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58404993/回:0)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崛起之路【下】1974 年,蒋经国宣布「十大建设」的政绩工程,南怀瑾也提出了「200 年国运论」,庄严预言西方文明当衰,中华文明当兴,转折年份在 1984 年(后改为 1987 年),之后「兩百年的大運,將來比康乾盛世還好!」显然有烘托经国接班盛世气象的用意。 1979年,受中美建交等事件冲击,蒋经国指示王升成立了刘少康办公室,主抓反大陆统战,「展开全面性的对敌斗争」。天子侧近这个超脱于监督制衡的临时性机构,毫不意外地掌握了滔天权势,事实上演变为从龙新贵谋取政商利益,编织黑金网络的枢纽。 蒋经国与王升 此时,南怀瑾的「东西精华学会」也搬迁至刘少康办公室所在的信义路,为王升、马纪壮等刘少康办公室核心人员开设了所谓「特别班」,传授《左传》等古籍中的帝王学智慧和各种养生功法。 1980 年,春风得意的南怀瑾 其时政商各界大佬蜂拥而至,让南怀瑾不由得壮怀激烈,自题「白屋让王侯,座上千杯多名士;黄金如粪土,席前百辈数英雄」。外界亦将南视为王升集团「新政学系」的精神导师。 王升的新贵集团行事风格有着其本人的浓重影响,这位江西龙南县裁缝出身的人物,除了在攫取利益方面吃相很不讲究,更重要的是摆脱不掉传统乡土文化的江湖习气,最终酿成了「江南案」这一惊人事变。本为保障家天下的手段,反因美国的激烈反应,断送了蒋经国身后家天下模糊操作的空间。 1984 年 10 月 15 日,在香港报纸连载「蒋经国传」的美籍作家刘宜良(笔名「江南」),在美国遭到台湾国防部情报局雇用的黑道份子刺杀身亡,中外哗然。 江南案与同期的「十信案」令王升集团遭遇重创,王升本人被远贬海外,南怀瑾也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在军情头子沈之岳的提醒下,南怀瑾抓住调查尚未正式立案的时机,急忙飞往美国避祸。 南怀瑾离开了台湾,但他的事业永远离不开政治心脏。1985 到 1988 年,他定居于华盛顿,开始接触和网罗大陆访客。青年智囊中的佼佼者何维凌亦是其座上宾之一。 南怀瑾在华盛顿的「兰溪行馆」 打磨多年的传统文化功力,用来折服这些文革劫后精神匮乏至极的青年一代堪称「降维打击」。不难想象,南怀瑾此时信手拈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的复兴号召,对于当时的国人有何等的吸引力。 1988 年 1 月,蒋经国病逝,台湾政局为之一变,南怀瑾迅速收拾行囊,飞抵香港观望时局,在此接触到了正在寻找对台工作渠道的故交、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南怀瑾亲历王升反统战工作所获得的见识,反而使得其在这次统战工作中如鱼得水,掌握主动,成为这一阶段两岸谈判的牵线人。 1991 年 2 月 17 日密谈当事人在港合影,左起为尹衍梁、苏志诚、中台办主任杨斯德、政协常委贾亦斌、南怀瑾、郑淑敏。 自 1990 年到 1992 年的 9 次两岸密使接触,均由南怀瑾安排。不过越到后来,南怀瑾的介入就越深,越急于通过其手缔造两岸和平的功业,乃至出现录音拍照、安排美国外交人员出场等极不得体的动作,使其最终被排除出两岸谈判。 1992 年 6 月,香港香格里拉酒店的两岸密谈。左二:杨斯德;左三:苏志诚;左五:汪道涵;右三:南怀瑾;右一:许鸣真 李登辉在其回忆录中对此事有如下描写: 所謂『密使』,與其說是代表政府,實際上毋寧說是我個人的代理,因為南懷瑾曾經是我兒子和媳婦的老師,所以一度想和他共商大陸事宜,於是派人前往香港試圖透過他瞭解大陸的情況,但是後來發現他有從大陸和台灣獲取利益的意圖,便拒絕了他。 两岸中间人的工作结束了,但借助这四年多以来与两岸高层对等沟通的地位,南怀瑾已初步建立起在大陆的顶级关系网络,确立了文化领袖的崭新形象。在追随者提供的资本支持下,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思想文化领域,俨然成为中华复兴大蓝图的谋划和布局者之一。 一大批大陆政商学界的顶尖人物成为其忠实追随者,乃至邓英淘、孔丹、陈小鲁等干部子弟也汇聚于其门下,被其戏称为「小项羽帮」。南怀瑾事业的第二春到来了。 南怀瑾与邓英淘、王小强。桌上是讨论水资源和国土整治的简易立体地图 从其追随者之一,当时的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定国回忆中可见当时南怀瑾居处冠盖云集,运筹帷幄的盛况: 在香港半山的南老师聚会所十年(1988-1998)里,发生很多令人感动及值得追忆的大事,比如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早期,借外债及世银债很多,到期如何寻得财源归还;苏联解体,如何抢收苏联科学家;大陆海协会成立要找会长,如何推荐我们理想的人选;如何及早恢复佛教信仰及提倡儒家治国文化;如何提倡小学幼儿读经班等等……我也是南老师香港半山「南氏人民公社」的「餐厅厅长」,因此我也常常「奉派」出差,例如到北京大学谈判北大方正开创方案;到清华大学洽谈清华同方开创方案。 在香港寓所意气风发的南怀瑾 2004 年,86 岁高龄的南怀瑾终于回到大陆,在江苏吴江定居直至 2012 年去世,主要精力投注于其创立的太湖大学堂,实践读经教育的理念,逐渐远离了他眷恋一生的名利场。 晚年的南师,于事功方面已淡泊许多。不过,他的言传身教,通过其门徒的传承,仍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下去。文:李青岚
![]()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