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雨飞
  • 积分:5463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4/12 22:44:33
  • 楼主(阅:53968588/回:0)不会顺势而为,再精彩的时代都与你无关【下】


    三、没有节奏,“好牌”也会打输


    有些行业虽然在进入时已经处于竞争激烈的红海,但也能发现一些“好牌”。


    比如在一些刚性需求上,如果还没有形成“有组织、成规模”的对手,这就特别幸运,而且中国的这种行业有很多。


    以前,我投资的一个领域叫相对快销,不同于衣食住行的绝对快销,也不是耐用品。有很多案例可以来证明,比如估值150亿到160亿左右的周黑鸭,而且仅做鸭脖子,中国就能出现三个很大的品牌。


    这就属于,在进入行业时,鸭脖子这个领域没有形成“有组织、成规模”的对手,三只松鼠也一样。


    但有些行业却很痛苦,比如化妆品行业,有很多“有组织、成规模”的对手,所以,当你进入刚需行业,而且不存在“有组织、成规模”对手的时候,可以说是捏了一手好牌。


    但一手好牌也会打错,甚至可能打输,为什么呢?牌太好时,一眼望去可能没有对手,这不是好事情,连一个练兵的人都找不到。


    这个世界特别公平,天天跟对手竞争,你的水平也不会差。所以,你不是行业第一名的时候应该感到开心,因为你有第一名可以对标,你可以照着他打。


    但是,如果行业本来就没有明显的对手的话,找不到练兵的对手,那么你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


    有对手时,可以找到陪练,没有对手,只能自己跟自己练。一手好牌打坏就是自己练得走火入魔了,为什么会走火入魔呢?就是节奏很难把握得住。


    就像跑马拉松时,可以不跟着对手的节奏跑,但是可以找一个节奏差不多的跟他跑,一个对手都没有的孤独长跑者,很多人的体能分配也做不好。


    所以,一手好牌打错,往往是牌太好、自信心太强,没有对手挑战,来帮你练兵。


    那如何才能把握住节奏?


    外部的节奏,不能去看对手,不然对手错了你也错,对手把自己累死了你也把自己累死了。更多要把握的节奏是你内部的团队节奏,看你的团队有多少人办多少事?


    比如我成立嘉御基金的第一天就决定,前三年在上海以外,不开任何一个分公司,这叫内部蓄势。


    自己首先得磨合好。跨地区在管理上有很大的挑战,我以前做了10年的CEO,才知道跨地区的风险有多大。


    很多人急着跑马圈地,但圈了地你守得住吗?守不住的地圈了有什么用?今天你圈了明天别人也可以圈走。如果竞争力强,先稳住上海,至少有根据地,然后再打出去,圈到的地守得住才有意义。


    我当时决定三年不出上海。第一年所有同事必须在一起上班。尽管我们的合伙人和同事以前都在不同的公司共事过,但老团队来做新事也需要磨合。


    内部节奏最容易出问题,就如同天下大乱是因为百官乱,百官乱是因为皇上乱,而皇上乱是因为心乱。


    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越是年轻的85后、90后创业者越心急,越是70后、60后的创业者反而不急。这很奇怪,理应是60后、70后年纪大了时间不多了,应该急一点。85后、90后有大好青春,着急什么?很可能逐渐你的竞争对手以后都退休了,“天下”自然就是你们的了。


    现在,有了互联网就不再是圈内竞争,是全球、全网竞争。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忠诚度是下降的,因为迁移成本比传统行业要低很多。比如,传统的商圈就是圈住用户的天然屏障,但互联网打破了空间,圈子外的好产品也在跟你竞争。


    所以关于节奏和规模,我们一定要问两个问题:1.“地盘”能不能守住?2.规模和效益能不能呈正比?


    首先,圈的地对外能不能守得住用户,对内有没有团队来维护,很多公司有开疆拓土的团队,却没有经营土地,精耕细作的团队。


    其次,绝大部分的行业,规模和效益是没有关系的,并不是规模越大效益就越高。如果规模的扩张是建立在效率下降的基础上,这就要很谨慎了。


    很多人一直以为阿里是圈地最厉害的,但阿里也是最讲究精耕细作的。


    我当时去阿里的时候,阿里70-90%的收入来自于浙江和广东两省,两个省就支持住将近300亿美金的公司。所以,你有了精耕细作的能力再去圈地,否则你圈下来的是一片荒地,因为你不懂得怎么耕耘。


    四、阿里如何做到顺势而为?


