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82662793/回:0)一位基金经理写给儿子的投资书【下】(四)野蛮人的足迹 你还记得吗?在一开始,我就说过,投资之前要学习的经济学知识主要是周期与历史。 周期我们已经讲了很多了,可为什么需要历史?因为我们要去寻找野蛮人的足迹。 2013年,中国爆发了一次反日游行。与以往的反日游行一样,示威者总是要砸一砸日本品牌的汽车的。 一位倒霉的车主想要阻拦这些野蛮人侵害自己的财产,结果一个壮汉抡起了手里的铁锁,狠狠地砸在了他的头上。视频里传出的那声钝响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经济的世界里也有野蛮人,他们也一样孔武有力,能操控传媒、能引导预期、能扭曲配置,你也永远不要试图站在他们面前阻挡他们前行的脚步。 所以你一定要了解他们,从他们的历史行为里找到他们的行动模式,这样你才不会被滚滚的人流践踏在尘埃里。 还是以现在的时点为案例吧。2008年,为了抵御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中国推出了四万亿刺激计划。 当时基本上各地报出来的投资项目都会得到批准,算是创了我国财政刺激的历史记录了。 到2013年,逐渐开始有声音反思批评四万亿,而到今年,这种声音似乎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了。 于是,学术界和投资界的论调都开始向另一个极端发展,那就是反对一切财政扩张、反对放松地产调控、反对货币政策放松。 结果昨天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了,这些人全傻了眼。 有的人开始谩骂,有的人大呼这也没用救不了中国。这些人其实都是一个毛病,他们都不了解历史,不了解野蛮人。 经济学里有一个名词叫做“出清”,意思是价格从泡沫状态跌回到正常状态。 一般我们都认为,每一轮周期的顶峰必然是泡沫化严重的,然后一定要经历泡沫破灭,价格出清,为下一轮新周期奠定好基础,然后才能进入新一轮周期。 但是,价格出清的过程是非常悲惨的,基本上没有任何政党愿意接受这种局面。 包括一直以自由为口号的美国,他们在2008年也出手拯救了贝尔斯登,随后虽然又放任雷曼破产,但到最后不也一样不敢乱来了,要推出史无前例的QE计划来救市么? 所以,在2008年世界经济一片恐慌,各国都开始疯狂施救的时候,中国推出四万亿计划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你必须要理解野蛮人的行为特点。 中国政治结构的特点是: 1、上层对具体经济状况的理解缺乏前瞻性; 2、调控一般是在局势已经比较恶化的时刻,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体系贯彻,并且缺乏对操作细节的关注; 3、下层的基本素质较差,基本不具备微调能力,只能采取一刀切的野蛮做法来贯彻上层的命令,往往走向矫枉过正。 有了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看到野蛮人在历次调控中的行动轨迹了。 基本就是: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压泡沫——泡沫出现破灭迹象——继续盲目施压——经济陷入萧条与恐慌——饮鸩止渴式的救市——更大的泡沫。 回顾一下我们的“四万亿”是不是这样。2007年全球泡沫泛滥,物价飞涨,中国开始宏观调控。 6月10日,中国继续提高准备金率1个点 (一般每次提高0.5个点,但在当时内外部环境已经明显恶化的背景下,破例提高1个点,实在不知道是如何决策的); 2008年底,四万亿计划,基本有上报的投资项目就批,催生出大量重复建设、无任何还款能力的项目;2013年,新一轮调控正式开始。 如果不去分析过程和历史,我们可以简单的说,“四万亿”是千古罪人。但是,放到当时的环境下,我认为“四万亿”并无过失。 真正的缺陷在于野蛮人的一贯模式。 “四万亿”的错误主要是两个: 一是缺乏对细节的关注,为了救市而救市,导致资源浪费、政府债务剧增、挤出效应扩大; 二是在09、10年,局势稳定后没有足够的前瞻性,反而在2010年继续放任流动性泛滥,导致泡沫失控。 