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5277849/回:0)印度现实版黑童话之游走在性别边缘的“她们”海吉拉斯人Hijras(中性人) 印度大城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前,如同一个集世间百态的剧场:欺诈或卖惨、狡猾或威胁、冷漠或怜悯,日日上演着悲喜剧和闹剧。 把胳膊藏到袖子里乞讨的成年男子;拉着猴子乞讨的艺人;拿着脏抹布非要给你“擦车”的男孩不失时机地抓紧吃顺手牵羊的机会;抱着不知谁的孩子的妇女推销气球或圆珠笔。 红灯亮起,突然,几个浓妆艳抹的女人拍着响亮的巴掌朝我走来。 一双涂着艳丽指甲的大手,手指间夹着几张叠成条的10卢比纸币,贴近车窗的脸上粗大的毛孔和可见的喉结,这些特征都说明她们是海吉拉斯人。 红绿灯前要钱的海吉拉斯 海吉拉斯,又称中性人。她们的社会性别是女性,而生理性别是中性或男性。 和泰国人妖不同,海吉拉斯人变性并不通过医院手术,而是残忍的“自宫”,也有由接生婆操刀的。 她们由于没有自产的雌性激素维持,外表并不具有女性的柔美特质,只是靠穿着女性服饰和夸张的浓妆定位为女性。 除乞讨外,她们以卖淫为生,这个群体也是艾滋病等性病传播的重灾区。 印度教徒相信天生即为中性的人有特殊的能力,中性人的祝福或诅咒都会应验不爽。 海吉拉斯人自诩为中性人,事实上,天生即为双性的人是很少的,海吉拉斯人多是从小有女性性取向的男孩子,被家人遗弃。 普通的海吉拉斯人群居在一起,没有其他社会纽带。但也有少数从事社会工作的。 海吉拉斯人 阿赫出生在孟买的中产家庭,是男孩。随着阿赫长大,他强烈感到自己不完整,他的心理是女性的,而身体是男性的。这种差异撕裂他的身心。 同时,他的同学从开始的取笑到集体对他实施暴力,而老师坐视不管,因为“是他女里女气自找的”。 母亲带他看各种心理医生,到很多寺院,期盼他“正常”。 最终她加入了海吉拉斯。受过良好教育的阿赫现在在联合国艾滋病防治组织任项目经理。 拉克什米在海吉拉斯人中地位超然,不但因为她出生在婆罗门贵族,而且因为她为海吉拉斯人写书发出震撼的声音,不知疲倦地工作,发表演讲,为海吉拉斯人争取权利。 作为男孩子养大的拉克什米完成了硕士学位,生活对他敞开着大门。而他从小就觉得自己的身体里有一个女性的灵魂,而作为“女性化”的男孩不被社会接受。 从七岁到青春期,她受尽了恶意的性虐待,拉克什米决定承认自己是海吉拉斯,并以这个身份脚踏实地为海吉拉斯人争取权利。 海吉拉斯人有自己的“老大”,也叫做古鲁,地位超然、坐享其成,对成员有生杀大权。 所以我们这些外国人总觉得,海吉拉斯如同一个帮派,或是人妖丐帮(没有歧视的意思)。 因为印度人惧怕海吉拉斯人所谓神奇“天赋”,视她们如同“巫”。人们畏惧这些“神巫“,但往往屈从于她们的胁迫性乞讨,故破财免灾而施舍。 据说,根据她们的帮规,只有犯了错误的海吉拉斯人才到大街上乞讨,或到公路边招揽恩客,那些有脸面的则做另外的营生——那就是碰到谁家有添丁进口的喜事,她们就会光临,祝福收钱。 笔者算是为数不多的,曾被打了三次秋风的非印度人的当事人,感到有义务透露一下。 说是祝福收钱,那场面如同打架一般,有些骇人。 第一次被打秋风是婚礼过后没几天,海吉拉人早通过她们的特殊信息网把所有家的情况了解了一遍,而有喜事发生的主家也提前被知会她们的到访。 海吉拉斯人一行十来位翩翩而至,但并不进屋,只是散坐在大门口。 艳丽的服饰和浓郁的香粉味道,很难让人不注意。来人还算彬彬有礼,只是嗓音比较粗犷。我怀着隔岸观火的好奇心情在房间里听着。