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牡丹
  • 积分:12609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7/2/26 1:19:27
  • 楼主(阅:8908090/回:0)真正聪明的人,往往很少交朋友


    文:拾遗





    越是聪明的人,在社交上花的时间越少。因为他懂得:人脉不在别人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


    唯有成为自己的贵人,别人才会成为你的贵人。





    01


    关于朋友,我们常常感叹两件事。


    第一件:总感叹朋友怎么都那么假。


    艾小羊同学在微博上说过一件事,


    有一次,他装修房子急需两万元,


    于是就跟十个朋友发了借钱短信:


    “……不知你有余钱没,三个月内归还。”


    结果9个朋友都婉拒了:


    “真对不起!我目前也有点困难。”


    “我小舅子刚问我借了5万,实在抱歉。”


    “我的钱都在股票里,真对不起!”


    “我儿子转学,开学就要交5万,很抱歉。”


    …………


    他本以为跟这些朋友的关系都挺铁的,


    没想到一到关键时刻就纷纷掉链子了。


    艾小羊感叹:“人心犹如海底针啊!”


    平时你好我好,关键时刻应者寥寥——这已成为朋友间的一种常态。


    02


    第二件:总感叹昔日老友越来越远。


    春节回老家,我妈问我:


    “放假了,怎么也不找小军玩啊?”


    我犹豫了半天,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我和小军是光屁股玩大的发小,


    记得小学时,我们还信誓旦旦:


    “我们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嗯,一辈子。”


    一辈子的尽头,只是初中毕业。


    初中后,他辍学,而我念了高中。


    记得高中时,我还经常向人炫耀:


    “有个发小,和我关系铁得不得了。”


    但终于,我们莫名就越走越远了。


    以前连课堂偷偷放个屁都会告诉对方,


    后来却连结婚这种大事彼此都不知道。


    前年见面时,我们已找不到共同话题,


    除了回忆,就只剩下寒暄和尴尬。


    正如陈奕迅在《最佳损友》里唱的那样:


    “一直躲避的藉口,非什么大仇。


    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


    为何旧知己,最后变不到老友——这也已成为朋友间的一种常态。


    03


    我一直搞不懂为何会出现这两种“常态”,


    直到看到风墟先生讲的“共情社交”与“功利社交”。


    所谓“共情社交”,风墟先生说:


    “就是指为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打发无聊,或因共同兴趣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于:


    当一个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独立,


    或是社会阶层较低、生活不如意时,


    他需要从朋友那里获得情感上的联结和支持。”


    这种共情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换,


    绝大多数人自小产生的社交行为,


    就是源于这种共情类的需求。


    风墟先生研究共情社交时发现一个现象:


    “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他对共情社交的需求就会越少。”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


    “因为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需要朋友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了。”


    张爱玲与炎樱相识于香港大学,


    念大学时,两人好得如胶似膝。


    张爱玲书中插画,多由炎樱创作。


    张爱玲结婚时,炎樱更是证婚人。


    可后来,两人莫名就没了来往。


    炎樱写信说:为什么不再理我?


    张爱玲说:我不喜欢老是聊几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个死人一样。


    “那个时候我们能成为朋友,


    只是因为恰好出现在了同一间教室里,


    恰好都需要有人陪自己吃饭逛街聊心事,


    所以就天天腻歪在了一起。


    但后来经历成长经历世事后,


    才发现我们根本就不是一类人,


    所以我们就只能走到这里了。”


    这是张爱玲的潜台词,也是共情社交的本质。


    04


    所谓“功利社交”,风墟先生说:


    “就是指为达成某一目的,或是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功利社交”有两个基本前提:


    一是有效信息、知识与物质的交互传递。


    邻居家孩子小树,在我们小区朋友最多。


    为什么呢?因为他拥有最多的玩具。


    一天,妈妈问:“谁是你真正的朋友啊?”


    小树答:“胡新宇。”


    妈妈问:“为什么是他啊?”


    小树答:“他从来不抢我玩具,他只跟我换。”


    你看,连孩童都觉得:没有交换,等于抢。


    二是拥有较为“对等”的价值水平。


    这个价值水平不仅仅是指社会地位的层次对等,也指精神才艺上的和谐共鸣和思想观念上的门当户对。


    春秋最有名的琴师叫俞伯牙。


    一次,俞伯牙在野外弹琴时,


    恰巧樵夫钟子期从旁路过。


    抚琴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


    钟子期便说:“宛如巍巍高山屹立面前。”


    抚琴时,伯牙心中想到流水,


    钟子期便说:“宛如滔滔江水奔腾而过。”


    伯牙停琴惊叹:“君真乃我知音也。”


    后子期病故,伯牙说“世再无知音”,


    于是“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大音乐家和砍柴的成为千古至交,正是因为精神才艺上的和谐共鸣。


    风墟先生说:“功利社交的目的,就是获得‘有效交换’。如果一段交往不能给你带来丝毫利益,就会被你本能地舍弃。”