当今年很多人都在兴奋地叫嚷,要把调控进行到底、要彻底刺破泡沫的时候,我却真心觉得,再继续这样下去,放松又不可避免了。 调结构,对于当今正面临产业升级的中国,当然是无比伟光正的英明决定,但是缺乏对细节的关注,自上而下的行政式调控一定会触碰到危机的底线。而到那个时候,就是泡沫再一次膨胀的契机。 好了,有的事情不是我们这些草民应该多操心的。 你只需要记住,投资是与经济周期相关的,经济周期的运行节奏是会被政府政策所干扰的。 最后,对于政策,不要去考虑他应该会怎么样,而是要考虑他的习惯和模式是什么,然后顺着野蛮人的足迹去寻找投资的方向。 (五)泡沫化生存 我们在上一节讲到了,调控反复陷入矫枉过正,导致泡沫累积越来越大逐步失控。 这一节,我们就讲一讲这一现象的症结到底在那里。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说,我认为根本原因是我们对于泡沫的态度。 从全球历史上少有的几次经济泡沫破灭的情况来看,确实对经济、对民众生活、对政局稳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所以一说起“泡沫”,所有的政党都是比较反感和警惕的。但要知道,曾几何时,“通货膨胀”这个词也是一个人人厌憎的贬义词! 而现在,普遍的观点是:通货紧缩对经济的伤害更加严重,适度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一种最佳的经济状态! 如果我们把“泡沫”定义为杠杆度的话,要完全消除泡沫,就只有一种办法:银行恢复100%准备金制度(还真有学者建议这个!奥地利学派的一个观点!),甚至禁止一切借贷行为! 这基本上就直接回到公元前的金融时代了。 你看,没有了杠杆,就没有了风险,但同样的,经济的退步程度也是无法想象的。 让我们转化一下思路,为什么我们要对“泡沫”如此仇视? 今天,有很多人爱说“压泡沫”,甚至“主动刺破泡沫”,可是如果泡沫本身就已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怎么办? 为什么我们不能说“稳泡沫”?要知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那个国家和政府能够精准把控泡沫,能够在泡沫即将破灭的时刻及时预警,并恰到好处的放松。 既然没有这种技术,那么“压泡沫”甚至“刺泡沫”的想法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了。因为一味的施压,泡沫总有撑不住的时候。 如果到时又承受不了幻灭的风险,自然就只能亡命施救了,而施救也必然是一种过量行为(过量是一种必然,这涉及到适应性的问题,后面详细说),所以结局是怎样的就显而易见了。 那么,怎么样去“稳泡沫”? 我的观点是维持平稳且适度的货币增长。平稳,是为了稳定市场的预期;适度,是为了避免泡沫继续泛滥。 当泡沫本身增长出现放缓时,一段时间的通货膨胀就能够完美地化解所有的泡沫了。 当然,这种模式是需要时间的,而可惜的是,政治家们永远都是最缺乏时间的。 现在有一种思潮,就是中国过去投放了天量的货币,M2/GDP已经全球最高,这是泡沫的根源,所以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就要收紧货币,不能增长太快。 这种观点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我们来复习一下最简单的古典经济学知识, 费雪方程: MV=PT ;货币总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社会总产出 你看这个方程,如果有两个经济体,总产出相同,但一个货币总量远高于另一个,会有什么结果? 既可以是物价远高于另一个,也可以是货币流通速度非常低。 换句话说,不同的经济体之间,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差异很大,M2/GDP这个指标出现很大差异就是完全合理的!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也确是如此,德国、日本的这一指标都曾接近或超过200%,而世界各国的差异非常大,美国只有80%左右,发达国家平均在150%左右,所以这个指标根本无法衡量泡沫的风险度! 