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雨飞
  • 积分:5463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10/9 21:44:41
  • 楼主(阅:83070640/回:0)稻盛和夫:我不会隐退【上】


    向二宫尊德学习经营者应有的姿态


    以前就跟大家不断重复,要成就事业,要使企业成功,很大的根源就在于每天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


    就是这种持续不断的,真正的拼命努力,才能带来成功。说到底,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于这一点。


    不管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事业,还是自己创办的事业,发展不顺利的原因,就是当事人没有在自己的工作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之前我解说过内村鉴三所著的《有代表性的日本人》一书,其中有关于二宫尊德的章节。二宫尊德对自己要求严格,有很强的道德观念,是一个非常认真且朴素的人。


    尊德在幼年就失去了双亲,被过继给了叔父抚养。所以就在叔父家中生活,并拼命努力工作。


    与此同时,由于自己没有学问,尊德觉得无论如何也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个优秀人物。


    他学习当时的阳明哲学,也就是通过中国的古典学习孔孟之道。晚上点起小油灯读书时被叔父看到并斥责“农民要读什么书,学了也没什么用,还浪费油。”


    尊德觉得叔父讲的很有道理,所以就在村里公用的沼泽地里种菜,将收获的菜籽交给村里的油坊,换取灯油。这下尊德就能用自己在闲暇时间种植并收获的灯油进行学习了。


    但叔父看到后又斥责他“连你用休息时间种植的菜籽也是属于我的。你可能觉得只要多多少少为我干点活就行了,但你吃在我家,住在我家,你生产的一切东西都属于我。”


    也就是说,叔父认为,尊德不管做什么,不管是睡觉还是醒着,所有的一切都属于叔父。


    但尊德是如此的淳朴,这个时候,他竟然还认为叔父讲的有道理,所以即便是自己的灯油,他也不用了,不再在晚上学习。而是利用白天走路的时间看书。


    以前的小学里,经常会有尊德身背柴禾,手持书本的塑像,描绘的就是这个场景。


    “至诚之心,感天动地”


    就这样,尊德不断学习阳明学,从中学习了天地间的道理,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天道。


    同时也了解了道德规律,也就是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尊德发誓按照天道和道德来生活,其精髓就是“至诚之心,感天动地”。


    诚实、拼命努力地工作。这种姿态可以感天动地。天地会被这种诚实和诚意所打动,尊德相信这一点。


    也可以说,“精诚所至,鬼神避之”。一心一意,拼命努力,天地、神灵都会出手相助。尊德将这种观念提升到了信念的高度。


    因此,尊德对于美食华服不屑一顾。不是在家里,而是在田头吃饭。每天只睡两小时,比谁都早到地里耕作,比谁都晚归。


    就是这样,尊德通过自己的行动激励村民,改变了村庄原本贫困的面貌,使其焕然一新。


    二宫尊德靠着一把锄头,一把铁锹,仅用几年就将已经荒废的农村变得肥沃富裕。


    当时的各个藩看到这种情况非常惊讶,进而希望尊德帮助自己的藩振兴农村。


    尊德是神奈川县出生,但他得到了关东平原一带诸侯的邀请,通过努力辛苦工作,一个接一个地把荒废农村重新振兴。


    “动机至纯”


    他坚信只要竭尽诚意,并且付出不亚于任何人努力,就能得到来自神灵的相助。同时也强调“动机至纯”。


    动机如果是恶的,即使做了再多的好事,尊德都会予以否定,对待事物需要格外重视其真实性。


    正如大家通过音像资料所了解的那样,我在创建第二电电的时候持续反复的叩问自己是否“动机至善,私心了无”。经过数月这样的自问自答,直到最终确认了这个回答之后才设立了第二电电。


    因此我认为,只要动机是善的,只要坚信“至诚之心,感天动地”,然后一心一意拼命持续付出努力,只要具备了这2点,事业就能够得以开展。


    事实上,我如果是夸大其词的话,大家一定会对我很生气。


    但是如果现在让我经营一家拉面店的话,我会很快让它成功运转,并开出若干家分店。


    所以,一旦听到有人连从父母手中继承的事业都经营的不好,甚至出现了亏损,我就会很诧异,不清楚他到底在做什么,在我看来,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毫无作为。


