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9473263/回:0)财富取决于极少的大高潮【上】上联:财富取决于较大的幅度 在关键环节下大注,能够让你在拥有相同或较少鸡蛋时比对手赚更多钱。 “我从乔治·索罗斯身上学到很多,但可能最为重要的并不是你是对还是错,而是在你正确时你赚了多少,而错误时你赔了多少钱。”基金经理人德鲁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说。 事实上,当年狙击英镑狂赚10亿的创意及操盘者,皆为德鲁肯米勒。那么,索罗斯做了什么? 德鲁肯米勒在演讲中称,当时索罗斯所做的交易中,约90%都是他的点子,但索罗斯比他“更有胆”。 在那个“索罗斯大战英格兰央行”的传奇故事中,德鲁肯米勒的15亿美元押注即将到期兑付,正考虑进一步增加头寸拨备,甚至建议把所有钱都押上。索罗斯称,这“太荒谬了”,“你知道这种事情多久才能出现一次吗?” “信心十足但是只投入很小头寸,这么做是没有道理的。”索罗斯说。 最终他们加上杠杆,押上了100亿美金,并大获全胜。 索罗斯的策略是:“专攻要害。” 如德拉肯米勒所说的那样:“当你对一笔交易充满信心时,就要给对方致命一击。索罗斯对我不多的几次批评是因为我对市场判断正确时,没有最大限度地抓住机会放大胜果。” 巴菲特在2010年写给股东的信中写到:“好机会不常来。天上掉馅饼时,请用水桶去接,而不是用顶针。” 我戏称索罗斯和巴菲特是“索菲特”:他们都是那种伺机而动、咬住就不放口的致命性攻击动物。 就像电影《大创业家》里,描述的那位把麦当劳从创始人手中抢走的推销员。他不断失败,但是一旦遇见超级机遇,便死死咬住,谈判的时候寸土不让,毫不留情。这固然令人生厌,然而,人类社会的某个底层逻辑,依然是丛林法则。 02 华尔街狼王Icahn曾经重仓奈飞(Netflix),三年内大赚20亿美元,却因早抛而少赚了50亿。 2011年末,奈飞因一系列错误,股价由300美元狂跌至50美元。Icahn的儿子Brett认为,市场对奈飞惩罚太重,流媒体未来光明,于是买入奈飞10%的股票,两年后Icahn卖出一半,获利8.25亿美元,2015清仓,总盈利20亿美元。 时至今日,奈飞又涨了88%,若如巴菲特般持有,他的盈利将是50亿美金。 Icahn说:“我不会因此哭泣,我尝试在便宜的时候买入,并且在获利时卖出。你永远不可能总是在顶峰时卖出,可能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你可能踩准几次点,但这个概率就像是拉斯维加斯赌场的概率。” 说得固然洒脱,Icahn的一只基金,2016年亏了近60亿美金。 03 巴菲特说,每个投资人都应该假设自己手中只有一张可以打20个洞的投资决策卡,每作一次投资就在卡片上打一个洞,用完为止。 正如芒格所言:如果把我们最成功的10笔投资去掉,我们就是一个笑话。 很多投资频繁买卖,挣点小钱,期待积少成多,但总体盈利不多,一旦市场下跌,全贴回去了。文艺复兴基金的高频交易,虽然看起来是“极高频+细微套路”,但核心是算法,而非高频。 机会来临时敢于下大注。 真理往往有两个特点:1、很简单;2、没有操作指南。 巴菲特用水桶去接机会,不是人人都会,人人都敢。 2008年9月金融危机的最悲观时刻,巴菲特用超级大盆抄底,巨额投资先后超过300亿美元。但到年末,公司市值缩水115亿美元。到2009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净值增加218亿美元。 抄底总是嫌早,股神也不例外。巴菲特1973年买华盛顿邮报不久便跌二成左右,1988年股灾后买入可口可乐不久下滑30%。 最近的例子,巴菲特从2011年3月份开始买入IBM的股票,平均每股成本近170美元,后来股价跌至143块,同期标普500大涨约60%,但巴菲特依然继续加仓。 时至今日,巴菲特说:我错了。 你会跟股神下大注去抄底吗?毕竟,巴菲特的舞台,是二战后持续60余年的美国大牛市。假如这超级牛市不再呢? 索罗斯敢于下大注于狙击英镑,是因其判断:假如错了损失不大,假如对了能赚不少,而且对的可能性大很多。 04 彼得·蒂尔在他那本著名畅销书《从零到一》的第七章Follow the Money里总结: 1.只找最好的,因为最好的产生了更多的价值。 2.这个世界是不成比例的(二八定律)。 3.投资家会把自己每年每天的精力用在和初创的企业共同发展上,最后,投资家投资的企业中,一家带来的收益超过其他所有,而第二名带来的收益,又超过除了第一名的所有。 4.美国新创企业的不到1%接受风险投资,风险投资金额只占美国GDP的0.2%,但是风险投资的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占私营部门的11%,这些企业的收益占美国GDP的22%。 5.最优秀的12家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价值2万亿。 6.进入正确的公司,比在一个公司里面做正确的事情有价值。 成功投资了facebook等公司的米尔纳,其核心策略是:贵精不贵多、大手笔押注、尽早入场并以巨额回报为目标。过去五年,米尔纳的团队审核过全球250家公司,只对其中一小部分下了大注。 麻省理工学院前教授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研究: 人们在面对多个选择时,即使明知其中一项可以获得最大成功,他们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其他选择。 专注,聚焦,可能是最众所周知、又最难实现的。尤其对于聪明(但又不够那么智慧)的人。 05 彼得蒂尔推崇幂次法则:一小部分的公司完胜其他所有公司。