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爱
  • 积分:2034
  • 等级:博士研究生
  • 2017/1/17 20:49:42
  • 楼主(阅:7971932/回:0)从诸葛亮娶媳妇说开去


    文:金谋





    不可否认,诸葛亮这个名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这与历代统治阶级对其推崇和美化分不开。因为把他塑造成正面形象和忠诚的代表,对于统治阶级是有利的。尤其刘备为大汉正统的标榜下,如今大汉民族的自尊心上,都会令诸葛亮的光环比其他人更多,因此也就失去了很多真实性。为了探寻本质,不得不分析一下诸葛亮的实际轨迹。


    关于诸葛亮的婚事,因他娶了名士黄承彦“黄发黑肤”的丑女黄月英,而被传为佳话。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娶了这样的媳妇有何考量呢?诸葛亮本是山东人,自幼失去父母,随叔父颠沛流离,十七岁时后迁居隆中。在隆中的十年,诸葛亮由一个普通的青少年成为一个识时务的俊杰。一个客居的外地人,何以立足成长为青年派的领袖?这除了诸葛亮本人的聪明才智,应该与其老丈人黄承彦有一定关系。


    当时在刘表统治下的襄阳一带,主要的豪强势力有庞、蔡、黄、蒯、马、习、杨等家,又分为在野派(庞、黄、马、习、杨)和为刘表效力派(主要是蒯、蔡)。刘表的后妻和黄丞彦的妻子是同胞姐妹,诸葛亮娶了黄的女儿,刘表就成了诸葛亮的姨父。


    另外诸葛亮的大姐姐嫁给了蒯琪,小姐姐嫁给了庞家的庞山民。于是诸葛亮和蒯、庞建立了亲戚关系,而庞家的庞林娶了习家的女儿,于是又和习家连上了关系。


    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有利于他在襄阳立足免得受欺负,还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力量;有利于他获得良师益友,促使他学业上进,政治发展。这些关系成了诸葛亮在襄阳生存进取的最大政治靠山,又是他从上层统治者那里获得消息的源泉,为他观察分析形势,了解天下大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卧龙”有此诞生了,有如此硬气的亲戚关系,当地那些文人墨客也就喜欢与之交往,诸葛亮借此以退为进,那些喜欢夤缘攀附的人也乐于替他吹个牛了。


    这些是诸葛亮出山前娶妻的大致情形和家庭联姻状况。可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人往往是善于算计的人。黄月英婚后长期不育,诸葛亮不得不过继哥哥的儿子诸葛乔作为螟蛉。《三国志·诸葛亮传》说:“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适子,故易其字焉。拜为驸马都尉,随亮至汉中。”


    在黄月英长期无出后,诸葛亮为传宗接代,至少又娶了一房小妾。有人质疑诸葛亮是否纳妾,其实可以粗略谈一下这个问题。纳妾这个时间段应该是手握大权之后的事,蜀汉朝廷,“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无须诸葛亮本人出面,自会有人替他操心,自会有人将美女送过来。更何况,诸葛亮统揽全蜀,多巡视外出,屡南征北伐,帐篷内有女侍很正常。这时,诸葛亮已四十多岁,择女标准当不同于年轻时,成都美女唤醒了他的青春活力,纳妾搞几个小辣妹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记载,诸葛亮过继的儿子诸葛乔死了,后来有了亲生儿女。长子诸葛瞻生于建兴四年(226),是在诸葛公与黄月英婚后二十年左右,黄月英已四十余岁。在当时那种战乱环境中,人均寿命不足五十岁。很难想象黄月英婚后二十年不育,突然又在四十余岁生子,以后还又生一个女儿,因此认为诸葛瞻及其妹妹皆非黄氏所生。诸葛亮也曾在《答李严书》说自己“畜财无余,妾无副服”(见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三十八引),说他家里没剩余的财产,甚至连他的“妾”,除身上穿的外,换的衣服都没有。可见诸葛亮并不隐晦纳妾。另外,还有一条线索,诸葛亮在成都有“二房”!古籍记载,诸葛亮在成都有两处府邸,一在成都城内、一在广都(今双流),后者正是诸葛亮给后主上表时所说的“薄田十五顷,桑八百株”的所在地。当时风俗,一处府第通常便有一位女主人。


    谈完了诸葛亮娶媳妇这件家事,再看看他的事业。他的事业被后世传的神乎其神,实际情况如何呢?后世人形容一个人聪明懂战略,容易被人称做“小诸葛”,比如白崇禧、左宗棠等都被人美称“小诸葛”,“诸葛”这个姓氏似乎成了智慧的代名词,那么“诸葛”是真的吗?


