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5090779/回:0)任正非:最大的“自私”,是无私存天理: 客户是企业的唯一上帝 对于企业来说,所谓“天理”就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是资本?老板?员工?都不是。 企业价值创造的来源、财富创造的源泉只能是客户,正像任正非所说的,客户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记住,是唯一,而不是唯二唯三——正如上帝只能有一个,而不是“多神”。 全球范围内,既做运营商业务(B2B),又做企业网和消费者业务(B2C)的公司,似乎没有成功的,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完全不同的客户群体所致,不同的客户群对企业的文化和组织带来不同的要求与约束。 但华为为什么做到了,至少到今天为止,三个不同客户群的业务都发展的比较健康和迅速,运营商业务全球第一,终端业务全球第三,企业网业务也在快速崛起…… 我访谈过三大业务板块的高管们,我觉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价值观,他们秉承的是共同的“天理”:永远以客户为中心。运营商是客户,全球几千万的其它企业是客户,全球65亿的个体消费者是客户,只要是客户就是华为人的上帝,组织、产品、人都只能围绕着客户这个“上帝”变化和调整。 这是一个很朴素、很直白、很有效的商业观,但能长期坚守并且不走样不扭曲,事实上非常不容易,甚至极具挑战性,因为它挑战的是人性,特别是领导者和各级管理者的人性。华为也时常面临相同的挑战,今天阶段性成功的华为尤其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家天生是“贱命”,要永远和不确定性作斗争,而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那里?无疑是市场,是客户的无常变化。 顺人性: 员工是企业财富创造的根本动力 商业组织的基础常识之二:企业财富创造的根本动力,到底是股东,老板还是员工? 华为的价值哲学告诉我们,资本用真金白银投资到企业,既承担了风险,也做了贡献,理应得到合理的回报,但资本要节制自己的短期行为和过度贪婪。而员工包括企业家和各级管理者,他们才是企业长期发展、持续价值创造的根本动力。
任正非对人性的洞察无疑是成熟的、深刻的,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最大的自私是无私。因此,30年的华为就是30年的“分分分”的华为,分什么?银子,位子,面子。18万知识人一起共享财富、权力和成就感,其结果就是18万知识劳动者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所带来的发展奇迹。 一个是纳税,2017年国内纳税900多亿人民币,国际200亿; 研发投入长期占年销售额10%以上,2017年投入897亿人民币,占销售额14.7%,是净利润的两倍; 另外一项是员工收入,华为的员工平均年收入(含工资、奖金和福利)之和与股东分红的比例大致在3:1。 过去30年长期以3:1的基准调节劳动者与股东的收益,其背后的价值准则是:员工与股东共同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但劳动者要先于和优于股东进行价值分配。 厚积薄发: 机会主义是创新的敌人 但如果认真盘点一下,不能不承认,我们大量所谓的企业创新是在交易环节、流通领域、渠道层面,而原创技术、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却有巨大的差距,众多企业的营销费用远远高于研发支出,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快进快出的卖和买,而不是真正创造价值。 更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出色的制造业企业家,羞于承认自己从事的是制造业,非要给自己的企业贴上所谓投资者标签、互联网标签或其它标签。 我们需要更多的实业型、制造领域的企业家,这样的企业家对任何社会来说都是最稀缺的资源,非常可惜的是,近些年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家苗子,转身投入到了自己并不熟悉的投资者行列,对国家是损失,对个人也不见得是好的选择。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这么讲,华为要投资,机会大把,而且可能比做设备和服务来钱更快,但华为坚决不会做的。背后原因一方面,聚焦城墙口子;同时,不改变价值观,不赚投资的快钱,坚持做实业,赚小钱……坚守做本份的生意人。 华为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研发团队(8万多人),每年数百亿、近千亿人民币的研发投入,但30年来坚持只做一件事,在一个方向上持续聚焦,用华为自己的说法“在一个城墙口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持续冲锋”,30年之后,华为才有了今天在全球信息技术行业的相对领先地位,迄今,华为有近8万项专利获得授权,许多还是基本专利、核心专利。 机会主义是创新的天敌,同样也是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天敌;高度聚集、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许有很大风险,但资源的高集中度收获的可能是“金鸡银蛋”,收获的是企业和企业家的使命、理想与伟大愿景。 创新是寂寞的事业,卓越的企业家、创新者无不是孤独的,我们的企业家、专家们要习惯与孤独为伴,并且拥抱和欣赏孤独与寂寞。今天的中国企业界,特别需要的是专注、再专注的企业家精神,沉静、再沉静的营商环境,而不是嘈杂与喧闹。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