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55744779/回:0)创业者的勇敢,是自我颠覆时的“纵身一跃”【下】那些容易被高估和低估的… 得到李翔:谢谢,这轮回答非常有启发。下一个问题,大家在做公司、做投资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非常非常多的挑战、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想见的。但是我个人的经验是在这里面大家经常会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我们经常会高估或者是低估某个问题或某个挑战,这个反而会造成一个非常大的坑。 我想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自己的经验里面,就是你们自己走过的路里面,分享一个你们高估的问题,分享一个低估的问题。从生强开始,各种问题都可以,比如团队、人、钱…… 京东金融陈生强:我觉得这个可能跟我职业背景有关,因为我是财务出身的,所以我基本上会相对审慎地去看事情。 得到李翔:从来也不高估、也不低估是吗? 京东金融陈生强:对,我不怎么会太过高估,也不怎么会太过低估。但是我的习惯可能是我会永远去看到底哪些东西自己可能没想明白——现在的,以及未来三到五年的,这个可能是需要一直去思考的一个事情。 猎豹移动傅盛:高估?高估了自己吧,这俩词不管怎么讲,都不容易是一个正面的词汇。 例子还是蛮多的,比如说当年Musical.ly融不到钱的时候,我们投给它500万人民币,卖给头条的时候,卖了大概接近10亿美金的估值,我们也拿回近2亿美金。后来想想这件事情,其实是低估了当时整个内容领域的创新。 我们很早就开始注意短视频,还有头条模式,但事实上我们没有下定决心去做。我们总觉得我们做工具出身,内容离我们太远了。 反过来想,这件事是在以自我为出发,你认为在做一件你擅长的事情,然后另一件事情你不会做。但事实上你已经有很好的牌了,完全有机会可以做。 我们有好几次机会都是可以去收购(一些公司的),后来董事会在讨论的时候也没有去完成,就是在它刚发展起来的时候。 包括后来看到头条的崛起,我们很早就开始关注个性化信息流这件事,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机会的重要性是多么大。你不应该因为自我的一些固有的认知去放弃一些外部的机会,这是第一个。 关于高估的例子,比如AI,我多少还是有点高估了AI能够起到的作用,我跳身做机器人之后,发现它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我看了很多技术演进的路径,一个技术真正形成产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然这其中机会巨大。 我们已经掌握了全自研的机器人技术链条,积极推动AI技术的软硬一体化落地,未来会将能力一步步开放,推出更多AI硬件产品,目前已经有了阶段性的成果。今年3月21日,我们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猎户机器人平台Orion OS,并推出五款全系列的机器人产品。 机器人是一个完全全新的领域。我高估了一个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革命性结果,即拿成熟产业来高估一个新兴产业可能带来的可能性。这就是两个非常深刻的例子。 得到李翔:小鹏总,有没有低估汽车? 小鹏汽车何小鹏:我觉得因为这个创业路上太多高估跟低估了,很难做出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我讲两个方面吧: 第一个是低估。我记得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我每到了一个阶段,比如说假设50人的公司规模是一个阶段,100人,500人,1000人,3000人,5000人,10000人都是节点——那我们这些阶段都经历过了。 每一个阶段我都觉得我应该重视能力、资源跟文化体系,但是每一个阶段的下一个阶段我都觉得我上一个阶段应该更加重视。所以我现在在重新创业领域里面,我一直觉得我要把管理做好,那么HR、HRBP这个体系是太重要的事情,而且应该是从100人的时候就开始做。 绝大部分企业最后做不成可能是管理的问题,整个的文化体系、能力资源体系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 高估的方面,高估的很多。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我们核心的对手。事实上我觉得大家都是聪明人,你看到的他也看得到,他不能做可能是有包袱问题、可能是有体制问题、可能是有基因问题,但是并不代表他做不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判断对手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高估。这个在我们之前打仗过程中间实际上是有多次的。可能最后我们成功了,是对手不小心犯错了,而不是因为我们自己判断正确。所以在这条线上,我觉得打仗的过程中间,大家不一定要理性评估自己和对手,因为专业能力强的人容易高估自己。 得到李翔:李想。 车和家李想:这是我第三次创业了,之前还有过两次。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最容易高估的一个事情,在后面其实避免了。我们高估的是什么呢?当时做的是互联网或者科技行业,最容易高估的是跟传统企业不一样,传统企业其实很多时候最重要的是资源,但作为一个科技企业,很多时候资源是被严重高估了。 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用大量时间去找外面的合作,找各种各样的资源,后来发现我身边科技行业的朋友,几乎没有一个是因为掌握了一些资源而成功的。