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旺
  • 积分:7582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9/6/8 18:09:09
  • 楼主(阅:80276076/回:0)印度加尔各答华人的百年兴衰


    4月加尔各答的傍晚已经可以把人变得粘乎乎,小黄车司机拉着我们在拥堵的街上缓慢蠕动,虽说我是个印度老司机也架不住这令人喉头沙哑的老城市空气,连续不断的刺耳、尖锐的鸣笛,不透气的衬衫,几乎每个在路上的司机都是横冲直撞,让人愈发觉得逼仄、烦躁。


    下车沿着BlackBurnLane开始探寻华人在这里的生活印记。之前写“敌国法”这篇文章的时候提到1962年中印战争印战败后出台了《敌国法》将中国列为敌国,这部法律的出台使得在加尔各答生活的华人财富被印度政府“掠夺”,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直到今日身至于此。


    在繁忙、嘈杂的大马路边的一条巷子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街边的路灯冷冷地斜打在被人遗忘的四邑会馆招牌上,是一个几盏旧吊扇,几条荧光灯棍,几件旧家具简单陈设的,房梁顶上悬着一块匾“大家发达”四个红色大字赫然映入眼帘,踏入会馆,里头是3个乘凉华人面孔的老人兀自盯着手中的手机摆弄着,会馆的墙上挂着孙中山的黑白照片,目睹华人在加尔各答的兴衰史。



    (“四邑”是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民国时代属于广州府的台山县(旧新宁县)、新会县、属于肇庆府的恩平县、开平县4县的出身者结成的同乡会馆。)


    加尔各答的华人一些原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殖民时从中国广东、福建等省份“骗运过来”做矿工的,也有些是因为中国当时经济穷困或者从缅甸过来讨生活的,这群华人在印势单力薄,经常是几个县的华人聚起组成当地商会。


    好在华人普遍都有经商头脑,到加尔各答之后自食其力不少人开始经商,在加尔各答塔坝地区仍然有很多华人工厂,但现在基本都是印度人在经营了。我们在塔坝基本没有再见到过华人。


    以前红色给我的感觉充其量就是“喜庆”,在加尔各答的塔坝华人聚居区,所有的华人工厂的大门全部都漆上了红色,那明晃晃的红!正红是华人在异国他乡团结和力量的最显著的象征,是在这里能够更好生存下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颜色。仿佛看见了这里的华人落脚生根—繁衍生息—经过世世代代的耕耘—直至鼎盛,造就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今,却零零落落,凄凄凉凉,令人唏嘘。这群在印度顽强扎根的华人,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中印关系恶化,有200多名印度华人被以各种名义驱逐出境,中印爆发边界冲突后,印度政府颁布《敌国财产法》,无条件冻结和没收华人在印度的财产。


    印度西孟加拉邦政府甚至还规定,被捕获释的华人被强制要求居住在加尔各答。一位老华侨回忆中印战争爆发那一年,他的爷爷、父母都被关进监狱,印度政府还关闭了所有中文学校,封了许多华人商店,让印度的华人人人自危。(我们经过一所加尔各答的中文学校,如今已经变成了菜市场。)从那时起,印度华人开始陆续移民,数量连年锐减。华人在印度的鼎盛时期也成为了被尘封的历史。



    (加尔各答的中国红,红色的力量)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