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9640707/回:0)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上】一个人要想有所进步,必须平衡想和做的问题。只顾低头做事,不停下来思考,容易方向偏差,但如果只一味的思考,而不去实践、不去做事,就如同米兰昆德拉所说,这样的思考只会让上帝发笑,因为想而不做的思考叫自己骗自己。 王阳明13岁时,母亲去世。 后来王阳明虽然顺利考中,但在官场上遭遇一次大的苦难。 他得罪了当时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刘瑾。刘瑾擅权,大肆逮捕反对自己的大臣,时任正六品刑部主事的王阳明看不下去,上疏要求释放这些官员,但举报信却落到了刘瑾的手上。 刘瑾大怒,假传圣旨,王阳明被杖四十,贬到当时偏远的荒蛮之地贵州龙场,任从九品的驿丞——掌管驿站车马迎送的卑微官职。 而事情还不算完,拖着血肉模糊的身躯前往贵州的王阳明,在路上遭遇了刘瑾派来的杀手。王阳明最终靠假装跳水自尽,才逃过一劫。 当王阳明从水里湿漉漉地爬起来的时候,我们不难想象当时只有34岁的王阳明心中,有多么痛苦。 如此艰难险恶,他依旧义无反顾地上任了,做了那个蛮荒之地的卑微驿丞。 当时的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王阳明带去的三个仆人,到了贵州就水土不服,都病倒了。 于是王阳明自己当起了仆人,为三位仆人做饭、洗衣、熬药,直到他们的身体痊愈。 而且就算是个芝麻都不如的小官,王阳明也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之外,他还根据当地风俗教化当地土著,受到了人们的拥护和爱戴。 正是在这段时间,发生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逆境和困顿中的王阳明,带着心中的痛苦,结合自己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 这一大事件,标志着千古心学的真正开端和正式诞生,是王阳明从此迈入圣人行列的关键一刻。 面对种种困境,他用自己的努力实践着“知行合一”。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行动起来,才能改变。 有人说王阳明是中国五百年来第一等的人物,他不仅是哲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诗词歌赋也是无一不精。 他用35天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策划准备30年的叛乱。很难想象,一个人在钻研哲学、精研书画、教育子弟的同时,还能有条不紊地带兵打仗,治国理政。纵观王阳明一生,他只要想做什么,几乎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 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大的成功,都离不开他知行合一的智慧。只要掌握了知行合一的方法,我们也同样能在庞杂的工作和学习中做到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1.知行合一:先行动起来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意思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这些都是为了学习某一件事,而要掌握这件事,光学不做是不可能的。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我们通常说,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做事的勇气却一点点被消磨掉,人都有惰性,过度的思考只能带来拖延,而“三思”又是自己拖延下去的绝佳借口,于是事情就一拖再拖,最终等到拖不下去的时候,才仓促行动。而行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在行动中才呈现出来的,而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草草收场。 事前的“三思”其实和事实脱节很严重。只有先去做了之后,才能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人,他的父亲听说这件事之后觉得他是狂妄自大,但是王阳明却从立定志向之后,就一直在行动的路上,他处处寻师访友,学习做圣人的法门,虽然屡试屡败,但是他却一直在不停地尝试。 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的道理,他特地跑去格竹子,虽然没有格出什么道理,而且还大病了一场,但是他却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外物寻找“理”是行不通的,这对他后来开创心学,不可谓不重要。 正所谓,吃了梨子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子才知那里夹脚。 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边行动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做,还有成功的机会,而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不要想太多,先行动起来,纵然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