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是这么多的海吉拉斯人呢?随着讨价还价进入高潮,如同一百只鸭子呱呱叫,主家一般也只有让步,不过她们还要表示你的策略性妥协不够诚恳,再加一些到满意才好。 海吉拉斯人丝毫不掩饰人性的贪婪,也不吝啬地给予最后出场的新婚夫妇以祝福。 读者一定好奇,要破费多少才能请走这些“神”呢? 答案是根据谈判每次都不同。有趣的是,我家三次被打秋风没练出经验来,反而一次比一次破费。要知道,几万卢比在印度不是小数字呢! 死后喂鸟,还是火烧? “客官,您死后,是打算火烧还是喂鸟?” 我…… 我一准儿是碰上黑店了啊!!! 对印度丧葬风俗已经有所了解的朋友,大概知道,印度教教徒死亡后是架起柴堆烧的,骨灰会被抛入印度的母亲河恒河,以洗掉一生的罪恶,求得最好的来生。 印度的基督徒是土葬的,而说到此处,现在中国早就废除了土葬,现在也是施行火葬,只是骨灰掩埋到墓地而通常不抛洒掉。 印度还有一种很特殊的殡葬风俗属于拜火教(也叫索罗斯亚德教,英文:Zoroastrianism)。 拜火教跟西藏相似,是以天葬的仪式处理遗体的。遗体被猛禽或野狗吃掉后,剩余骨架用风干处理。 拜火教是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据说有3500年的历史。中国史称其“祆教、火祆教、拜火教”。 印度有占总人口0.37%的拜火教徒,全世界有四百万左右人信奉此教,除一部分在伊朗东部偏远地区外,其余的多在印度孟买。 值得一提的是拜火教非常古老,曾经是波斯国教,传播甚广且信众极多,并对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有深远影响。直到被一次灭教的灾难几乎覆灭,只有少部分教徒逃到了上述的伊朗东部和印度孟买等地。 拜火教儿童一般在七岁时举行入教仪式,其父母双方都必须是拜火教徒(即便拜火教夫妇领养的孩子也不可以入教)。 拜火教为血统纯正,鼓励自家兄弟姐妹通婚,这也许是它教徒人数不断减少并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拜火教顾名思义崇拜象征光明的火。拜火教徒在祈祷的时候往往带着白布遮口,以免唾液污染了火。 拜火教认为人类和世界上其他生命体没有区别,活着的时候不能吃肉,不能喝酒(发酵制成/有微生物)死后要反哺其他生命体以减轻罪恶,得到善神马自达和天使的爱护。 因为火和土都是神圣的,故而人死后不烧,也不能埋葬,而是喂秃鹫。 在孟买有一座拜火教的尸塔,叫做寂静之塔。 塔的形状类似罗马角斗场(小很多),圆形敞口,内窄边宽。不同的是一个个格子不是坐观众的,而是用来盛放拜火教徒尸体的,以供秃鹫这类食腐肉的鸟类食用。 拜火教天葬用的“寂静之塔” 我们今天看到的多元化的印度、信奉各种宗教的印度人,是几千年沉积出来的他们,一切都有由来。 作为一名过客,似乎很难用“开挂”或“贫穷”或“落后”或“愚昧”,一言以盖之。 比如有印度人认为喝牛尿能治百病,看到商机的商人立刻将牛尿制品包装售卖。 显然我们觉得很不文明、很可笑。可想想“童子尿”我也听说过,倒是和牛尿异曲同工?据说淘宝上也能买到的。 也罢,也罢!不去笑他。 同时,“砰”地关上了一扇门,门后可能有很多有趣到令人脑洞大开的东西,也就和咱们无缘了。 你可能说,那又怎样?了解落后曾有的辉煌,不如欣喜我们自己眼下的灿烂。 好吧!反正我觉得一生就是这样,多看、多走、多知道,就能把短暂的一生过长。 碰撞有趣的灵魂才有绮丽的火花。文:莎莉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