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旺
  • 积分:7582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1/3 22:34:06
  • 楼主(阅:9754656/回:0)碧桂园真相:一个农民的狠劲【下】


    管理11万员工的办法:把碧桂园装进口袋


    一个不断膨胀的碧桂园被制造出来。当前,碧桂园旗下拥有700多个项目和接近11万名员工。杨国强如何去管理如此庞大的碧桂园,如何保证对公司的风险控制?


    除了给予信任和激励,杨国强还有个秘密武器,信息化。


    2014年底,陈立艳接受杨惠妍的邀请,来到碧桂园任职集团副总裁兼信息管理中心总经理。此前,她供职于用友软件集团18年,是个性格爽朗又雷厉风行的人,善于处理复杂事务。


    她给杨国强的承诺是,“我要把碧桂园装进你的口袋里,让你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想怎么管,就怎么管。”这也是她来碧桂园的使命。


    在那之前,碧桂园只有信息流程部,42人,70%是大专生,内部叫这个部门为“修电脑的”。这个部门里有许多是广东顺德本地人,家业殷实,把生活当主业,视工作为副业,下午5点半以后就几乎不见踪影,并不认为杨国强的数千亿规模梦想与自己有何关联。


    陈立艳组建新的信息管理中心,招兵买马,一个人也没有开除。但改变正在发生。这个部门花近10个月时间,清理了碧桂园近400个项目数据,统一了项目名称等各类数据。


    现在每天早晨,杨国强、莫斌可以通过手机系统看见前一天碧桂园产生的所有数据,如各地投资、售房、收款情况等等,700多名地方项目总经理乃至垂直条线人员,可以根据实时数据,知道自己与考核指标还差多远。这些数据是对碧桂园全产业链的梳理与净化。


    在系统中,碧桂园4000多种业务都实现了流程管理,每一个业务的进度都被设计了红绿灯的预警时间。当出现3个红灯,业务相关人员会被职能中心负责人约谈,一旦出现4个红灯,等待你的是总裁莫斌的约谈。


    在系统试运行期间,许多人不适应这样的流程管理,一个职能中心常常爆出100多个红灯。“我们每天早上的习惯就是摸手机,看看业务进度变色了没有,有变色了的就赶紧抓紧。”一位碧桂园员工说。


    在碧桂园,节点管理正变得越来越严苛,这保证了高执行力。它最终成为碧桂园业绩跃进的助推器,也是规模导向的重要支撑。


    “碧桂园必须这样,太人文,太柔弱,是行不通的。”彭志斌告诉董小姐。


    过去,碧桂园练就了开盘最快的功夫,一切以快周转为导向。2011年,碧桂园开盘周期为11个月。到2016年,项目从拿地到开盘的平均周期已经提升到6个月以内,短于业界平均开盘周期8个月。


    对信息与产品的掌控,增加了杨国强对三千亿元碧桂园的统治感与安全感。在过去的信息拆解中,碧桂园这个庞然大物的每一块骨骼和肌肉都开始显现,这让它看起来既熟悉又有点儿陌生,更重要的是,它还要继续长大。



    碧桂园主席杨国强的10条秘密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与杨国强沟通。


    上一次看见他还是在碧桂园的一个大型会议上,他站在台上讲当年穿不起鞋的故事。那个故事我已听过不下5次。


    这一次,我们是在一个饭局上。杨国强坐在我的对面,隔着圆桌,他一进来便脱了鞋,赤着脚盘腿坐在椅子上。这也是年少务农保留下来的习惯。


    我走上前去,递上名片,他站起来看了我一眼,用潮汕式普通话说,“哎呀,董小姐那么漂酿(亮)啊。”


    气氛瞬间热络起来。


    这似乎是一个很纯真又直接的老人,他今年62岁。在后来的交流中,他时不时抛问题过来,“董小姐,你怎么看….”,“董小姐,你觉得这怎么样?”话题都是围绕他最近的心思所在、那个如今在外界饱受争议的海外大盘森林城市。


    说到开心处,他把双手举过头顶,发出爽朗的笑声,“哎呀呀我太高兴了。”


    我们在广东佛山顺德碧桂园总部的大楼里吃饭,经济学家许小年刚好来访,就在隔壁。饭吃到一半,杨国强拿起酒杯,踱了出去,去找许小年。


    两人聊的全然不是房地产,而是宇宙和人类的起源。聊到人类社会的形成就像是马拉松的最后半步,他们感叹人类的渺小与短暂。


    许小年对杨国强说,老板的心胸、视野和思维模式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规模。他觉得杨国强和华为任正非有诸多相似的地方。


    上一次,任正非和许小年也有过类似的私下交流。那时,任正非问许小年,人工智能最终能干掉人类吗?