再进一步,一个预期稳定的金融环境下,货币流动速度一般是比较稳定的。 所以这个方程如果要保持动态平衡,货币总量的增长率就应当与物价和社会总产出的增长率相适应。这就是我前面说的适度的货币投放。 从我们当前的数据来看,2014年1季度GDP增长7.4%,加上2个多点的通胀,货币投放的增长略超过10就可以满足。 而上周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末M2和M1分别增长12.1%和5.4%。M2似乎问题不大,但M1就实在太低了! 要知道,M1和M2增速差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货币供应、消费信心、企业资金流的变化所导致。 当前这种极低的M1增速与极大的增速差已经对经济产生了严重的挤压。套入到费雪方程,当前的M1增速已经无法适应物价和社会总产出的增长,要使方程两边平衡,只能是货币流通速度发生突变!而货币流通速度的突变则预示着预期的不稳定,甚至金融动荡…… 其实关于M1与政策的关系早有人研究,有个年轻的券商研究员,著名的网络红人,罗毅,他曾经写过一篇《M1定买卖》,其实就是描述这种M1变化与政策转向的关系。 不过可惜的是,这个经验理论对投资股市基本没有可操作性,而这篇颇具洞察力的文章也成为了他近年来的顶峰之作。 另外,社科院的尹中立、人保资产的黄祖斌也都提出过M1和M2增速差与政策及股市之间的关联。 好了,不知不觉在这一节耗费了太多时间,我最后要告诉你的是,在经济的世界里,是没有正义审判一说的,我们永远只能向前看,去考虑怎么解决问题,而不是推卸责任,责难过去。 如果“次贷泡沫”是一种罪孽,那么放任雷曼破产可以算是维护正义吧。可是为了这正义最后反而要付出更大的拯救代价,并承担更大的恶果! “四万亿”也是一样,他存在着一些错误,可是因此就应当让中国走向崩溃,完成所谓的“出清”,才算是天道昭昭么? 那些总想要恢复“正义的初始状态”,把泡沫刺破的人,其实无非是错过了上一轮的泡沫膨胀,臆想着要重来一次,践踏着众人的尸体与鲜血去抄底而已。 这种白日梦其实就是守株待兔、不劳而获的高端技术版,偶尔想想可以,可千万别认真。 而泡沫其实已经是现代金融不可或缺的润滑剂,不管你爱他也好,恨他也罢,他注定要一生陪伴着你,不离不弃。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学着适应他,对他宽容一点呢? (六)流动性与适应性 上一节里我们将到了M1、M2,这就是最常用于衡量货币投放规模的指标,同时也是做股票的人非常关注的流动性指标。 回忆一下费雪方程,如果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增加,在短期货币流通速度和社会总产出还来不及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就会导致物价上升。 事实上,资产也是一种商品,物价上升当然也就包括了资产价格的上涨。 所以,M1和M2的增速,就可以作为一个推断股市涨跌的先行指标。 注意,这里的说法和上一节是不同的,这里的含义是M1、M2增速越高,流动性就越充足,对股市就越有利,而上一节则是说当M1、M2增速高到了某个极限值时就可能发生政策转向。 所以,对这个指标的全面解读应当是这样的:M1、M2增速围绕着一个均值波动,当高于均值时,流动性宽松,有利于股市上涨。 但当突破一定极限值时,经济会有过热迹象产生(通货膨胀过高),因此配合通胀、投资增速等指标,可以预判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从而及时转变投资策略。 但是,M1、M2增速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时效性很差。这个指标每个月才披露一次,而且是月中披露上月数据,因此时滞性很严重。 于是,有人把新增贷款作为一个替代性的指标。 这个指标虽然也是每月披露,但中国的银行体系,工、农、中、建四大行就占了接近40%的贷款量,而这几个银行的周数据经常可以被提前获得,从这个数据就可以大约估测当月的总体贷款规模。 