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81338982/回:0)印度“暴徒”的前世今生阿米尔·汗的新片原名叫Thugs of Hindustan,译作“印度暴徒”。 我们高中的时候就学过这个单词Thug,但是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它的词源是印地语。文化意义上来说,thug本身指的就是印度斯坦地区的匪徒,而且可以更确切点,是一群供奉萨克蒂派女神,以特定手法谋财害命的暴徒。 暴徒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的古代,在古代信史匮乏的印度,甚至被外来的游客遇见了下来。准确地说,是一位外来的和尚,大名鼎鼎的玄奘大师就曾被一群信奉杜尔迦女神的暴徒们抢劫,险些被杀了祭神。 后来,玄奘化险为夷,但拦路抢劫,杀人越货的故事却流传了开来。 根源上,暴徒也是种姓文化的产物。 种姓制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它是伴随着社会、宗教、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而不断调和的动态平衡,就像一张永远在扩大的网格,网格上蔓延而出的节点就是新的种姓。打个比方,古代社会分工较为简单,只有农夫、武士、祭司等简单划分,后来物质水平上升,产生了贸易,出现了服务业者,这些新出现的职业又以血亲的方式固定下来,形成了新的种姓。在每个种姓内部,随着不断的精细化分工,或者不同的地缘变迁,又进一步孕育了亚种姓。在亚种姓内部,血亲的联系再通过共同的宗教支派而更加紧密的绑定在一起。久而久之,社会成为了无数小节点串联而成的大网格。 慢慢地,原本处在文明社会边缘的人们也融入其中,变成了泛印度教社会的一部分,暴徒就是这么一撮人,以拦路抢劫为主业的恶棍们在历史的发展中演化出了属于自己的派别和信仰。 他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ठग्गी,在英国人的拼写里,就是 thuggee,后来逐渐就成了 thug。他们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十八世纪下半页时的南亚次大陆是一片割裂的土地,中央王朝莫卧儿帝国的式微,各路殖民者进入沿海地区并扶植买办势力,地方王公们拥兵自重自立门户,像历史上重复过无数次的那般,印度被分成了无数碎片政权。尤其是在广袤的内陆区域,地方王公们真正有效控制的区域其实就是数座城市和城市周围的农田,在有效统治的安全区域之外,形成了许许多多的三不管地带。 通常而言,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和盘踞在土地上的地主都不会离开自己的地盘,但有种人却不依附土地而生:从事贸易的商贩,他们肩负着运送货物的职责,不停地穿梭在各大城镇之间,将内陆产的香料、棉麻,当然还有鸦片,运送到贸易中心。 这种中长途旅行想想就有些令人恐慌。一行人驮着值钱的货物,商人们还带着相当数量的现金,走在古老的商道,需要翻阅山岭,需要穿过密林,还需要经过陌生的村庄,被躺在村口的野狗凝视。事实上,就在10年前,印度毛派猖獗的时候,西孟加拉邦和比哈尔邦的不少区域,还不时爆出拦路抢劫的新闻,更何况200年前呢。 《印度暴徒》里阿米尔·汗出场的那段其实很符合历史上暴徒们的作案风格。通常而言,他们会假装成旅行者或者商贩,加入商队的行进队伍。若是商队的人数较多,劫匪们会分布在沿途各处,三三俩俩地混进去,装作彼此不相识的陌路商旅。在古旧的商道上,结伴而行的方式颇为常见,既可以解除旅途中的困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互相照应。 当然,如果和你互相照应的本就是歹人,那就不好说了。 一般来说,暴徒们会使己方人数与对方人数达到差不多甚至还多一点的数量,因为对他们而言最后的行刑环节不仅仅是简单的谋财害命,还带着一种宗教仪式感。事实上,一伙暴徒内部组织除了普通的犯罪团伙外,还有教团成分。 他们共同簇拥的老大,不仅仅是强盗头子,本身还是组织里的祭司。在组织行动之前,他会带头做一场小小的典礼——与日常的女神朝拜并无二样,焚香供礼,礼毕之后会有个有意思的小环节——等待女神的旨意,等待一个吉兆。 