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60732323/回:0)傅盛:后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机会和创新出路【下】关键点2:行业趋势 虽然我在微观上追求极致,但宏观上我并不太擅长。以前做产品经理,我对产品的定义就是让用户觉得好用。 但等我创业才发现,趋势和风口的重要度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更大的机会。 有的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自我迷幻。想当然认为,这件事情我做得很厉害,就行了。其实不是。 只是当风口出现时,顺便是你在做而已。我当时做360安全卫士,带着4个人,整个公司剩下的人全部都做搜索。 没有一个人对这款产品有期待。所以360安全卫士这款产品,也基本不被任何人重视。 结果,从每天大概几百,几千个安装,到我离开时,一天自然安装超过100万,新增用户超过70万,在中国PC覆盖率超过50%。没有打一分钱广告。 离开360后,我开始创业,就觉得图片是大需求,做了可牛影像。现在想想也还可以,一年做到每天10万的新用户。 但你知道,我的内心是煎熬的。心想,我做一件东西,难道不是上来应该上亿用户吗?每个月几百万用户,简直是创业的耻辱和失败。 后来出了一个产品叫美图秀秀,就怎么都干不过他。因为他们明白用户的底层需求。 我做的功能是让照片更清晰,而他们做的功能是让照片更不清晰。就是大眼睛,皮肤更白,再加一点腮红。 我在想,为什么曾经那么辉煌,今天会这样?后来我发现只做好一个点是不够的。 以前互联网的方法论叫单点极致。 我的老板教育我,只要把一个点做好,就会有机会。后来发现,如果你不找到风口,你把一个点做好是没机会的,也许会越做越死。 后来我开始反思:原来只有微观是不够的。“我行”,“我能”,这种思路都是不对的。于是,我开始看宏观。宏观就是产业形势的变化。 但这样的洞察力,需要足够的磨炼。比如看消费升级。十几年前,这不是一个多大的机会。但今天,很多人要买更好用,更有调性,更个性化的东西。这就是一个大机会。 另一个大机会就是技术的融合。当一次技术浪潮出现的时候,一大拨的产业革命会孕育无数多的公司。看到这种机会,一定要跟上。 当年互联网也算一种革命性的理念。最初都是以技术形式存在。今天有很多技术的崛起,都是真正找到行业趋势的机会。 猎豹自己投入了一些AI的技术。我自己也花了一些时间。我们的语音识别在小米音箱的所有语音引擎中排在第二。 想法是最关键的。更重要的一点是,AI在降低技术门槛。如果你不了解,可能就会错失这次技术浪潮。 但,核心不在于你使用的技术一定非常先进,而在于如何真正做好技术融合和技术落地。 通读苹果史,我发现,他们并未用最先进的技术,但它在技术快到高峰前将其产品化,更重要的是各种技术的融合。 苹果当年就是把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后又把音乐和随身设备结合在一起。 等到手机出现后,他们又将移动上网、智能化和手机结合起来。本质上,它是一个将电话技术和智能技术融合后的移动设备,将MAC上面的OS直接移植到iphone,从而形成了iOS,如此迸发出了世界市值第一的公司。 今天越来越多的技术都是融合型的,更多的是将不同技术进行融合,并找到这样的机会。 关键点3:竞争对手 创业当中,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一件事情就是竞争对手。 有一本书叫《商战》,猎豹是全员必读。十年前,我读过好几遍,每次读完都有新的感受。这本书说了一个点——制造产品的关键点不在于满足需求,而是和对手实现差异化的竞争。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什么叫需求?是用户需求一辆汽车,你按照用户的需求去造一辆汽车?如果这样,你离倒闭就不远了。 因为汽车的需求已经被那些汽车厂商满足了。如果说你需要一辆跑车,你去造一辆跑车,你能干得过保时捷吗? 所有商业的本质在于争取用户脑海里的认知。当这个认知被你的对手占领的时候,你要抢过来是非常困难的。 竞争对手是创新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管你做的事情有多好,如果竞争对手已经在做,或者做得差不多,本质上就很难真正超越。 