所以坦白讲,我们第一次创业并不成功,因为太多的时间浪费在其实并没有那么大价值的资源方面,但是最该做的却没把它做好。 到了第二次创业,其实跟小鹏说的一样,我们低估的是什么呢?我们一直都说人重要、人重要……也相信这件事,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发现,我们对人的重要性还是低估了。 到第三次创业的时候,我就跟团队讲得很清楚,这个公司的HR必须我来管,这个公司的组织发展必须我来管,这个公司的IT系统必须我来管。因为我认为IT系统和组织发展、HR三个融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组织。这三件事情必须我自己百分之百来负责,甚至我可以放弃管所有的业务,只做这三件事情。 得到李翔:好,Harry。 经纬万浩基:低估的例子可能非常多,我先说一说高估。我觉得我们在做投资人的话,其实很多时候是从比较宏观的视角来去看这个世界。我们试图去万里挑一,捕捉未来的趋势。做早期投资很多时候,我会不停反问自己会不会高估了自己的判断力。做投资,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已经看得足够多了,高估自己的判断是特别需要警惕的事情。这样的错过可能错过了整个行业,一个时机就错失掉了。 至于低估,从投资人来讲,我会更加专注人。我们合伙人最近也经常去反思,我们很多时候是否低估了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多成功的创业者,他可能站出来的时候,没有像我们今天这个Panel里的嘉宾这么亮眼的履历,所以我们可能会错过他。我们也需要关注时间过去,一个人的持续成长空间。 如何面对创业中永恒的焦虑 得到李翔:好,下面跑步进入焦虑环节,我就不请大家谈自己焦虑的事情了。只请大家谈你们作为老司机,告诉台下的创业者,有哪些事是不用焦虑的,它一定会解决的,这是第一。第二,给一个马上可以用的、缓解焦虑的方法,比如说跑步就是。我们从生强总开始。 京东金融陈生强:我有两个阶段实际上特别焦虑,第一个就是刚才片子里面讲的2008年融资没融到;第二个阶段是2015年公司发展特别好的时候我特别焦虑,刚才本来说不用讲例子,为什么讲这个例子? 核心的原因就是在整个公司增长是几倍增长的时候,反而是我这几年最焦虑的一个时间点,是因为我没有想明白未来三到五年不变的是什么。然后我天天在那儿看变的东西,所以没找到不变的东西。一旦没找着不变的东西,特别是未来三到五年不变的东西,实际上内心是不可能安静的。所以说我的做法实际上更多去找未来三到五年到底什么不会变,然后拿不会变的东西去应对不断在变的东西。 猎豹移动傅盛:我现在教育自己,减少没必要的焦虑。你要仔细想想焦虑对这件事情有没有帮助;没有帮助,可能会陷入到情绪当中。 真的没必要焦虑的事情,比如,别人挣多少钱你不用焦虑。我记得有一篇文章刷屏说《创始人套现 15 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我觉得这种文章很误导人。 这个社会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太用身价和金钱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你要知道只要每天和自己不断地对话、学习,你就在成长。你不一定非得像别人挣那么多钱,你才能证明自己多成功,这种焦虑是没什么意义的。 我觉得运动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读书也是有用的。我都转成听书了,听书和跑步是一起的。有的时候我不跑步了,我就会发现最大的焦虑是我好久没读新书了,不跑步就没时间听。 小鹏汽车何小鹏:我觉得不管你做什么,不管你是轻松还是很繁忙,都会有不同的焦虑。在我最开始创业的时候,我解决焦虑有一个很小的方法,我在桌头放了一张纸条贴在上面。当我很生气、很焦虑的时候,我明天再来想一想会不会同样生气或者焦虑,百分之九十几的情况下已经不会了。 当我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我觉得解决一些重要焦虑的方法是,我会打一个电话问一下我比较相信的、经历过这个焦虑的人,他会给我一些建议。 曾经我们出现过严重的事情,当时我非常地焦虑,但是我打电话给其他的朋友,他们可能说他们一年经历三次,然后怎么去解决?那我就听完之后很镇定,我去问不同的人解决焦虑的方案。这个时候你的内心被磨炼得强大,且你听到了各种各样解决焦虑方法论的时候,那时候你的内心会很强大。所以我觉得在不同的小、中、大阶段,你会有解决不一样焦虑的方法论。 车和家李想:遇到一件事,只要我们盯的是问题和损失,就会非常焦虑。同样的一个现象,如果我们盯的是人,关注的是成长,就不焦虑了。所以我就特别奇怪,我们内部发生一点小事,外面的人比我们焦虑一百倍。而我们内部大家觉得这个收获很好,我们都成长了,获得了巨大的价值。 经纬万浩基:其实我觉得焦虑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带给自己的,无形的一些压力。我个人的解决方法,不管你是运动还是看电影,任何方式都可以,离开这个框框,让你完全抽离出你的这个状态。 再回来的时候,很有可能两件事情发生。第一件事情就是因为你out of the box,突然间想到了这件事情的解决方法。第二个更加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你根本觉得这件事情不重要,只是你自己给自己压力。所以回望这种情况的话,你就不觉得这件事情有这么大的意义,也没有必要来去为它焦虑了。 得到李翔: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这个环节到此结束,祝愿台上5位继续颠覆、继续进阶,不要那么焦虑,谢谢大家!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