    看似很功利,但这就是社交的本质。


    05


    当我们能分清这两种社交后,


    很多关于朋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朋友疏远要不要挽回”的问题。


    前些年,一大学室友喜欢叫我玩:


    “一起去洗浴中心做个大全套吧。”


    我说:“算了,没什么意思。”


    等几天,他又来叫我:“走,泡吧去。”


    我说:“算了,我不太喜欢。”


    一来二去,他慢慢就不再联系我了。


    很多时候只有感叹:行走的不仅是时间,还有渐行渐远的价值观。


    他喜欢泡妞,我喜欢看书。


    他喜欢打牌,我喜欢码字。


    他喜欢热闹,我喜欢清静。


    不存在谁好谁坏谁高谁低,


    只是因为三观与喜好的渐行渐远,


    我们终于都长成了对方不认识的人。


    以前,听着陈奕迅那句“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就会伤心想哭。


    现在终于懂得:相忘于江湖,才是最好的结局。


    很喜欢《千里千寻》中的那段话: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


    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口,


    没有一个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你走完,


    你会看到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的人。


    如果幸运,会有人陪你走过一段,


    当这个人要下车的时候,即使不舍,


    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因为,说不定下一站,


    会有另外一个人会陪你走得更远。”


    所以,友谊走至末路的时候,


    不要去勉强挽救与维持我们仍是好朋友的假象,


    相对无言,相对无趣,不如相忘于江湖。


    就像余华那样:“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新的生活。


    06


    当然,如果你与老友的三观一直很合,


    如果一直想成为无话不谈的“灵魂伴侣”,


    只有一个办法——彼此跟上对方的成长


    朋友雪讲过她一个闺蜜的故事。


    她闺蜜每天很早就起来读各种经典书籍,


    她英语不好,就手抄了一本托福写作书,


    终于将不及格的成绩提到了80多分。


    有次,雪问她:“你为什么这么努力?”


    她回答:“我还想和你做闺蜜。”


    雪很诧异:“我们不一直都是好闺蜜吗?”


    她说了一段让雪铭记一辈子的话: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不努力,就和你差距越来越大,


    再好的朋友之间也会有隔阂,


    维系友谊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共同进步。


    我们一直在同一节奏上,才可以一路同行。”


    最好的友谊,原来是跟得上对方。


    就像哲学家周国平所说:


    “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


    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


    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


    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


    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


    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


    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对于共情社交类的老朋友,


    三观合,就努力跟上对方的节奏。


    三观不合,就顺其自然地相忘于江湖。


    07


    最最切忌的就是将两种社交混为一谈。


    讲一个在知乎上看来的“借钱”的故事:


    我看中个包包,忍了很久还是想买,


    因为平时一向月光,没啥钱,


    凑来凑去还差4000多,就去向闺蜜借。


    我以为吧,她会痛快的借我,


    可是她虽然借我了,但要我打欠条!


    我心里一万匹草泥马在奔腾啊!


    回家后就开始生闷气,越想越不舒服,


    闺蜜还要欠条吗?我还能为这点钱外逃啊?


    就算要欠条,也应该是我主动提出来吧?


    这是典型的将两种社交混为一谈了——认为他“共情社交”的朋友,为他做“功利社交”朋友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非常普遍,


    就像咪蒙在《致贱人》中所描述的:


    你不是学英语的吗?帮我翻译一篇论文呗。


    你不是学中文吗?帮我写个年终总结呗。


    你不是学设计的吗?帮我设计个LOGO呗。


    如果你拒绝,就会背上“不够朋友”的恶名。


    这些人忘记了一点: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


    即便你们是从小玩大的“共情朋友”,


    但只要提出“功利性”的诉求时,就必须明白一个原则:“共情朋友”从来没有义务对你做出“功利性帮助”的必须。他愿意帮你是情分,不愿帮你是本分。


    而且,最好的方式就是:


    当你提出“功利性”诉求的一开始,


    就应当以“功利社交”的方式去沟通,


    自己写下欠条、算明利息,


    对方要那是本分,不要那是情分。


    不管结果如何,你都应该心存感激。


    妈妈从小就教育我,不要向好朋友借钱——我觉得这是给我上得最好的将“共情社交”与“功利社交”区分开来的启蒙课。


    8


    苏东坡有一名篇叫《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最为上等的朋友之交便是如此,


    既拥有“功利”上的交换,


    也拥有“共情”上的连接。


    既可以在“功利”上互帮互助,


    也可以在“共情”上情意绵绵。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人罢了。”


    所以陈道明说:“最好的事儿就是跟好朋友一起发呆。”


    范冰冰说: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


    这是意在强调“最大的人脉就是自己”,


    但是一个人即便自身再强大,


    “功利交换”也只能到一定程度。


    要让功利社交更有价值和深度,


    就必须在功利社交基础上加深共情社交。


    这样才能“但将血泪酬知己,死生又何妨”。


    自古最好的友情皆是如此——层次对等,既能功利,又能共情。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很少交朋友,他们和多数人保持友好,却只和少数同等级的人深交。


    转自:拾遗(ID:shiyi201633);作者:拾遗

    热爱生活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