这种以某种特定的自然现象为征兆的祭礼,与占卜、巫术类似,都是相对古老的民间宗教的典型范式。祭司们会有一套大差不差的话语体系,比如如果香灰被风吹散,就是不吉;又比如,祭坛附近出现女人或者雌性生物,也是不吉;又比如,一片落叶落在特定的位置,可能就是大吉。总之,有许许多多的表现,也有许许多多的解释,在头人的带领下,这群暴徒们必须先请示过女神的同意,才能组织一次抢劫。 这种宗教仪式感最强的时候是杀人。 印度教对待杀人这件事儿的态度很有意思,大面上看来,崇尚非暴力的精神反对一切形式的杀生;但是,如果杀生是宗教义务,那就另当别论了——比如,《薄伽梵歌》里黑天劝说战场上打退堂鼓的阿周那,让他勇敢杀敌,即使屠戮的对象是血族胞亲,因为这是刹帝利武士应当奉行的“业”;再比如,暴徒们奉行的业就是杀人越货,但区别于胡乱的杀人,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献祭女神。 《印度暴徒》电影里开头那段,暴徒们冲出来杀人的部分有一处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那些贼人们出场的时候,并没有拿着刀枪武器,而是以一种“不见血”的方式杀人——用头巾勒死无辜的商人。 高超的抢劫过程不仅没有血光,甚至连电影里那样的正面冲突都不会出现。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倒腾香料的商人,从比哈尔出发,去加尔各答送货,你带着自己的四个仆人,牵着五匹马。在恒河岸边休息的时候,两位骑着马的雇佣兵加入了你们;过河后不久,又碰到了二个自称要去加尔各答买茶叶的二道贩子,还有他们带着的几位仆人。他们看上去都很友善,一路上告诉你如何躲避可能遇上的劫匪,又和你相约要去加尔各答英国人常去的妓院逛一逛。 夜晚,茶叶商建议你们一起在离商道较远一处水塘边落脚,那里取水比较方便,拾掇柴火也简单。围着篝火,你们相谈甚欢,茶叶贩子的仆人煮的茶很好喝。 你看见篝火旁默不作声的雇佣兵,拿起烟斗,对着水壶敲了三下。咚,咚,咚。 你的背脊被人用膝盖顶住,一双大手把质感粗糙的头巾布缠在了你的脖子上。手法如此娴熟,你连动弹挣扎的机会都没有,精准的15秒钟,你眼前一黑。失去意识前,你听到那双手的主人,呼吸厚重,在你耳边念一个名字: भवानी(Bhawaanee)! 在死亡降临的瞬间,你脑子里全是那个伸着舌头的可怕女神。你想说,你愿意交出所有的财物,只换一条命。可是,她却想要你的命,想喝你的血。 了结你的那个人是暴徒中专门的行刑手,这门手艺都是师门传承,同为匪徒,也不是谁都能获此殊荣。作为献给女神的祭礼,受害者的尸体必须是完整的,所以暴徒们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动刀子。他们在处理财物之前,会将这主仆五人的尸体摆成一排,埋在提前挖好的土坑里,填埋平整后离去。 有时,头人是个狂热的女神信徒,他会在掩埋前将尸体的颈部割断,让血流出来,以供女神享用。 离开以后,暴徒们绝对不能回到此处。这是他们与女神缔结的盟约,他们不会因罪行而遭到惩罚,但他们也不能好奇女神会以怎样的方式现身享受祭礼。 暴徒们后来还是被整顿了。起因是他们抢了东印度公司的货,而正准备在印度加强政治统治的英国人以此为契机,深入印度大陆腹地,开启了一系列剿匪行动。东印度公司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武装警察部门来处理暴徒,由于影响力甚大,此事在19世纪中叶成了英国普通民众对于印度的想象中最精彩的一笔——戴着头巾,留着八字胡,专门勒死商旅的暴徒。 以此为主题的传说和文学作品风靡一时,其中最有名的一本就是《一个暴徒的忏悔》(Confessions of A Thug),以第一人称视角还原了暴徒们的生活形态,相传连英女王在接管印度之前都曾读过此书。阿米尔·汗这次新片的灵感来源就是此书,个人认为,书中对暴徒的刻画,要更坏、更残暴,却更真实,也更有趣。 值得一提的是,暴徒文化展示了泛印度教社会的种姓“梵化”能力。根据英国人的记载,当时的许多暴徒都是穆斯林——这些不该膜拜任何偶像的伊斯兰教信徒们却坦然地承认自己是女神的追随者,在他们自我表达中,安拉的精神寄托于女神之中。一旦成为了暴徒的一员,大家就不再区分原来的种姓和教派,而有了一个新的身份——Thuggee!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