    据《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诸葛亮的远祖本姓葛,原来是琅琊人,后来迁移到阳都县,而当时阳都县这个村子里原有很多葛姓人家,大概是投靠了同宗。别人打听中,社会下层难免有人不知道,知道的就说:“嗨,村那头那几家姓葛的嘛?”“那几家”是今天的口语,当时的口语是:村那头诸葛家嘛。“诸家”是不确定数词,相当于今天说“诸位女士,诸位先生”。在姓氏的演变过程中,说的人多了,诸葛就成了这几家新搬迁户特有的姓氏。就比如姓王的可以叫做“诸王”,姓李的叫做“诸李”,等等。如此一看,诸葛亮原来叫葛亮,名字一复原,光环顿消。


    行文至此,为了便于大家阅读,还是习惯的把“葛亮”称作“诸葛亮”吧。诸葛亮的“来龙”上面撕撸了一下,下面继续一下他的“去脉”。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那么,这个战略构想真的靠谱吗?从刘备最初的志向来看,是要搞统一的,是要兴复汉室的,遇到诸葛亮后确实被诸葛亮忽悠住了。因为刘备当时被人打得四处逃窜,如丧家之犬惊弓之鸟,没有根据地,没有大队伍,只有拜把子兄弟三人亡命天涯,很容易被描绘出来的大饼所迷惑所震慑,哪怕三分之一块烙饼也行。可以说,是诸葛亮用话术权谋束缚住了刘备的一统寰宇的野心。诸葛亮借口说当时时局不利,强人太多等等,刘邦当年身份和地位还不如刘备,不照样可以统一?刘邦遇到的项羽难道不是历史超强人?秦末的时局比刘备出山的时局纷乱程度差的不知道多少倍。如果刘备没用诸葛亮,未来统一全国也未可知,当然了,历史不能假设。


    刘备自己善于用人,发现了很多人才,魏延就是其中之一。刘备在拿下关中之后破格让他镇守,加上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不听魏延的子午谷奇袭而失败等事件,都可以看得出魏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诸葛亮却在最后算计了魏延,把魏延玩死了,失去了魏国一个顶梁柱。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而让大军后撤,贻误军机,且制造了内讧。在用人上还不听刘备劝告使用了自己无能的亲信马谡。用了马谡,结果街亭失利,杀了马谡,按照当时情形杀马谡未必立军威,留着马谡未必不好,为了自己的用人失误找替罪羊的心理昭然若揭。如果留着马谡以备后来做行政后勤等工作当然会更可靠,或许就能历练成萧何类型的人才。可以看出,诸葛亮识人用人都不行,而他自己觉得就他自己行。


    第三次出祁山的时候,因为张苞的死,给诸葛亮打击不小,自己生病了,不放心别人的决策,往来指挥又不合适,于是在大好机会能占领陈仓的机会下撤军。把所有的安慰系在自己身上,伐魏的效率一下子低了下来。


    诸葛亮身后,除了姜维,毫无人才可供蜀国使用。没有系统化,培养、使用、提拔、锻炼。新人无法得到提高,也就没有什么管理实战经验或是实际的战场作战经验。四出祁山的时候,陈式有点自己的想法想抓住战机,失败后,直接被杀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任何人都不敢有自己的想法。


    关羽之死,似乎也有诸葛亮的阴谋痕迹。诸葛亮知道怎么捋关羽的顺毛,但不会真喜欢关羽,关羽轻视文人是出了名的,当时关羽瞧不起诸葛亮装B就很有意见,诸葛亮会委曲求全一时但不会委屈一辈子,就像日后击倒李严一样。关羽拿着诸葛亮吹捧自己的信到处炫耀给宾客看,以此为荣,似乎也有捧杀的痕迹。这件事情既然记在了史书里,那必然也记在了刘备心里,不管诸葛亮有没有就此煽风点火,至少没有一个领导喜欢手下人这么肆无忌惮的提高自己的声望而挑战老大的权威。因此关羽被派驻荆州最后而死,当然,东吴方面也确实出了牛B人物。


    即使在取荆州,霸西川等根据地上,诸葛亮也都是采取了欺诈、哄骗、趁火打劫等手段,让刘备自家兄弟玩火并。这些都是事件本质,而不是历史上各朝代有目的宣传能掩盖的。


    在托孤这件事上,刘备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分明是不相信诸葛亮的一个试探,如果当时刘备临死不是眼力昏花或者诸葛亮表演到位,藏在床榻后边的刀斧手也早就出来了嘛。他能在东吴那里表演,能在周瑜生前死后表演,难道不能在你刘备临死这会表演一下?哥俩同事了这么多年,临死了还这么不放心诸葛亮?最后虽然诸葛亮没有篡权,那是因为比名正言顺当皇帝更有实权。如果诸葛亮年龄也允许、或者子嗣也壮年能干,或许又是不同的心态和计划。另外北伐战争一直没打好没打赢,也确实没啥底气当皇帝,假如打赢了战争呢?他会不会如同曹操一样,自效周文王,把时机留给子孙呢?


    至于祭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木牛流马等,那些只是传说和演义,并非历史,而是历史其他人物和事件嫁接到诸葛亮身上,为了使艺术作品更加好看而已。


    诸葛亮一生嗜权不放,谁都不信任,大小事务都必须告知他,最终病死五丈原,自己把自己累死了。折腾了一辈子,最后还是没打出四川盆地。所谓三国,实际上最后刘禅投降时候家底是人口110万(包含妇孺老弱病残),军队13万,官吏4万。


    这就是真实的诸葛亮。






    味香园酱油


    招商热线:0750-8288127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