    对二宫尊德来说,只要手中握有一把锄头和铁铲,便能将荒废的村庄变成一个美丽富饶的村庄。


    要做到让旱地消失,只需天亮前出发下地,劳作至夜幕降临之时便能实现。只要持之以恒,数年之后定会成功。


    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口中抱怨从父母那边继承下来的公司不符合时代潮流,视其为难成气候的事业。


    我认为,有时间说这些,还不如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


    经营十二条中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一条,它并不是让人单纯的努力,而是要求努力到不亚于任何人的程度,只要能做到,一定就能获得成功。


    企业的发展过程


    (追寻京都企业发展的轨迹)


    在盛和塾当中,下至寥寥数人的小型企业,上至数千人规模的大型企业,其经营者普遍存在着一些烦恼,涉及了诸多方面。


    而今,当我们回到事业的原点。换言之,从最原始的事业开始追溯,就会发现,这正是一家公司从小成长为大企业的过程。


    对此,我想试着来讨论一下。


    不久前,我在思考公司的发展历程时,我发现不仅是我们,在京都,有很多发展良好的优秀企业。


    1996年5月31日的《朝日新闻》中刊载了题为《支撑企业良好发展状态的一技之长策略》的新闻报道,其中列举了京瓷、田村制作所、罗姆半导体等企业。


    京瓷、田村制作所、罗姆半导体等企业的利润率位居日本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之多,为什么京都能催生出这么多高收益的企业呢?


    除了《朝日新闻》外,《日本经济新闻》也刊发了同样内容的专题特辑。另外,麦格劳希尔公司出具的“全球1000家企业”的排名中,京都的企业也暂露头角。


    在经常利润率的排名中,全球前28位中有5家日本企业入围,其中有4家是京都企业,剩余一家是发那科公司。


    在全世界的上市企业中,能称得上高收益企业的前二十几位中,京都企业占据了4个席位,可谓不同寻常。


    这些企业虽然都不具备先进的技术和优秀人才,却都从制作单一产品生产开始运转起来了。为什么京都的企业能够做到这样?


    我仔仔细细思考后发现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例如罗姆公司,这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半导体生产企业,公司的社长在立命馆大学学习期间就开始思考如何将碳膜电阻这一复杂的电子零部件进行量产简单化处理,并取得了相关的专利。


    毕业后,他没有去其他公司就业,而是靠着这个专利创建了罗姆公司。


    村田制作所的社长,在战前和战中从事的工作是用清水烧的方法制作茶碗,也是一家小企业。在二战中,真空管开始兴起,欧美的电子仪器业开始发展。


    日本军部在得知那些电子仪器中要使用精密陶瓷电容后,命令各大学研究制作相同的精密陶瓷电容。


    其中,京都大学的教授掌握了氧化钛烧结凝固后能够用于制作电容的原理,但需要进行相关的试制,于是请来了清水烧茶碗制作公司的村田制作所社长。


    虽然完全没有经验,但是社长还是答应试一试,事实上这就是村田制作所的开始。


    在战争期间并没有生产出相应的产品,但为战后迎接真空管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包括我在内,社长们当初都是没有经验的外行,当然也不具备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技能,只有一个产品能做。


    换言之,大家都是外行,也只能从单一产品开始做起。


    很有意思,1996年全球TOP1000家公司里按照经常利润率排名的前28家中就有4家是京都的企业,而这4家企业的创始人一开始都是没有经验的外行,也不拥有技术,都是从单一产品的生产起步。


    在座的各位也许并不是毫无经验的外行,可能还经验丰富,或许公司也不是只生产一种单一产品,而是生产3种以上的产品,所以与当初的我们相比,现在的你们更优秀,更有优势。


    说到底,简而言之,这和拉面店是一样的。最开始只有仅会制作拉面的大叔、只会经营小面店、小摊贩的人。


    所以,并不是靠拥有多么先进和完善的技术才把企业给做大的。全属于无经验,无技术,单一产品生产的公司。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像二宫尊德那样,即使只有一个产品,也要拼命努力,只有发挥拿着一杆锄头、从早到晚在旱地上劳作的精神,才能拥有富饶之地。


    不论是谁,只要努力,拉面店也好,小摊贩也罢,就一定能成功。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