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牡丹
  • 积分:12609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7/11/25 20:49:34
  • 楼主(阅:9320134/回:0)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上】


    1896年,巴黎万国运动会。开幕仪式上,各国国旗伴着国歌依次升起。


    轮到中国时,却只有黄龙旗在一片寂静之中缓缓升起,自始至终,没有音乐声,没有掌声,没有国歌。


    过了一阵子,在场的所有人开始大笑。他们嘲笑偌大的中国,竟然连首国歌都没有。


    在一片嘲笑声中,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站起来,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态毅然,满怀深情唱着家乡小调《茉莉花》。


    这个老人就是大清权臣李鸿章。历史书里,他是丧权辱国的罪人,是卖国求荣的权臣。


    梁启超却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今天,我们不读李鸿章,不知爱国为何物,更不会知道,在历史洪荒中,一个渺小的人负重奋力前行时需要多大的勇气。


    1840年, 22岁的李鸿章站在皇榜下,他伸长脖子,渴望能从榜单上找到他的名字。可把榜单从头看到尾,也没有看到“李鸿章”三个字。


    陪他一起来看榜的父亲摇着头:“走吧,跟我去见一个人。”


    父亲带李鸿章见的人,是当时在京城声名日隆的曾国藩。


    从此,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跟着他学习经世致用之学。


    三年之后,李鸿章信心满满走进考场。


    这一次,他一举考中进士,他被钦点进翰林院学习。


    这一年,李鸿章25岁,成了大清三十年内会试考场上最年轻的得中者。


    从此之后,李鸿章仕途一路扶摇。从咸丰三年的正七品编修到咸丰八年的三品按察使衔候补道,不到五年的时间,官升七级。


    官场多风波,随处起波澜。做官太顺利,李鸿章处处遭到排挤,再想往上走一步,已经是寸步难行。


    1858年,35岁的李鸿章做了个艰难的决定:辞去官职,到老师曾国藩门下当幕僚!


    当官就如同行路,一步步走不难,难的是应对进退,难的是在路途段穷之际,朝天一跃,另起一段。


    李鸿章深知继续走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不如换条道路,重新出发!


    在曾府当幕僚,李鸿章跟曾国藩学习,学他如何带兵打仗,学他如何处理政务。这三年,李鸿章进步飞快。


    曾国藩有个习惯,和幕僚吃饭时,喜欢围坐着谈论,讲学问经济,也讲为人处世。


    每次陪曾国藩吃一顿饭,李鸿章都受益匪浅,他说:“和老师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


    1861年,太平天国调集重兵猛扑上海。上海陷入重兵包围,岌岌可危。


    曾国藩派李鸿章前去镇守。李鸿章率领淮军到达上海,先给军队撂下一句话:


    “第一仗如果打不好,我们马上滚出上海!”


    当时淮军9000人,太平军10万人,李鸿章不硬拼,只打巧仗。


    他让人虚扎了好几个营盘,旌旗招展。太平军看到营盘就用火炮轰毁,几回下来,太平军的弹药就已经消耗大半。


    为鼓舞战士,李鸿章亲自督战。他拿把大刀,神情严肃地站在队伍最前面:“一会儿谁敢后退,我就先把谁砍了!”


    淮军听到这话,个个拼命前冲。到达上海的第一仗,李鸿章赢得干净漂亮!


    收到捷报的那一刻,曾国藩连夜上折,保举李鸿章接任江苏巡抚。


    曾国藩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在把江苏交给李鸿章的同时,也把大清国的后几十年,都交给了他。


    当了江苏巡抚后,李鸿章的仕途开始真正的“一飞冲天”。李鸿章的官位定律为两年一升,每隔两年,官升一级,平步青云。



    1864年,41岁,李鸿章被赐封一等伯爵。


    1866年,43岁,李鸿章剿捻有功,获赏黄马褂。


    1868年,45岁,官升为太子太保衔、湖广总督;封疆大吏。


    1870年,47岁,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是大清9位封疆大臣之首。


    1873年,50岁,李鸿章正式补授武英殿大学士,正式成为全大清汉官之首。


    在整个大清,汉人能把官做到极致的,也只有李鸿章一人。一言以蔽之,李鸿章把官做到顶了,比他官位高的人只有王爷和皇帝!


    晚清,在与世界对赌国运中,西方国运往上,中国国运往下。


    为了挽救中国,晚清权臣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以一己之力为大清续命。


    许多学者至今评价,如没有四大名臣,大清恐怕会早亡50年。


    身为晚清重臣,李鸿章励精图治,当时的中国已风雨飘摇,他在寒风中扶着这只大船,生怕这只大船随时沉没。李鸿章给朋友书信中写道: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李鸿章第一“变”,是变中国之体力,用武器强大中国。


    1865年,他亲自出马,托人去美国购买机器,聘请高级技师和工匠。在上海,成立了全东亚最大的兵工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李鸿章第二“变”,变中国之脑力,为中国培养近代化人才。


    他挑选各省聪明幼童,赴美留学。每年三十人,十五年后,依次回国,报效祖国。


    这些留学生都成大气,他们中有电报局长梁金荣,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唐国安 ,交通大学创始人梁如浩,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李鸿章的学生。


    李鸿章第三“变”,变中国之实业。


    我们可以看到一张脉络清晰的李鸿章实业清单:



    1879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1880年,中国第一个船坞——天津大沽船坞;


    1881年,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煤矿——开平矿局;


    1882年,中国第一个海军基地;


    1885年,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


    1888年,中国第一支纯近代化舰队——北洋舰队;


    而这些诸多的“中国第一个”,创办者都是李鸿章!


    至今,他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依然影响着中国,现在招商银行的前身就是晚清轮船招商局的子企业。


    然而,古老的中国穿越千年尘埃,已经接近她的终点。


    她疲惫、衰老、风光不再,在现代文明前,她窘迫难堪,风雨欲来,大厦将倾,单靠李鸿章这样的权臣孤身支撑,又怎么能够支撑得住?








    热爱生活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