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山
  • 积分:30596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7/1/10 22:48:54
  • 楼主(阅:8643003/回:1)世间如果有君子,名字一定叫胡适


    一代文豪:胡适





    中国文化中最深入人心的人格,便是君子。


    何为君子?君子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做君子?


    若求答案,毫无疑问,胡适是一个标杆。


    陈丹青说胡适:“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


    唐德刚说胡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罗尔纲说胡适:“我还不曾见过如此一个厚德君子之风。”


    钱锺书说胡适:“统言之,胡适之品格绝高于鲁迅、蔡元培等。”


    世间如果有君子,名字一定叫胡适。





    1912年正月,郭沫若屏住呼吸揭开盖头,


    发现新娘竟长着“一对露天的猩猩鼻孔”,


    他立马奋身奔出洞房,五天后离家出走。


    郭沫若说:“隔着口袋买猫,交定要白猫,打开口袋却是黑猫。”


    张琼华独守空房68年,一生无子女。


    1906年,鲁迅被母亲骗回老家完婚。


    新婚晚上,他独自睡进了书房。


    第三天,他从家中出走,去了日本。


    鲁迅说:“她不是我的太太,只是母亲送我的一件礼物。”


    1926年,鲁迅赴上海与许广平同居。


    朱安独守空房41年,一生无子女。


    清末民初,喝过洋墨水或富贵显达者,


    纷纷追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之新观念,


    抛弃包办婚姻与糟糠之妻遂成新潮流。


    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却是一个例外。



    胡适与妻子江冬秀


    胡适13岁时,母亲便做主给他定了婚。


    订婚后15年,胡适与江冬秀从未谋面。


    胡适内心也曾抗拒过、疑虑过、矛盾过,


    但终因“不忍伤几个人的心”而没有推翻婚事。


    “我深深懂得旧式婚姻中女性的地位。”




    1917年,留美归来的北大教授胡适迎娶了江冬秀。


    史学家唐德刚说:“这位小脚、眼有翳、爱打麻将的女人,成了传统中国社会最后一位福人。”




    婚后,胡适写了一首诗自我宽解:


    “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


    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这便是胡适——言而有信,行而有义。



    【君子周急不济富】


    1919年,林语堂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没想到留学期间,经费用尽,生活断炊。


    走投无路的他,只好求助于北大胡适。


    “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不久,林语堂就收到了胡适的汇款。


    胡适说:“这是工资预支款,君归国后,一定要回北京大学工作。”


    哈佛毕业后,林语堂又赴莱比锡大学读博。


    他电报胡适:“再向学校预支1000美元。”




    后学成回国,林语堂如约到北大任教。


    他找到校长蒋梦麟,万分感谢。


    蒋校长感到意外:“哪两千块钱?”


    林语堂这才知道:“学校根本没出过这笔资助——那都是胡适个人的钱。”


    而且这件事,胡适从没有向外人说过。




    胡适资助的不仅只有林语堂,还有吴晗、罗尔纲、周汝昌、李敖、沈从文、季羡林、千家驹等一众才子。


    他不仅仅资助才子,也资助贩夫走卒。


    因为胡适交友从不论贫富贵贱。


    一次,卖烧饼的袁瓞来胡适家闲聊。


    胡适说:“我喜欢游泳,可鼻孔长了小瘤,呼吸不便。”


    袁瓞说:“好巧,我鼻孔也长了一瘤,恐是鼻癌。”


    胡适立即提笔写了封信,让袁瓞交给台大医院院长。


    信中说:“这是我的朋友袁瓞,一切费用由我负担。”




    当年之民国,很流行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


    胡适之仗义疏财,由此可见一斑。




    有一年,大学者陈之藩寄支票感谢胡适:


    他留学美国时受过胡适400美元的资助。


    胡适回信说:“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400元。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陈之藩后来说:“我每读这封信时,并不落泪,而是自己想洗个澡。我感觉自己污浊,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样澄明的见解与这样广阔的心胸。”



    【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胡适是倡导白话文的旗手,


    而黄侃是反对白话文的先锋。


    一次,黄侃在讲课中举例说:


    如果胡适的太太死了,其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


    “长达11字。而文言仅需四字——妻丧速归。”




    胡适的回击也令人叫绝。


    课堂上,胡适对学生们说:


    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


    邀我去行政院做秘书,我拒绝了。


    同学们如有兴趣,可用文言代我拟一则电文。


    学生写完后,胡适选了一则字数最少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仅12个字,也算言简意赅。


    但胡适说:“我的白话文电文就5个字:干不了,谢谢。”


    学生们纷纷叹服。


    胡适倡导白话文,遭遇无数讥讽和谩骂,


    但胡适回击总是温文尔雅,从不进行人身攻击。


    羽戈说:“你看他,哪怕与政敌论战,都是和风细雨,平心静气,连一句刻薄话都罕见,更不必说粗口了。”




    1948年,胡适被迫离开北京时,


    留在寓所的物品中有500多封信件。


    往来的对象,几乎涵盖了国共两党主要领袖、军政要人以及社会名流。


    胡适虽然朋友遍天下,但从来不曾丧失立场——既不加入国民党,也不加入共产党。


    无论是对待持不同学术态度的“异己”,


    还是对待持不同政治态度的“友朋”,


    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不站队、不妄议、不迎合、不谩骂。


    这一点,民国能做到者,几人哉?



