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南海波涛
  • 积分:2288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7/13 22:19:14
  • 楼主(阅:64091891/回:0)用人才,既要像猎人,也要像农夫!【下】


    平安集团对人才地图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发展,独创了“三维人才地图”。


    常规的人才地图一般是横轴绩效维度、纵轴能力维度(有的企业用潜力)。


    平安创新地增加了第三个维度,即未来能力发展趋势,使之成为一张动态变化的三维地图,把工作绩效、胜任素质和发展趋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平安集团,近30万名员工每个人都有一张个人三维图,三个维度分别为绩效排名、胜任程度及发展趋势:


    绩效排名和胜任程度可以让员工找到自己在集团公司中所处的位置,而发展趋势则表明了员工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平安集团根据人才地图将员工分为4 种:


    绩效好、潜力高的将会重点加薪、重点培训;


    绩效低、潜力低的将会被重点考察,两年内没有改善就会被降级、调离岗位、甚至开除;


    而对于绩效高、潜力低绩效低、潜力高的“异常区”员工则需通过培训、轮岗等方式将其拉回到正常区域。


    从平安集团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绘制人才地图需要系统思考以下关键问题。


    1识别人才需求


    基于未来战略的人才需求是什么,数量是多少?


    我们需要基于未来的战略明确不同类别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是什么?


    人才数量缺口有多大?


    人才需求的分析不能仅仅思考人才数量,更重要的是要对人才质量的标准进行定义和深入评鉴。


    2评估人才供给


    人才供给评估需要深入盘点人才的现状和分布,包括数量、人效、绩效、潜力等,以及战略性岗位的人才充足率如何?有无充沛的后备梯队?


    有的时候不能仅仅开展“内部人才盘点”,更多的时候还需要联合猎头开展“行业人才盘点”,看一看整个行业的关键人才都分布在什么企业,他们有何动向?


    3制定行动计划


    运用5B 模型系统制定人才战略,匹配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


    招聘计划(Buy)、加速发展的培养计划和晋升计划(Build)、人才高度绑定的激励计划(Bind)、制定人才外借策略(Borrow)、果断淘汰价值观和业绩低下的员工(Bounce)。



    学习地图:“米百俵”精神


    “米百俵”精神源自一个日本典故,米百俵在日语中原意为一百袋大米。


    日本江户时代,在战争中败北的长冈藩县百废待兴。友军送来一百袋大米作为慰问,当时的领导人小林虎三郎并没有把这些米分给手下的武士,而是拿这些珍贵的大米作为建立国汉学校的启动资金。


    由此产生了所谓的“米百俵”精神:


    在最艰苦的时候,应立足于长远,忍一时之困难,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根本的事业,即培育人才。


    未来的组织,最重要的使命是赋能。


    因此,HR部门必须要有战略高度、战略远见,必须要搞明白:


    企业是由什么能力组合起来的,哪些才是核心能力,如何管理这些能力,又该如何提升这些能力!


    基于此,我们把人才管理体系定义为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赋能引擎”。


    我开发了一套工具:


    首先基于公司战略,为企业画一张能力图谱,把企业的战略地图转化为能力地图,挂在CEO和HR部门负责人的办公室里,随时提醒他们的使命不是搞好几门培训课程。


    不是简单地核算一下工资,而是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入人才,如图所示。



    这就需要我们从传统的、基于岗位的、追求合规同质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转型到现代的、基于人才的、追求战略差异化的人才管理体系。


    人才管理体系要追溯到战略地图和能力地图,推动整个HR 体系从“事务专家”角色升级为“组织能力架构师”和“战略地图引导者”的角色,推动公司日积月累地去发育组织能力,以及引导全体员工协同走在执行战略的轨道上。


    不要就人才谈人才,而忽视了人才与组织的关系。


    试想把一台保时捷911涡轮增压发动机放到一辆行驶在乡间小路的农用车上,显然是不能发挥其作用的,因为底盘不支持、系统不配合。


    因此人才是相对的,人家公司的人才不等于你公司的人才。


    个体的专业能力能够和整体的组织能力相匹配的员工才是企业的人才!


    过去HR 对岗位能力思考得多,对组织能力思考得少;现在需要HR 既要具备管理岗位的能力,又要有发展组织的能力,为优秀人才的潜能发挥提供相匹配的组织平台。


    我们在人才管理上不能有“豆芽思维”:希望人才能像豆芽一样在三天内快速长成,我们要有“‘米百俵’精神”。


    在现实中,往往当企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高管层不会想到要让忙于工作的员工去培训;在企业江河日下的时候,高管层也不会将拮据的财力投在培训上,而且培训预算往往是最先被削减的!


    卓越的公司都建立了内部“企业大学”,去构建员工的学习发展体系,分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它们在员工能力地图和人才地图的基础上,为关键岗位的专业人才绘制了“学习地图”,以提升员工学习的效率和效能,使其能以最快的速度提升能力,从而尽早地胜任工作,并达到优秀和杰出的水平。


    将人才培养在静态上和岗位能力模型结合在一起,在动态上和职业发展路径结合在一起。


    总结:


    你缺的并不是人才,而是一套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


    最终公司竞争比拼的不是人才的数量,也不是人才的质量,而是人才的管理体系。


    正如任正非所言,人才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管理体系和人才管理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涛声依旧响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