    许小年回答他,从神学和人学的角度看,都不可能。因为人不可能超过上帝,而人做出来的东西也不可能超越人类。


    瞧瞧,都是根本性问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企业家都不是正常人的段子。


    过去六年,杨国强以一种匪夷所思的速度,把碧桂园从432亿带到3088.4亿,销售规模翻了七倍多。在这个曾经被看作小型家族企业的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翻天覆地式的变化背后,杨国强最担心的风险是不是已经临近?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董小姐多次走访,前前后后采访了十几位碧桂园内部人士,他们中有人在关键的岗位见证了企业之变,有人在去年拿到了超过亿元的年薪,被视为碧桂园最大的贡献者之一。


    在北京、顺德、南京三地辗转,历时近三个月,董小姐用一万五千字的篇幅报道,尝试去剖析碧桂园并解答以上问题。


    我还记得,有好几天,在顺德,我站在碧桂园总部大楼前,去观察这家企业最核心的所在。集团总部就像是一台巨型CPU,每天有许多指令从这里传达到地方。在一些地区,每天销售一个亿的现象正在发生。碧桂园正在迅速长大。


    已经晚上九点多,这里仍旧灯火通明。加班早已成为常态,工作节奏快到可以从员工穿梭在工位间的跑步姿势感受出来。



    “我这两年在碧桂园老了很多,头发也少了很多。”


    “我一年内瘦了15斤。”


    “碧桂园的车轮滚得很快,我要是跑慢一点自己就跑丢了。”


    “我们就像上了发条一样,就像打了鸡血一样。”


    不断有人这么告诉我,不断地采访与了解,让碧桂园这个庞然大物的每一块骨骼和肌肉都开始显现,这让它看起来既熟悉又有点儿陌生,更重要的是,它还在继续快速长大。


    在二条贴出正文之前,董小姐先摘出一些有趣的花絮与细节,一些生动的故事场景,也许你可以从中看看碧桂园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以及杨国强的性格。


    这里面不乏很多被隐藏的故事,一些信息量丰富的细节,那里有属于杨国强企业治理的秘密。


    【忏悔录】在与王石、任正非等企业家私下交流时,杨国强言必谈自己是个农民,没有读过什么书,自己的观点不一定对,但熟悉杨的人说,这些开场白之后才是他的真实想法。杨国强的阅读量并不小,经常给碧桂园高管推荐书籍,据说他最爱读的是法国作家卢梭的《忏悔录》,已读过数遍,也多次向人推荐。


    【倒闭】杨国强的身边人说,杨的危机感很强,“他整天都在担心公司会倒闭”。


    【盒子】杨国强对他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彭志斌说:“你能不能帮我搞一个盒子,把一个人装进去,然后按钮一按,出来就可以知道这人行还是不行,是60分还是70分?”


    【1亿元】到2016年底,在激励制度下,已有碧桂园项目总经理年收入过千万,有区域总裁年收入过亿。拿到过亿元收入的是刘森峰,他所在的江苏区域总计在项目上跟投了1.5亿元。


    【淘汰】碧桂园的游戏规则是大浪淘沙。很多老队员离开了,业绩不行就是要被淘汰的,而且只有一年期限。碧桂园是结果导向,通过压力竞争,促使新老碧桂园人融合。


    【题字】题字与送字是杨国强的管理方式。杨国强曾经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莫斌题一幅字。最近一幅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杨国强希望把碧桂园做到地产企业里的规模第一,现在排名第三。


    在碧桂园,刘森峰是唯一获赠杨国强题字的区域总裁。刘森峰的这一幅充满了杨国强的祝福之情:“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座次】在碧桂园一个月举办一次的总部高管会上,区域“国王”们会按照业绩数排座位,业绩可观的坐在前排,以此后推。这个做法很让人受刺激,每个人都很在意自己的位子,有许多区域总会感到很没面子。


    【提问与回答】杨国强曾问一位刚上任的高层职业经理人:“如果我让你做A,但是你心里想做B时,你会怎么做?”


    这位高管想了想回答:“我会先做B,但是我会按照老板的决策,按最小的成本给你切换到A。”这个回答让杨国强很满意。


    【华为】与万科类似,碧桂园也希望成为地产界的华为。在碧桂园内部,华为是对标对象。过去6年间,碧桂园的一系列变化中可以看到模仿华为的某些影子。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