所谓微创新,都是大公司的打法。微创新绝对不是创业公司能找到的机会。因为你的微创新,最终会变成大公司的免费教程。 创业者应该都很熟悉,所有VC都会问一句,如果腾讯做了怎么办?大部分创业者的回答就是,我比他更努力,比他更勤奋,我的人比他更专业。 所有这些都是不成立的。 微信努力到什么程度?大年三十全是在加班。 过小年的时候,各个公司放假,他们还在全力以赴加班。据说十一也是很多人在加班。再比如,我见雷总,每次都是晚上10点后,一聊聊到两三点,他还精力充沛。 我第一次跟腾讯谈投资的时候,我约腾讯总裁刘炽平,印象非常深刻。我说想约你聊一下,他跟我约的时间是半夜1点。 还有一次,我半夜3点给马化腾写过一封邮件,我准备洗涮睡了,他一封邮件回过来了,不是批的已阅或同意,是打了好几行字表明他的观点。 这种勤奋度,能比吗? 我们从外部看到的只是他们的整体面貌,但在关键点上,一个优秀公司的养成,其实有很多内在基因。包括内部的竞争,也是非常残酷的,竞争压力也非常大。 再说说专业度。专业这件事,可能只有创始人是更专业的。你再往下招10个人、再招50个人,甚至从第10个人开始,你的专业度就比大公司差了。 也许,从第二个人开始就差了。因为同样的offer面前,大公司揽专业人的能力,远超于创业公司。巨头在大体量下,跟小公司抢人的能力是创业公司不能想的。 竞争对手其实就像上文讲到的恐龙。如果真的同一维度上竞争,除非想出差异化策略。本质上,寻找差异化也是成本最低的模式。 美国人讲thinkdifferent,他们想表达的意思,不是说一定要比对手强,一定要干掉对手。这和情怀也没任何关系。本质是不think different,就搞不起来。人力成本之高。 他们根本不会想招100个人把对手干掉这件事。他们只会在思考上多花时间。想清楚了再干,上来就是空白市场,而不是通过苦战去完成跟对手的竞争。 作为小型创业者来说,要干得比对手好这件事,成本是非常高昂的。雷总总结两个词儿叫——仰攻。 他说,一定不能再仰攻。金山干了一辈子都在佯攻的事情。看别人做了,我也做,还打赌,我要超过你。本质都在成本浪费。 因为相比后来者,领先者有两次失败的机会。后来者最大的机会就来自于领先者所不能进行的自我攻击。 三体里讲,消灭你,和你无关,你就灭亡了。这和你整个能力没有关系。我们要学会用进化的思想,去看我们的机会在哪,去找到那个缝隙。 只有竞争对手为你留开一段缝隙,并且你看到了那个缝隙,创业者才有机会茁壮成长。 总结一句话:如果行业趋势出现了,你又可从中找到用户底层需求,而竞争对手恰好给你留了一个缝隙,且这块缝隙不是竞争对手用简单模拟就能完成的,那么,这件事,这个缝隙,可能就是你的机会。 3 几个创新的案例 这里举几个创新的案例: 案例1:豹小秘接待机器人 很多人问,为什么选择接待机器人?其实,为了找到这个场景,我们内部至少翻新了5、6个版本。我们跑机场,商场,不断想需求,不断想到底能不能做到和这个需求符合,内部的产品其实都推翻了很多很多版。 我们一度认为可能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后来我说,不要想做那么多事情,甚至把手从它的身上卸下来,就做好这一点点接待。 这些接待看上去很简单,但要放在机器人上就变得很复杂。我们认真打磨了这样一些功能,只需要输入2、3张照片,就能做到精准人脸识别。这套识别系统在猎豹2000多人的上下班打卡中,每天都在被使用。 为了让产品本身突出差异化,还做了一个老板分身和夜间巡逻的功能。当你需要去处理一些远程的事情时,你可以附体在它身上,还能像在公司一样跟员工一起开会。到晚上了,就像一个保安。 因为它有公司所有的地图,你只要给它制定任务,它就会不厌其烦,一圈一圈,来回巡逻。 所以,接待机器人的定位,不仅是个空白差异化点,也是一个足够高频且需求很大的市场。 案例2:猎豹清理大师 当时为什么做猎豹清理大师。核心就是用户底层需求。手机更快、空间更大、更安全。但当时,智能手机刚兴起,清理和加速是用户在安卓上的核心需求之一,而且最牛的竞争对手在国内,不在海外。 所以,我们在上市的时候,整个收入大概95%来自于中国,70%来自于PC。华尔街的投资就认为海外挣不了钱。 这个模式没有在国外被证明过。但正因如此,这才是机会的缝隙。 猎豹上市后的第二年,我们的移动收入就占了50%,海外占了一半。现在我们移动收入的80%来自于海外,美国占了三分之一的收入。 前三年,几乎每年保持150%的增长,去年降成20%多,大家就有些担忧。其实我们在人工智能上投入更多了。但我们今天在全球依然还是第一大移动工具软件开发商。 