而撒大网的投资者因为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仅仅几个日后价值势不可挡的公司上,就会与这样的稀有公司失之交臂。 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总结出了两个很奇怪的规则: 第一个规则:只投资给获利可达整个投资基金总值的有潜力的公司。如此就将大多数可能的投资消除了。 第二个规则:因为第一条规则太严苛了,所以不需要其他规则。 如果打破第一个规则呢?彼得蒂尔举例: 安德里森·霍洛维茨投资基金2010年在Instagram公司投资了25万美元。两年后Facebook以10亿美元买下该公司时,安德里森已经赚到了7800万美元,两年不到312倍的回报。 问题是,安德里森的基金规模是15亿美元:如果只开出25万美元的支票,那么它得找到19个Instagram,才能收支平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投资者总是对值得投资的公司投资得更多。 彼得蒂尔的基金只关注五到七家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具有独特的基本面,未来可能拥有数十亿美元的价值。彼得·蒂尔认为,如果一个投资者不关注事物本质,而是关注其是否适合多元化避险策略的财务问题,那么投资就像是在买彩票。 他们所列的投资标的会很少,因为最具特色的公司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公司会胜过其他所有公司。 06 真理没有说明书。 一个真理可以用另外一个真理去解释,但另外一个真理还是没有说明书。 你可以持续地用另外一个真理去解释,直至如贪食蛇般解释回最初的这个真理。 “机会来临时敢于下大注。”——需要两位天才方能使用这一真理:德拉肯米勒负责发现机会,索罗斯负责下大注。 我等凡人,如何下这类大注呢? 01 出版的畅销书《哈佛幸福课》的哈佛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说: 虽然这些因素能让人变得更幸福,但它们所起的作用之轻让人意外。没错,一套新房或一个新配偶确实能让你更幸福,但这种新增的幸福感并不多,也持续不了多久。 其实,人们并不清楚哪些事物能让他们更幸福,以及这种幸福可以持续多长时间。他们既高估了积极经历对提振心情带来的影响,也高估了消极经历对压抑心情带来的影响。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实验室研究都表明,是否赢得大选、找到伴侣、获得晋升和通过考试对幸福的影响,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最近的研究发现,很少有经历能对我们产生超过3个月的影响。当好事来临时,我们会庆祝一阵,然后冷静下来。当坏事来临时,我们会哀嚎一阵,然后振作起来并接受现实。 简而言之,好的事物好不了太久,坏的东西坏不了太久。 吉尔伯特进而总结道:我们想当然地以为最能影响我们的是生活里的一两件大事,但幸福似乎是上百件小事叠加的总和。一个每天经历十几个小开心的人,很可能比只遇到一件大喜事的人更幸福。 心理学家埃德·迪纳研究发现:快乐体验出现的频率要比快乐体验的强度能更好地测量你的幸福感。 吉尔伯特对上述观点极为推崇:当我们思考幸福的缘由时,更容易想到的是让我们产生强烈体验的事件,例如和一名电影明星约会、赢得普利策奖、买下一艘游艇等。但迪纳和同事的研究表明,体验有多么美好,不如拥有多少美好的体验。一个每天经历十几个小开心的人,很可能比只遇到一件大喜事的人更幸福。 所以,穿一双舒适的鞋,给妻子一个大大的吻,犒劳自己一袋薯条吧。这些事听上去很小,也的确是小事,但作用却很大。 02 奚恺元在《别做正常的傻瓜》提及了一个概念——适应性偏见: 人们常常低估了自己的适应能力,从而高估某些事情在一段时间之后对自己的影响。事实上,人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而且是一种完全超乎想像的,惊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他举例说:我们总认为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喜事。很多人在没有结婚前总认为,如果自己可以和心仪的对象结婚,就一定可以幸福美满地生括一辈子。实验表明,幸福一辈子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我们的适应性会使我们对这种幸福习以为常。 他还举了个例子:公司奖励,两个选择,要么可以把他们现在住的120平米的房子换得更大一些,换成150平米;要么可以带着他的爱人在今后的10年里每年都到国外旅游一次。 你选哪一个? 奚恺元认为,换个比较大的房子可带来一时的开心,但这种开心往往维持不了多久。 但每年一次出国旅游,他可以选择不一样的地方,体验不一样的异国风情,人们一般不会对不同的旅游地点感到厌倦。而且每次旅游回来后每当翻看旅游时拍的照片,和爱人一起回忆起旅游的经历的时候,还是会感到非常开心。 考虑到这本书出版于2006年,这十余年间的房价血泪史我们就不提了。但奚教授的观点仍值得我们自省: 我们忽视了适应性效应,对物质性的东西看得过重,这或许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证了房价高企的原因与荒谬所在。 性和金钱,强欲望的东西,高潮总是短暂。 碧桂园的杨国强好像说过,财富带来的幸福感,其实非常短暂。 看起来,幸福和财富似乎是两件不相干、彼此间有矛盾的事情。 但是身处一个极度焦虑的时代,面向迫切需要答案的读者,我必须飞刀脱手而出,鸡汤倾盆而下。 ![]()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