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牡丹
  • 积分:12609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9/7/6 19:14:18
  • 楼主(阅:83706042/回:0)中国不是敌人:百名美国专家联合向特朗普发出公开信


    7月4日是美国的国庆日。这一天,美国多个主要城市都有烟花秀的传统。而今年,已经开始了竞选连任活动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决定将华盛顿的庆典活动举办得格外特殊:他加入了自己讲话的环节,决定举行一个“阅兵式”展示美国的一些坦克和军用飞机,还将燃起“有史以来最盛大”的独立日烟火。这其中的总统演讲和军事展示在往年的独立日活动中并不常见,特朗普也因此遭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这一周里,同样受到质疑的还有特朗普的对华政策。3日,百名对中国非常了解的学术界、外交、军事、商界人士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致总统特朗普的公开信,这封标题直译为《中国不是敌人》的文章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傅泰林(TaylorFravel)、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J. StapletonRoy)、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史文(MichaelD.Swaine)、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前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 A.Thornton)和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zra Vogel)共同撰写,由其他95名相关人士联合署名,文章开篇就提到他们对当前中美关系的发展极度关心,当前的发展不符合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利益。


    文章中,专家们提出了七点对当前局势的看法,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中美之间存在问题,但是美国当前的做法是欠妥的。可以说,这封公开信相对公正和中性地总结了对两个国家本身和两国关系都非常了解的一批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在当前的时刻,类似声音的增强会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诊断,错误的处方”


    在中美贸易摩擦之初,美国学术界就开始出现了一种声音: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是发现了问题,但是提供了错误的解决方案。在这封公开信中,这种声音被再一次强调了。七点看法的第一点,美国的专家们就列举了一些在他们眼中,中国自身政策以及中美关系上的不足之处,包括实践贸易承诺和对私营企业的管控等。


    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就成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威胁”和“经济上的敌人”呢?文章予以了否定。美国专家们指出,中国的政界和其他行业精英,很多都意识到以温和的、务实的、诚心合作的态度面对西方势力是更符合中国自身利益的;但是如果美国一直以现在这种强硬的、对抗性的态度对待中国,这些温和的声音就会被更强硬的声音盖过,从而招致中国“硬碰硬”的反击,这对两个国家和世界人民都是个糟糕的消息。


    文章中还写道,尝试将中国从全球经济体系分离开的做法对美国自身的国际角色和名声都不利,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并非美国的反对所能阻拦,美国迫使其盟友针对中国也只会伤害美国及盟友的关系。同时关于“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袖”的恐惧是被过于夸张了,而中国在国际体系和全球性议题中常常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应该鼓励中国参与一些全球性问题的讨论,而不是仅仅关注控制中国的影响力。


    最后,专家们建议美国同其他国家建立起持久的联盟以支持美国的经济和安全目标。联盟形成的基础就是对中国的理念、利益、目标和做法的现实评估,对美国及其盟友掌握的资源和目标进行精准匹配,以及增强美国自己的实力来维持一个“模范”的形象——总体来说,就是美国回归国际体系、并将中美关系放在这种全球系统内进行讨论。


    这封公开信在中国收获了不少关注。但是我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信中批评美国政策的部分,其中对中国和中美关系间问题的探讨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信件的结尾写道,这封信得到了大量的签名,也意味着在华盛顿,不存在支持美国对华“整体对抗”立场的任何共识。


    尽管如此,美国最负盛名的智库之一布鲁金斯研究所在上月底的一篇分析中总结道,在华盛顿确实形成了一些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新共识”,这种共识就是中美关系发生了改变,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两国的力量平衡发生了一些变化,美国对中国的一些做法确实并不完全认同,但是中国并不是美国的敌人,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美国还是需要对自己的政策进行调整。


    当前,美国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对华政策。代表共和党的特朗普,其政策以关税为核心,既缺乏连续性又从根本上损害了美国自身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是除此之外,两党对中国都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方案。民主党似乎倾向于通过联合盟友,在国际体系下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这种倾向也没有成为政策。而在政府之外,美国其他各界对于中美关系似乎反而有更多的思考和分析,这也是本周的“公开信”得以出现的原因。


    “冷战”、竞争与合作:更多美国专家的建议


    关于中美之间是否称得上所谓的“新冷战”,美国专家有很多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冷战”的类比并不恰当,一方面今天的中国与当年的苏联有非常本质的不同——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研究员、耶鲁法学院教授PaulD.Gewirtz就认为,“中国或许是一个厉害的竞争对手,但是并不对美国构成生存威胁”,而且美国曾经用在苏联上的“遏制”政策也不容易对发展动能更强的中国奏效。


    另外,美国自身的经济形势与冷战时期也已相当不同。在二战后的四十余年中,美国GDP保持在了3.5%左右的平均值,而近几年美国的GDP,即使是表现最好的2018年也未能成功突破3%的目标。同理还有生产率增速,冷战时期是当前的两倍多,以及储蓄率,现在不及当时的40%。尽管美国当前的经济数据表现良好,但是无论是市场还是经济都不足以支撑美国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陷入长期的“冷战”中。


    虽然中美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是一方面这可以成为一种“良性竞争”,在诸如发展非洲基础设施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更多的全球性问题值得双方搁置争议进行合作解决,例如气候变化、核扩散、网络安全、流行病等。在这些议题上形成合作关系也会有利于两国缓和彼此间的竞争关系。


    在中美两国关系发生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之时,寻找到新的平衡和和平共处的规则——无论是在经济、军事还是国际制度层面——是双方都面临的重要外交挑战之一。Gewirtz对此直言,两国不应该“在尝试前就预判自己会失败”,而外交手段正是目前所缺乏的。现在双方极度依赖元首外交,同时比起常规的外交手段美国正过多采取关税之类的极端手段,这并非是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式。


    除了政府之间的交流,非政府人员的交流或许也可以成为更高层次交流的基础。这次公开信的发表,以及美国各大智库持续不断的有关中国和中美关系的分析都证明了美国学术界对这一论题的兴趣和经验,这也应该成为双方增进了解和交流的基础。


    总体而言,这次公开信证明,虽然中美两国在政府层面上经历了一些摩擦,但是在美国有很多来自各界、对中国有更透彻的了解、对中美关系的本质也分析得更详尽的专家,他们的声音在当今的美国时常被更吸引眼球、也更极端的言论掩盖,但是他们是美国积极探寻与中国关系的未来的代表,他们的声音如果可以得到两国政府高层的重视,对这段关系是非常有利的。







    热爱生活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