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21367836/回:0)大收购或合并前,交易双方一般怎么放风?在互联网世界趋向垄断的过程中,大的收购与合并案越来越多。有时候双方是直接的竞争对手,打起来你死我活;有时候一方是帝国,另一方是诸侯,关系若即若离。 合并与收购频繁上演,决出了胜负手,也让中国互联网格局渐渐固化。这些年,优酷土豆合并、58赶集合并、滴滴快的合并、滴滴优步合并、美团大众点评合并,乃至时下正热的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几乎每一个交易背后都是一场大戏。 收购或合并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牵扯着曾经敌对双方的众多投资人、股东。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在一场大收购或合并正式宣布前,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刻、以什么样的方式向外界披露呢? 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在互联网圈,已经形成的一个基本套路是,传言——辟谣/不予置评——正式宣布,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背后有许多潜台词。 当今创业环境下,IPO是创业者实现价值的最佳途径,但毕竟登顶的是少数。大量创业者很可能在未来面临被并购或合并的选择,并且是最佳选择。 今天我们就与大家一起简单探讨,当一个大的交易开始谈判后,如何与外界互动。虽然不同交易有不同的披露和回应方式,十分灵活,但也有大致规律可循。一般来说,互动口径与披露方式取决于以下三大因素: 双方是否为直接竞争对手 一桩交易的达成,虽然最终皆大欢喜,但至少有一方经历过内心煎熬,有不服输的创始人,也有不服输的股东,谁都希望自己是最后赢家。 假如交易双方是同一赛道最直接的竞争对手,通常是第一名对第二或第三名的合并或收购。 这样的情况最为普遍,58同城与赶集、美团与大众点评、滴滴与优步等都属此类。交易双方曾经有过十分激烈的直接对抗,融资战、舆论战、业务战,且深入人心。 当谈判启动,且有传闻流出。一般的处理方式是直接否认、辟谣,或者斥为假消息,这更像一种无法确认的绯闻。 原因很简单,交易的不确定性极大,一旦谈判破裂,双方员工仍然要在市场上火拼,气势上不能认输,此种交易一般有赖于共同投资方斡旋。不否认的话,交易最后流产,对品牌、士气都有潜在伤害。 可以参照的案例是滴滴与优步中国的合并。交易宣布的当日,滴滴上午还在辟谣,称相关传言为假消息,下午就正式宣布合并。 交易双方股东越多,传言流出的可能性越大,这主要由于利益难以统一。当然,交易是一对一排他、还是一对多竞争性报价,仍有很大不同。前者相对友好,确定性较高,披露策略与节奏更重要;后者并无确定性交易对象,保密更重要。 如果交易双方并非直接竞争对手,谈判接近完成,但还有大量细节需要后续确认,对外回应中不予置评是普遍选择。不确认,也不否认,推迟正式宣布时间。 对交易双方来说,不要试图通过舆论影响交易。作为一家私人公司,最重视的是利益,很难被舆论绑架和影响。 交易双方力量均衡还是悬殊 在并购与合并谈判中,最核心的当然是公司估值。当估值确定,签署了框架协议或者合同,基本上就是对外传播的起点。 这个时候,外界传言大部分情况下已经沸沸扬扬。如果交易双方在市场上力量比较均衡,两家公司会择机同时宣布消息,或者以新闻稿方式,或者以创始人内部信方式。 如果交易双方话语权不平等,公开的宣布会以强势一方为主,弱势一方参与传播较少。美团和大众点评、58同城与赶集就属于双方实力均衡的交易,而阿里收购饿了么、陌陌收购探探则属于力量不均衡的交易。 在交易谈判中,被合并一方需要在估值上据理力争,拿到比较好的估值,才能成功说服股东和投资人。否则,交易有可能遭到部分小股东的反对,尤其是当估值不达预期时。 举例来说,饿了么张旭豪应该在估值上已经尽力,从媒体披露看,其股东会上这一交易获得了普遍支持。 谈判的最关键阶段,消息会封闭在交易双方核心高层、中介机构以及部分核心投资机构的圈层内。最后一刻,才会向公关部门、普通员工和公众宣布。 交易双方是否在国内上市 在合并或并购案中,如果交易一方是上市公司,或双方都涉及资本市场,与外界互动方式方面需要尤为谨慎。 假设交易谈判属实,即便正在过程中或有很大不确定性,也不能直接否认,这会对投资者形成误导。 最常见的方式是发布公告澄清或者确认有重大交易正在谈判,双方或一方必须遵循的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我爱我的论坛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