案例3: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其实是智能手机普及和中国制造强大两个大趋势下产生的结果。 如果不在中国,如何能那么大规模地,短期内生产那么多小黄车?乔布斯活着时,有人建议让他把苹果搬回美国,乔布斯说他在深圳招1000个人,两个礼拜就够了,而在美国要招6个月。一个新机型都要生产了。 可能大家没见过富士康怎么生产的。瞬间调度几千人,迅速一两个礼拜内把生产线搞完,立刻开始生产。中国制造之强大,今天远超全世界。 与此同时,也有用户底层需求存在。就是出行方便。本质除了摩拜,没有其他传统的竞争对手。 案例4 :微信红包 微信红包就是一个把底层需求移到互联网上最好的案例。 微信支付在之前苦苦挣扎很多年,完全没办法跟支付宝抗衡。那时候大家只认支付宝。如果从支付这个点,微信根本打不透。 但,微信团队发现了用户的一个底层需求——中国人爱发红包这个特点。其实还有荣耀感等诉求。 本质发红包也变成了一个游戏。抢几分钱和抢几十块钱的人是并列的,让你有游戏感。很多设计都围绕底层需求。从这个需求点上,找到了差异化,打破了竞争格局。 总结起来,创新产生的三大关键点:第一,挖掘用户底层需求;第二,洞察行业变化;第三,知道对手在哪里。 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去认真分析对手,去想清楚一些道理。我们就有机会去实现一些所谓的创新,抓住别人没有看到的机会。 4 后互联网时代的三个商业认知 我对于后互联网时代,有三个基本认知:
互联网已经从边缘成为中心,互联网本身的创新,要么就没有,要么就是属于几个巨头。 今天的BAT,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人类历史上的托拉斯。这个托拉斯比过去任何一个托拉斯都厉害。因为它懂互联网,总是能最快找到信息源。 以前做传统行业的,信息传播和利用效率都较低,真的不一定知道新技术那么有用。他们对新机会的把握,或者互联网范畴内的把握,相对慢一些。 而互联网本身的技术革新,已经缺乏动力了。 接下来,我认为突破点就在跨界——互联网和其他行业的结合。其实,互联网都不用+什么,互联网就是基础设施了。 互联网当年带来的轻模式,那种神话般的增长时代,基本上已经过去了。这一代的互联网企业,开始进入一个滞长期。只有和传统产业的结合才是新机会。具体有以下几个机会点: 第一,流量也开始出现新特征:垂直化和个性化。像一些垂直场景,比如教育,健身,旅游这样一些垂直化的场景,成为新的流量源。此外就是基于AI实现的个性化。 第二个很重要的特征:线上线下成本倒挂。线下红利期到来了。今天到处刷屏的新零售,到处看到的娃娃机,到处看到的橙汁机,椰汁机,自行车。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流量。 手机的普及,使得线上线下一体化。线下获取一个用户成本,变得比以往更低了。反而,互联网上购买流量的成本,变高了。 谷歌去年,光预装谷歌浏览器花的成本是12亿美金,占了整个收入的12%。连这样的巨头,掌握着整个生态,流量上还花了如此大的成本。再看看Oppo、Vivo的崛起。其实也是靠线下的流量去和互联网公司产生的竞争。 第三个机会点就是AI创造了新场景。 AI是一个技术浪潮,有机会使得很多行业发生改变。包括无人零售的改变,其实就意味着,人走过的地方,和互联网鼠标走过的地方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在互联网上,你可以知道用户在哪里点击,看过什么,对什么兴趣,而线下店永远没有办法实现。今天线下店可以实现了。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通过Amazo GO做的无人购物,你知道整个用户的消费行为。 线上线下已经实现了无差别化。很多新的场景被创造起来。对创业者而言,核心是要找到这些场景,让技术落地。面对巨头,不需恐惧,要学会用进化的思维去发现机会,挖掘用户底层需求,专注在事物本质。 创新不是创出来的,而是生长出来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它。即使流量红利殆尽的后互联网时代,跨界和新技术带来的机会也不容小觑。 无论怎样,做出更多被用户喜爱的产品,让人们生活更便利更美好。这一点,不会变。 ![]()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