    【君子之交不出恶声】


    新文化运动后,因政见不同,


    鲁迅与胡适交恶。


    此后,鲁迅在报刊上多次挖苦、讽刺胡适。


    面对鲁迅痛骂,胡适从不应战。


    而对于鲁迅的文章,只要认为是好的,


    胡适就会大力推荐,比如鲁迅的《随感录》。


    胡适便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一夜不能好好地睡,时时想到这段文章。”




    1936年,鲁迅去世后,


    作家苏雪林给胡适写了一封长信,


    称鲁迅是“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


    胡适回信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鲁迅死后,胡适从没发过一句恶声。


    当许广平就《鲁迅全集》出版事宜给胡适写信,


    请他“鼎力设法”介绍商务印书馆时,


    胡适“慨予俯允”,立马出面推荐,


    并担任了鲁迅纪念委员会委员,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奔波效力。


    诛心是人类的通病,祸延千年,勿论中西。


    能做到胡适般“恶而知其美”者,有几人哉?


    【君子立论宜存心宽厚】



    一天早上,胡适喉部有点发炎,


    胡颂平说:“肯定是昨晚喝的酒不太好。”


    胡适说:“不要怪人!连医生也不敢随便说的话,怎么好怪人家的酒不好。”


    这就是胡适一直倡导的:君子立论,宜存心忠厚。


    何谓存心忠厚?就是“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1936年,丁文江因煤气中毒去世,


    胡适撰文纪念他时说了一件事:


    丁文江打牌,把输赢看得太重,


    当他手握好牌,手心便会出汗,


    因此常被胡适等朋友取笑。


    罗文干说丁文江:“看钱太重,有寒伧气。”




    但胡适则反思——


    “及今思之,在君自从留学回来,


    担负一个大家庭的求学经费,


    有时候每年担负到三千元之多,


    超过他的收入的一半。


    他从无怨言,也从不欠债;


    宁可抛弃他的学术生活去替人办煤矿,


    他不肯用一个不正当的钱。


    这正是他严格的科学化的生活规律不可及之处。


    我们嘲笑他,其实是我们穷书生而有阔少爷的脾气。”


    这就是存心忠厚、有疑处不疑的胡适。



    【君子之德莫美于恕】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这是胡适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


    宽容之于胡适,已深入他骨髓。


    作为新文化运动和“自由主义”之旗手,


    胡适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


    面对别人的咒骂,胡适并不生气。




    有一次,他在给杨杏佛的信中说:


    “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


    有时他们骂得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


    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


    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




    如果有人说,吃胡适一块肉可以延寿一年半年,


    我也一定情愿自己割下来送给他,并且祝福他。”


    此前,胡适与鲁迅兄弟谈《西游记》时,


    说第八十一难应该这样改最合佛教精神:


    “唐僧取了经回到通天河边,


    梦见黄风大王等妖魔向他索命。


    唐僧醒来,叫三个徒弟驾云把经卷送回大唐。


    自己念动真言,把想吃唐僧肉的冤魂都召请来。


    他自己动手,把身上的肉割下来布施给他们吃。


    一切冤魂吃了唐僧的肉,都得超生极乐世界,


    唐僧的肉布施完了,他也成了正果。”




    放眼20世纪,能说这番话者,唯胡适一人。


    耿云志说:“中国最不缺的是极端的力量,最缺的是胡适这种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的力量。”



    【君子不受虚荣不祈妄福


    1929年,胡适从北京到上海的旅途中,


    意外碰见了老朋友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赫定是瑞典国家学会十八名会员之一。


    赫定说:“我想提名你做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胡适果断而婉转地拒绝了。


    胡适在日记中写道:“我可没有那厚脸皮。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




    后来,李敖写了《播种者胡适》一文,


    充分肯定胡适对国家、民族的贡献。


    胡适读罢此文后,给李敖写了一封信:


    “说我在纽约‘以望七之年,亲自买菜做饭煮茶蛋吃’,其实我不会‘买菜做饭’。”


    “说我‘退回政府送的6万美金宣传费’,其实政府从来没有送我6万美金的事。”


    “说‘他怀念周作人,不止一次到监狱看他’,我曾帮过他小忙,但不曾到监狱去看过他。”


    信中指出的错误,全是给胡适贴金的。


    倘若胡适好虚名,完全可以缄口笑纳。


    但他却毫不含糊,对多处贴金拒不接受。


    胡适难道不好名吗?