恩,2010年以前我就是看这个数据的,结果也很坑爹,那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基调其实是明紧暗松,调控的口号喊了不少,新增贷款规模也貌似控制住了,但信托、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大力发展,社会融资总量(这个数据2011年首次开始披露)急速扩张。 结果是流动性泛滥,新增贷款指标却很紧,我傻呼呼的做了一年空,最后排名垫底。 妈的,说多了都是泪啊!其实更好的指标当然是有的,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嘛,要判断供应,看价格不就好了! 银行间的短期回购利率,数据每天都有,木有时滞,无视任何表内表外结构问题,实在是童叟无欺的良心指标啊!有木有! 2010年那会儿,利率上升微弱,正好反映了明紧暗松的政策基调!2011年利率上升明显,老爸继续坚持看空,终于熬出头喘了口气啊,妈蛋! 不过数据天天都有也不一定是好事,利率有时候在短期内出现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只要不是长时间持续,他的实质性作用就不大,而这种短期的变化就成为了一种噪音。 当你面对股市的K线图时,本来是想要寻找到一个先行指标指引方向,结果最后演变成了要面对先行指标的K线图,寻找一个更加不可预测的变量的方向,这可真是一种黑色幽默啊! 在观察流动性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却基本没见有人讨论过的问题:适应性。 你记不记得,在上一节里我说政府的政策转向一定会出现用力过猛的情况?其实就是这个适应性的影响。 适应性是一个广泛存在的行为学概念,你可以把他看成是一种习惯,或者是一种惰性。 他的特点就是我们总是安于当前的状况,不愿意做出改变,因此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总是倾向于反向调整,以抵消外部冲击,恢复既有状态。 举个简单的例子更容易理解这种现象。当经济环境不佳的时候,企业一般都会面临资金紧张,周转下降的局面。这时候,货币政策放松了,企业就会发现以前拿不到的贷款现在可以申请得到了。 但是,企业拿到钱后会立刻投入生产么?一开始肯定是不会的,刚刚熬过资金链紧绷的日子,企业肯定会提高流动资金的比例,最多少量试探性地投入生产,所以在整个宏观上的表现就是流通中的货币流转速度降低了。 回到费雪方程来看这个问题,当货币政策刚开始放松的时候,货币总量M的投放开始加速,但相应的货币流通速度V却开始减速,最终这种宽松政策就变得如泥牛入海,一点作用 也看不见了。 而政策在刚开始转向时,一般都是一副羞羞答答、欲拒还迎的死样子。动作方向也不明显,幅度也不大,刺激效果也就更没影了。 这时候,一群看热闹的再一起哄,七嘴八舌地说着没戏,咱马上要完蛋。终于乱了手脚,把心一横,大剂量的十全大补丸也就甩出来了。 所以,宏观调控最后必然是会走向矫枉过正的。这不是那个政府的问题,而是金融行为学的内在特点决定的。 因为你根本无法判断,政策刺激的无效到底是因为力度过小,还是因为适应性吸纳了冲击而造成的效果时滞。在犹豫与迟疑中,最后用力过猛基本上是一种必然。 回到股市里,在我们观察流动性指标时,也会有同样的现象。 比如,完全一样的回购利率,在不同时期有时候是牛市,有时候是熊市,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适应性会吸收或者释放流动性! 从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7天回购利率在2.5到3.5之间时是比较正常的波动区间。在股市赚钱效应明显的时候,即使资金逐渐紧张,回购利率超过3.5以上时,场外资金也会不断涌入,继续推升市场的。 因为股市的流动性只是全社会流动性的一小部分,全社会流动性紧张时,并不能排除股市这个小池子出现结构性的水流上升。 相反的,如果市场本来已经跌入熊市,别说回购利率高于3,就是短时间跌破3效果也不会大。 从过去的大牛市触发的情况来看,普遍是要出现跌破2的信号才会见底,这时候的流动性才可以说是足够扭转下跌趋势的宽松。
热爱生活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