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多年前在耶路撒冷工作时,正值巴以冲突野火漫卷之际。亚辛、兰提西被杀,阿拉法特官邸被围困摧毁,就在那段时间。经常地,坐在家中,或走在街上,“轰隆”一声巨响传来,肯定附近发生爆炸了。刚开始恐惧,听多了,后来也就麻木了。
三天两头的爆炸,鲜血淋漓的死伤,对以色列政府来说,既是突发恶性事件,肯定也是负能量。毕竟,爆炸一再发生,正说明了情报工作的不力、安保工作的疏漏,难免有愤怒的民众谴责政府的无能……
把现场封锁起来,不让媒体报道?毕竟,爆炸制造者想要的一个效果,就是让恐怖效果扩大化。
但这种做法,精明的犹太人是绝对不会这么干的。
(二)
当时还年轻,每次爆炸后,总是第一时间冲进现场。汽车在凄厉地惨叫,周围到处是碎玻璃,树杈、车辆上则是散落的人体残骸,惊恐的民众四散逃离。很正常,每次爆炸后,总是两道人流——一道是向外逃的恐惧的民众,另一则是冲进现场救援的军警、医生,还有记者。
不能说没有危险。曾发生过这样的连环爆炸,但救援人员抢救爆炸受害者之际,偷放在一边的另一个炸弹爆炸了……
在最早一批赶到现场的人中,往往就有以色列的新闻官。
在采访过的多次爆炸的现场,我就看到气喘吁吁赶到现场的以色列新闻办主任,好像叫希曼(十多年过去了,记不大清了)。在以色列的政治架构中,新闻办主任相当于部长级官员。他也是从家中或办公室赶过来,然后立刻在现场充当起发言人的角色。
以色列警方会迅速用警戒带围起一个爆炸现场禁入区,发言人就站在警戒带边上,对聚拢而来的各路记者,发表以色列政府谴责爆炸的声明,不断更新爆炸的伤亡数据……
因为爆炸刚刚发生,刚开始往往都是口头告知各路记者;随后,新闻部门会分发纸印的声明以及最新的伤亡数据等。
后来跟新闻办主任熟了,我问他为什么像他这样的官员,会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他的回答很官式:这是他的职责。
其实,也有不是职责范围之内的官员。有一年周末,去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车刚进入海法市区,就得知海法一家餐馆遭遇了自杀式袭击。我们立马调转车头开往现场,餐馆内一片焦黑,一张椅子上端坐着一具顾客的残骸。
悲惨的现状,不想多说。也很惊奇地,在现场还遇到了闻讯而来的以色列科技部长,一名内阁级官员,他就住在海法,爆炸后立刻赶到现场,参与救援。自然,他也充当了发言人,向闻讯而来的记者谴责发动袭击者……
(三)
这些是恶性事件,是负能量,严重影响以色列的安全稳定和人心。
但经历过的一系列事件,让我倾向于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有些负能量,处理得好,完全可以成为正能量。尽管,悲剧依然是悲剧,肯定不是喜剧。
就以爆炸事件为例,以色列第一时间给记者提供充足的信息,表达政府的强烈谴责(政府一把手往往立刻发表声明),其实就是在引导舆论:这是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的攻击,我们必须要反恐,那么接下来的报复也就是合理的。
第一,反应必须非常快;第二,必须充分开放采访;第三,必须用强有力的措辞安抚民众。这种处理结果,对政府来说,往往是一种加分,还能增强民众的凝聚力,也顺带稀释了对政府的批评。当然,事后该追究还是得追究,但至少不是舆论热点了。
如果遮遮掩掩,从不为恐怖分子张目看,也未必就没有道理。但结果往往会利大于弊,受害者家属很愤怒,民众会很愤怒,世界舆论也会很诧异;这是不是在掩盖什么?难不成有更大猫腻?最终各方批评反而指向以色列政府。
所以说,聪明的政府一般是不会这么干的。
但这需要尽责敢担当的官员,也需要开放开明的思维,更必须遵循舆论传播的规律。缺一不可。
(四)
当然,以色列在舆论应对上就没有瑕疵吗?
肯定也是有的。
当年在现场采访时,也曾屡次遭遇军警的呵斥,还曾被军警用枪顶住过脑袋。以色列还跟CNN等媒体闹出过矛盾,认为其偏向巴勒斯坦,甚至拒绝其记者采访。但总体而言,除了特别敏感区域,以色列对记者持较为开放态度。
尤其是恶性事件发生后,不是努力驱赶记者,而是为记者报道提供各种保障服务。原因也无他,你可以将这些事件看作负能量,但这何尝不是以色列危机公关的机会?正好有助于塑造以色列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形象。自然,接下来它的报复显得“师出有名”。
于是,更多冤冤相报的悲剧,在巴以这片土地一再上演。和平路漫漫,满目尽血光。
最后,说两句多余的话。
多年在战乱地区工作的经历,让我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极端的情绪,自然也有极端的事件。对这种极端,不管哪个偏向,一定要说不。不然,任其发展,必然是尾大难掉,酿成一个社会的悲剧。当然,对这种极端形成,要有深刻的反思、有效的引导。这是第一。
第二,和平真的来之不易。以前写文章时,我常引用“宁为和平犬、不做离乱人”这句古语,很多朋友认为这种比喻太荒唐。真的,不荒唐!这是古人的泣血之语,更是我采访过的很多民众的内心呼唤。在阿富汗,我看到过很多苦苦哀求给一顿饭的难民;在以色列,我在鲜血淋漓的爆炸现场久了,衣服上都有呛人的血腥味。和平真好,一定要珍惜!
刘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