    阿里巴巴是最懂得顺势而为的公司,阿里最早是从B2B业务开始做,B2B中有两个产品:内贸和外贸。而阿里是从外贸开始做起的。


    2000年前后,为什么电商可以从外贸开始做?虽然2000年,中国只有500万网民,但美国的网民已经有几亿,这样,买家端就自然成立了。


    那卖家端如何成立呢?那时,我们刚刚加入WTO,所有的企业都有外贸进出口自主权,但有了自主权不代表有渠道。比如当时的“广交会”,很多中小企业想去都去不了,因为名额是分给国有进出口公司的,所以卖家缺渠道,这也就产生了卖家端。


    海外的买家已经习惯了互联网,所以第一个让阿里巴巴活过来的产品,就是中国供应商就把外贸企业、制造业搬到网上面向海外。


    内贸在2000年是做不成的。隔了2、3年以后,阿里的内贸才逐渐成型,直到2003年才有了淘宝。而2003年时,85后已经18岁了,一开始,淘宝上都是这些小孩儿,而天猫是2006年成立,这时候85后已经21岁了,他们开始走出校园,逐渐有了采购主流产品的诉求。


    天猫偏主流,而淘宝偏长尾一些。所以进入主流过早,也是死路一条。


    支付宝是2005年成立,因为有了淘宝,大家有支付的瓶颈,交易做不成,才出现了支付宝。这也自然形成了支付宝的使用场景。所以有很多支付公司一直苦于没有场景,就是“势”的问题。


    再到2007年,阿里开始考虑布局阿里云,为什么此前不做呢?因为此前阿里并没有这么多的数据要求,而且技术也没有达到那一步。因此我说,阿里能够成功真的是每一步都在顺势而为。


    所以风口、窗口这些东西,我们不要去追逐,你要去找风口就是把自己当做猪,猪在风口上才能被吹起来。如果你是老鹰,没风照样飞,有风却不见得飞的快。聪明的老鹰会借风而飞,这就是“顺势”,所以坚持找到“势”很重要。


    找“势”和找窗口不一样,“势”一旦形成就是好多年,基本上一个“势”被你找到,就决定一代技术、一代人。


    你把握住85后,就可以吃透85后这一辈子。把握住95后,也至少能管10年到20年,持续地为这群人服务和生产产品。


    五、把握“势”,要看清哪几件事?


    我们以义乌的发展为例,来分析把握“势”,要看清楚哪几件事。


    对于国际商贸而言,一定是有进也有出的,但目前义乌是以“出”为主,如果义乌能把“进”也做好就很厉害了。


    第一,中国的进口量会逐渐提高,而现在主要的集散地不是义乌。但如果义乌跟宁波、上海竞争,成为更好的进口商品集散地,那义乌的小商品就不仅是面向出口。


    原来在义乌采购的国内企业很多,但现在如果能够把进口做起来,这是符合“大势”的,对于企业而言,就会多一块儿不小于现在的“蛋糕”。


    第二,依托于小商品市场做物流的整合。中国一年在亚马逊上卖的商品超过500亿美金,成本在300多亿美金。这个量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成长,已经超过了eBay。在eBay上,中国商品大概卖的商品在150亿美金左右,成本在120亿美金左右。


    把这两块儿合在一起,就有将近400、500亿美金的出口市场,为什么要举这两个例子呢?因为它们都像一个个虚拟的义乌,都是小单、散单,这是需要整合的。目前绝大部分的商家就是以浙江和广东两个地方为核心的。


    大概浙江和广东是平分秋色,刚刚说的400亿、500亿美金的散单出口,会有大约200多亿美金在浙江。这又是一块儿不小于今天的蛋糕。


    如果吃完肉、喝汤完以后,还要啃最后一点的骨头吗?应该去找下一碗汤、下一碗肉。我看到了两“碗”,一是进口,二是网上的小单出口。


    另外,我们看看如何布局,如何形成一个虚拟义乌市场的出口量的物流、报关、托卡的整合,以及反向做大进口。


    这一块儿可以考虑怎么来做?比如,去结合一些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把贸易中的资金流结算做好。


    所以现有业务的核心在于:一是海外物流如何通过合作,既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又提高收入和利润;二是通过碰跨境结算引进第三方的伙伴。


    我们的任务是:去选最好的伙伴,对客户利益最大化的伙伴,而不是利润最高的伙伴。应该让利给客户,更多地提高壁垒。


    第三,要应该评估一下,是先以进口义乌开始做,还是先以虚拟义乌开始做?网上存在一个巨大无比的虚拟义乌,如果先做虚拟义乌,那就不要涉及广东,只集中在浙江,这样才能做出密度,做出效率。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曾经努力到无能为力,也曾拼搏到感动自己。但不会顺势而为,再精彩的时代都跟你没有关系。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所以放弃之前,请问问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