商业机器中微小的零件,服从着、运行着、践行着。 他们追求着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同时也选择纵容、无视时代变迁中,企业经营方式所暴露的诸多问题,“企业战士”们创造了一个个商业帝国,也亲自将他们推向被淘汰的悬崖。 成立于1912年的夏普,从收音机做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电子产品公司,产品线广泛,曾经创造了多个日本第一和世界首次,号称“液晶之父”,是日本制造的骄傲。 后经营不善,多次裁员,形势每况愈下。 2016年,中国台湾鸿海集团以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夏普66%的股份,鸿海总裁郭台铭随机对夏普的经营及生产模式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与鸿海集团的优势和资源结合起来,令其起死回生,销售额和股价迎来了久违的正增长。 创立至今143年的东芝,曾研发出了日本第一台国产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电产品,在日本制造业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而如今,却被拆分收购,前途未卜。 去年的11月14日,海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海信电器宣布,公司拟以自有资金129亿日元(约人民币7.98亿元),受让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股权的95%。 转让完成后,海信电器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 这样的例子,在近年来并不少见,一批又一批从前的日本制造业巨头,特别是昔日电子、家电产业的佼佼者,开始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日本有着世界上最多的百年老店,众多匠人们为精益求精,可以做到不计成本、限制客流,缩减经营规模。但是如果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提高利润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扩大经营规模,这就要求一定的管理能力了。 因此,精益求精,把事情做到极致的经营策略从精神上可以使人肃然起敬,但同时也不需要很强的管理能力,风险低,收益少。 人们常常将其理解成“匠人精神”,但换个角度想,说这是“咸鱼思想”也不为过。 我们要学习的是日本企业和一些经营者对消费者充分负责的态度,但面对所谓的日本式“工匠精神”时,需要取其长处,因地制宜,不可一蹴而就、拿来就用。 近年来的多个收购案,为日本的制造业敲响了警钟,虽然问题很早就出现了,但日本人从未像今天这样感受着空前的危机。 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工匠精神”所坚持的那些固有的经营理念会把人们捆绑在已有的技术路线上,在他们将其推进到极致的时候,别人已经做出了颠覆性的创新,也就失去了占领市场的先机。 执着于经营理念虽重要,但无畏的偏执,不随市场需求做出改变,就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笔者接触过许多各行各业的日本人,大部分人甘愿进入企业,并为其奋斗终身,不仅风险小,还不需要担心太多问题。 近年来,日本政府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政策,联合各类基金会和学术机构开展对大学生的创业帮扶行动,提供更多社会资源,用以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媒体也开始大张旗鼓地报道那些创业成功的例子,但如果走进日本的大学校园采访,愿意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依旧很低。 大多数日本人,特别是优秀的大学生,长期以来受社会氛围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人需要依附在一个组织中,比如大企业、政府机构等等。 他们之所以不愿创业,是因为一旦创业失败,就会被社会打上“失败者”的标签,以后就很难有机会翻身了。 谁让你和其他人不一样呢? 成功了,你便是英雄,被人羡慕; 失败了,就是咎由自取。 很多在日华人都观察到,日本人普遍喜欢在已有的框架内做事情,尽情改良前人的经验,把一切做到极致,但出现问题后,却想不到来推翻已有的框架,做出实质性、革命性的改变。 国人在羡慕日本的“工匠精神”之余,都或多或少带有对自己国家制造业的复杂心理,有的是对质量问题频发恨铁不成钢,有的是对中国制造的发展怀有美好的愿景。 总之,对比才能了解不足,没有鞭策就没有进步,日本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或许,人们真正羡慕的并非日本人的经营方式,而是日本普通民众对本国制造的信心。 本质上说,经营方式可以千变万化,精神可以有许多种,经营者与消费者建立起来的信任,才是“工匠精神”存在的意义。 “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在我看来,它至少不是被媒体所炒作出的所谓“情怀”,而是一种进取、负责的工作态度。
快乐的小鱼儿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