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报哥
  • 积分:3784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9/4/18 20:54:12
  • 楼主(阅:82701837/回:0)阿姆利则:印度民族独立的丰碑


    这里是锡克族的宗教圣地;


    这里有锡克族最神圣的庙宇——金庙;


    这里有铁丝网分割的印巴陆地边界分界线;


    这里每天都上演着怒目而视、剑拔弩张的印度升降旗仪式;


    被巴基斯坦击落的印度空军飞行员阿比南丹不久前从这里返回印度;


    这里就是印度旁遮普邦的边境名城阿姆利则


    100年前这里发生了令人发指的惨案,阿姆利则一度成为全印度瞩目的中心,它唤醒了全体印度民众的民族觉醒,加速了整个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寻求民族独立的进程,因此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这桩惨案成为甘地发动全国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直接原因之一,成为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新起点。


    时间回到100年前,1919年4月13日,英国殖民军队及其所率领的廓尔喀士兵在阿姆利则向手无寸铁的示威者射出了1650颗子弹,造成至少379人死亡(印度方面认为死亡人数在1000人以上),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阿姆利则惨案”。


    事件起因


    20世纪初,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洗礼的大英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把世界陆地面积约四分之一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建立了号称“日不落”的大帝国。


    1914年大英帝国踌躇满志地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希望在两周内打垮德国。但战争进程却未如人愿,战事焦灼,久拖不决。英国急切需要英属印度的大力支持,当时包括甘地在内的印度主流政治领袖从战争一开始就支持着大英帝国。在整个第一次大战期间,印度为英军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约125万印度军人和劳工在欧洲、非洲和中东服役,同时印度殖民政府和王公们也向英国输送了大量粮食、资金和军火。


    与此同时,印度国内的要求自治的呼声从小到大、日渐高涨,反英行动在局部地区酝酿发展着,孟加拉和旁遮普地区成为印度争取自治运动的热土;当时孟加拉爆发了一连串革命行动。旁遮普局势动荡,地方行政几乎陷于瘫痪。


    令局势火上浇油的是英印当局出现了一系列政策失误:1914-1918年间,英殖民政府在旁遮普招募了超过35万名当地士兵投入一战。但是,当旁遮普士兵在战争结束返乡时却没有因为他们对英国做出的牺牲而得到任何补偿,迎接这些士兵的是失业和困顿的生活。农作物歉收、粮食短缺、物价飞涨更使情况雪上加霜。印度各阶层对英印当局不满情绪急速发展,反英情绪和运动不断发展。


    英印政府企图通过高压来控制住可能失控的印度局势,于1919年3月通过了严苛的《罗拉特法案》。该法授权英印政府的司法部门可以随时拘捕任何被怀疑为反政府的嫌疑犯,可不经辩护而直接判刑。和当局的愿望相反,此举不但未能遏制印度人民的不满情绪,反倒成了不满情绪爆发的导火线,战后群众性的反英斗争高潮就在反罗拉特法的怒吼中揭开了帷幕。就在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前几天,英军与旁遮普当地民众之间已爆发了数次冲突,双方均有伤亡,其中包括一名英国女传教士被殴的事件。


    连续不断的暴力事件震撼了英国人。雷金纳德.戴尔准将旋即被派往阿姆利则对当地民众的抗议采取强硬立场。两名民族主义领导人由于抗议英国政府强征印度士兵以及对印度人民征收沉重的战争税而被英军拘捕。


    事件经过


    1919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起来抗议《罗拉特法案》,获得了空前热烈的响应,包括阿姆利则在内的旁遮普邦全邦多地发生了一连串骚乱和抗议,当地形势迅速恶化,铁路、电报、通信系统中断。就在惨案发生的前几天,为了应对阿姆利则愈演愈烈的抗议活动,英殖民政府实施了戒严令,由英军准将雷金纳德·戴尔执行,他接到指令后立即下令禁止在该市举行任何会议和集会。


    4月13日,正值锡克教徒的丰收节(Baisakhi),成千上万的当地民众从周围的村庄来到阿姆利则赶集。他们中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当地正在实施的戒严令,聚集到阿姆利则市区的札连瓦拉园(Jallianwala Bagh)举行民族主义示威集会。札连瓦拉园实际上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花园,只是一块周围被房屋包围的空旷荒地。当时这块荒地是当地几家人共同拥有的私人领地。除了通道狭窄的主入口。还有4、5个小出入口。


