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南海波涛
  • 积分:2288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7/13 22:11:22
  • 楼主(阅:64094060/回:0)用人才,既要像猎人,也要像农夫!【上】


    阅读前,请先思考:


    如何才能避免人才青黄不接、大将缺位的状况?


    如何帮助高潜人才在未来担当重任,激发他们的“洪荒之力”?


    怎样打赢人才争夺战,绘制好人才地图?


    阿里巴巴两件事:战略盘点和人才盘点


    很多中国企业在请全球一流的战略咨询公司制定了宏伟的战略之后,却发现它们缺乏实施这些战略的人才,只好暂时将战略规划搁置在CEO的书架上,沾满灰尘,弥漫着时机渐去的遗憾。


    作为公司的战略设计者,如何才能避免人才青黄不接、大将缺位,新的战略机遇无法实现的悲剧呢?


    1你需要定期开展人才盘点,全方位实时洞悉公司的54张人才王牌或者108 将;


    2为关键岗位制定人才后备计划;


    3通过人才盘点发现被各个事业部隐藏起来的高潜能人才,打破人才私有化,让人才在组织内部流动起来。


    详见下图:



    但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到了年底,仅仅去做财务盘点,而没有做过人才盘点,在这些企业的董事长眼中,“财务重于人才”。


    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曾深刻地指出:



    互联网带来的最根本变化,就战略地图、能力地图和人才地图是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形容‘互联网思维’,那就是‘人力资本主义’……做到持续的创新,没有其他任何捷径,只有靠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创造性人才,企业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创新的人才环境。


    人才盘点源于通用电气公司著名的Session C(对公司人力资源工作进行评估的会议)。通用电气公司通过与年度战略会议、年度经营预算会议同等重要的人才会议,保障了人才充足率,使企业能在24小时找到任何一个子公司CEO的继任者。


    京东于2013 年正式启动人才盘点项目,通过人才盘点,实现内部管理语言的统一,让所有管理者对人才的识别和培养形成共识。目前,京东近80%的总监级以上人员都是通过人才盘点从内部提拔的。


    人才盘点是对组织结构和人才进行系统管理的核心方法论


    通过人才盘点,可以对高潜人才的分布、人才的绩效、关键岗位的继任计划和外部招聘,以及对关键人才的晋升、激励和发展进行深入讨论,并制定详细的组织行动计划,确保组织有正确的结构和出色的人才,以落实业务战略。


    人才盘点不仅仅是对人的绩效/ 能力的盘点,同时也是组织对保障战略落地层面的有关因素的盘点,如组织架构、组织氛围和人员配比等。


    曾经在通用电气公司中国区工作的关明生后来加盟了阿里巴巴,他把通用电气公司的人才盘点体系引入到了阿里巴巴。


    马云每年必须参与的两大管理活动:战略盘点和人才盘点,推动战略和人之间的一致性和匹配度。


    以终为始,战略一旦确定下来,企业就需要开展一次深度的人才盘点。


    1未来战略发展规划已经很清楚,我们还需要多少中高层管理者和技术专家等核心人才?


    2要顺利实现公司目标,我们的关键人才必须与时俱进,他们必须适应哪些新的要求?


    3现任的中高层管理者和技术专家胜任吗?


    这些一起打天下的元老们是否适应未来战略的需要和组织的需要?他们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4关键岗位有没有充足的后备人才,后备人才在哪里?


    是以外部招聘为主,还是内部选拔为主?


    在这些后备人才中,谁才是最合适的人选呢?如何准确做出判断呢?


    5如何处理继任计划中的人才空缺风险、流失风险和继任者的转型风险?


    6如何识别被各个部门埋没的高潜人才,打破“人才私有化”的格局,让人才在组织内充分流动起来,在组织有用武之地?


    如何帮助高潜人才在未来担当重任,激发他们的“洪荒之力”?


    7面向未来和战略转型新兴业务的领军人才从哪里来?


    如何避免被寄予厚望的“少帅”“悍将”们没有做出期望的业绩?


    打赢人才争夺战:如何绘制人才地图?


    1997年,麦肯锡提出了“人才争夺战”的概念,在此20年间,人才争夺战压根儿就没有停息过。


    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这种争夺战变得更加激烈,对于正在快速扩张的企业来说尤为激烈!


    在人才供给和储备“青黄不接”的局面下,“拔苗助长”式的人才速成方式开始出现。


    在发达国家,一个总监的成熟期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而在中国,甚至5年都不到,就被委以高管重任。


    人才争夺战是一场“持久战”,绝不能做到速战速决!


    很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家们却缺乏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他们希望人才能像“豆芽”一样在三天内快速长成。当在短期内看不到成效时,CEO们便不支持了,开始打“退堂鼓”!


    “短期化思维”分散了管理者对于人才继任储备、培训体系构建等长期问题的注意力和投入,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沦落为“ 救火式”“应急式”的招聘部门。


    人力资本投资周期长更加剧这一恶性循环:


    人才短缺阻碍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业绩压力,而更大的业绩压力又进一步促使企业高管将注意力放到短期业绩上,从而更加忽视长期的人才管理工作!正所谓,人才培育,讲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


    人才争夺战需要具备“猎人”式的制胜策略,更需要“农夫”般的耐心耕耘——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持续努力,不容松懈!


    战略性岗位上的“人才充足率”(数量上的)和“人才准备度”(质量上的)是决定企业人才制胜的关键要素。


    在人才争夺战中,我们迫切需要一张张清晰精准的“人才地图”,这是企业在人才争夺战中获胜的基本保证和关键策略!







    涛声依旧响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