    他给别人写的信都要誊抄一份留下来,


    其日记也明显可以看出是为了日后发表,


    显然,胡适非常之“好名”。




    但他之“好名”,有两点非常值得如今熙熙于名者学习。


    一是“君子好名,取之有道”。


    “不接受来历不明、言过其实的虚名。”


    二是“成名后,就不要辜负这个名声”。


    “对名誉始终保持着一种警惕和反省。”


    这就是胡适——不受虚荣、不祈妄福。



    【君子不随众不盲从】


    1937年,罗尔纲赶时髦,


    出版了《太平天国史纲》一书。


    《书人杂志》将其选入“中国最新十部佳著”。


    胡适读后,当面批评罗尔纲:“做书不可学时髦。”


    “你写这部书,专表扬太平天国,


    而太平天国之乱,让中国几十年不曾恢复元气,


    你却只字未提,这样盲从做史是不对的。”


    正因胡适的耳提面命,罗尔纲后终成著名历史学家。


    胡适学术上的伟大,不在于他的著作,而在于他的治学之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世间有一种最流行的迷信,叫做‘服从多数的迷信’。人都以为多数人的公论总是不错的。”


    所以胡适觉得应该“大胆的假设”,


    不大胆地假设、怀疑,就不会有进步和创新。


    但大胆假设、怀疑之后,应该“小心的求证”,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


    胡适学术上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




    史学家顾颉刚说:“我的研究古史的方法,直接得之于胡先生,而间接得之于辩证法。”


    这种治学方法,也被胡适运用于做人做事中。


    所以他从来不站队、不妄议、不盲从,不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把别人的脑力当脑力。


    【君子不降志不辱身】


    1952年,胡适应邀到台湾讲学,


    他当面对蒋介石说:


    “台湾今日实无言论自由。


    第一无人敢批评彭孟缉。


    第二无一语批评蒋经国。


    第三无一语批评蒋总统。


    所谓无言论自由是‘尽在不言中’也。”


    当时的台湾,连钱穆都没胆这么说。




    1954年,台湾召开“国民大会”,


    商议改选“总统”、“副总统”,


    蒋介石假意推荐胡适做总统候选人。


    胡适拒不接受:“我有心脏病,连保险公司都不愿保我的寿险,怎能挑起总统这副担子?”


    有人问:“如果你真被提名甚至当选时怎么办?”


    胡适答:“如果有人提名,我一定否认;如果当选,我宣布无效。我是个自由主义者,我当然有不当总统的自由。”


    1958年,蒋介石邀请胡适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就职典礼上,蒋介石提出明确要求:“应担负起复兴民族文化之艰巨任务”,要配合当局“早日完成反共抗俄使命”。


    蒋介石讲完后,胡适站起来,一开口就说:“总统,你错了。”


    然后逐条驳斥蒋介石,说学术与政治无关。


    蒋介石怫然变色,气得全身发抖。


    蒋介石原来是去“致训”的,结果成了“聆训”。


    蒋在当天日记中愤慨记录:“今天实为我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横逆之来。”




    这就是“不受左右”的胡适。


    “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


    学者王元化说:“我这辈子,最欣赏胡适这句话。”



    【君子之本知行合一】


    1962年2月24日,一场庆祝酒会上。


    胡适发表即席演讲,不料讲到一半,


    突然心脏病猝发,倒地而亡。


    整个天下,哭声一片。梁实秋说:“但恨不见替人。”


    但蒋介石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了,


    他在日记中写道:“胡适之死在革命事业与民族复兴的建国思想言,乃除了障碍也。”




    当年,胡适在赠言北大哲学系毕业生文章里,


    曾引用禅宗的一位高僧所言:


    “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


    之所以说胡适是君子的榜样,


    正因为他一生都在坚持——知行合一。


    既告诉别人怎么做,又做给别人看!


    李敖说:“40年来,能够一以贯之地相信他所相信的,宣传他所相信的,而且在40年间,没有迷茫,没有‘最后见解’的人,除了胡适之外,简直找不到第二个。”


    不由又想起了胡适欲改写《西游记》的结尾:


    “唐僧动手,把身上的肉割下来布施给他们吃。


    一切冤魂吃了唐僧的肉,都得超生极乐世界,


    唐僧的肉布施完了,他也成了正果。”


    胡适,实实在在、的的确确就是这样的一位唐僧。






    招商热线:0750-8288127

    帖间广告位01
  • 作者:牡丹
  • 积分:12609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7/1/10 23:03:19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膜拜大师经典

    热爱生活
    帖间广告 奇数贴
    回复1楼 TOP


     1/ 1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