    戴尔在得知集会的消息后,命令部队包围了札连瓦拉园,每个出口都派兵把守,任何人都不得离开。随后,戴尔在没有进行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命令士兵向人群射击,打光了英军士兵携带的全部1650枚子弹,造成大批平民伤亡。札连瓦拉园内有一口水井,不少人因跳进这口井躲避子弹而溺毙,事后在井里打捞起100多具尸体。印度方面估计因为当天参加集会的人数在5000人以上,在1650枚子弹打光的情况下,死亡人数应该超过1000人。另外还有受伤群众被送往医院后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


    直接影响


    阿姆利则惨案震惊了整个印度。仅仅2天后的1919年4月15日,拉合尔以北的古吉兰瓦拉就爆发了抗议此次屠杀的示威,政府派出警察和飞机镇压示威群众,打死12人,打伤27人。札连瓦拉园的屠杀不仅激起了印度民众的强烈抵抗,就连本来支持英国的一些印度上层人士也转而反对英国。比如尼赫鲁的父亲彻底改变了对英国人的态度,将家中含英国印记的物品付之一炬。


    大屠杀激起了整个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并对印度独立运动之父甘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甘地曾表示,这起屠杀事件动摇了英帝国的根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积极支持英国,希望赢得印度的部分自治权,但在阿姆利则惨案之后,他确信印度应该完全脱离英国谋求独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甘地开始组织他的第一次大规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对英国的压迫统治。此次屠杀激发了包括锡克人在内的印度人民参加印度独立运动。锡克人此后组织了各种社团,反抗英国统治,后来这些社团发展为阿卡利党。


    1919年5月30日,印度诗人泰戈尔在获悉这次屠杀的消息后,致信印度总督切姆斯福德勋爵宣布放弃英国国王给他的“爵士”称号,并严厉谴责此次屠杀。



    甘地(左)泰戈尔(右)


    事件发生后引起巨大反响,英国当局后被迫将戴尔将军解职。但1912年到1919年担任旁遮普省督的迈克尔.奥德怀尔表示支持戴尔将军,声称这次屠杀是一次“正确的”行动。戴尔在随后的一项调查中承认,之所以用武力镇压这次集会是担心其对当地民众产生“道德影响”。如今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奥德怀尔策划了这次屠杀并令戴尔将军执行。许多印度人因此强烈指责奥德怀尔。由于奥德怀尔在这次屠杀中所起的作用,1940年奥德怀尔在英国伦敦被锡克人乌德哈姆.辛格报复性刺杀。辛格被捕后拒绝认罪,于1940年7月31日因谋杀罪在伦敦Pentonville监狱被处决。


    这起惨案还引起了英国对英属印度军队职责的反思,推出了新的“最低武力”政策,军队也接受重新训练以学习如何适当应对类似局面所以,即使在印巴分治骚乱期间,当印度教和穆斯林暴徒互相残杀时,英国驻印军队也没有进行干预。
    后续影响


    1920年,印度国大党通过了成立一个基金会的决议,决定建设札连瓦拉花园纪念碑。1923年,该基金会购买了札连瓦拉花园的土地。1961年4月13日,由美国设计师本杰明.波尔克(Benjamin Polk)设计的纪念碑在惨案发生地原址落成,印度时任总统拉金德拉.普拉萨德为纪念碑揭幕,尼赫鲁总理等印度领导人出席。后来这里还增设了“不朽之火”纪念亭(Amarjyoti)



    在1961年、1983年对印度的国事访问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这起屠杀没有发表任何看法。1997年10月13日,她在访问印度期间,在印度举行的国宴上致辞,首次谈及这次屠杀。1997年10月14日,她首次访问札连瓦拉园,并在该园默哀30秒。她还在瞻仰札连瓦拉园纪念碑时赤足献上花圈。当天她穿了一身藏红花色衣服,这是锡克教中带有宗教意义的颜色。尽管她表现出的哀思受到一些印度人欢迎,但其他印度人则批评她没有为英国的暴行道歉。印度总理古杰拉尔不得不出面为英国女王缓颊,声称事件发生时女王还没出生,她对此事没有责任。


    札连瓦拉花园纪念碑


    2013年2月20日,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札连瓦拉园,这是卡梅伦对印度的三天正式访问的最后一站。他形容这起事件“非常可耻”,但未就此事向印度民众公开道歉。卡梅伦是历史上第一位到访札连瓦拉园的英国首相。


    阿姆利则惨案28年后,印度经过艰苦卓绝的反英斗争,终于获得了民族独立。如今百年已过,阿姆利则惨案远远没有被忘记,它将永远被印度人民所铭记,它所唤起的民族意识已经成为当代印度的主流意识形态,化作21世纪印度崛起的精神动力。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