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旺
  • 积分:7582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7/11/11 23:44:40
  • 楼主(阅:9074884/回:0)杨杜:三位一体的企业家精神【上】


    非常高兴参加十月论坛,又见到了很多新老朋友。我本来打算跟大家分享有关战略的话题,但是华夏基石给我出的题目是“企业家精神”。我整天都在给别人出题,这次被出题了。


    那么,我们就来分享一下企业家精神。当前,从高层到基层都在考虑,未来中国发展的牵引力是什么,甚至在中央文件里也提到了企业家精神的概念。


    多年以来,我为央企做过很多次有关企业家精神的培训,这里面就包括了职业经理人以及企业不同层面对企业动力以及企业家精神的思考。在这一方面,有关的理论研究和观点非常多,我不想多做介绍,但希望就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在最近三十多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到底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色,以及曾经创造了哪些辉煌的业绩进行探讨。


    企业家是经济社会的主体


    一个社会应该由很多部分构成,所以我把企业家和政治家做了一个分工。其中,政治家可以一呼百应,任何事情都要看一看、想一想、应一应,所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实关心”。但是企业家不能这样,他的作用不是“为人民服务”,只能是为客户服务,这是二者之间的边界。比较理想化、职业化的企业家应当是“你事我事他人事,事事分清”的,是在管理层面上考虑问题,而不需要上升到主义、意识的层面。所以说,政治家是政治社会的主体,而企业家应该是经济社会的主体,我想,应该有这样明确的定位。主席经常说:“当官不发财,发财不当官。”它指的是你的人生追求和目的,是证明你是否成功的点。


    围绕这个观点,我们来解读一下文件。9月25号,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指出:1、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2、加快建立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长效机制;3、弘扬优秀的企业家精神。这里面的重点在于,如何营造一种让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得以弘扬和发挥的环境。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定义优秀的企业家精神,以及实现“弘扬”的氛围呢?站在个人角度,我为大家提出一些思路。


    (一)企业家的七种类型


    前人总结出来的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包括:“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


    这么多的内容,特别不好记。但是我们可以从它的结构入手。比如,我们可以把这三部分分别理解为革命主义精神、现代市场精神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即分别从政治、经济(产品、竞争)和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这样就有一点三位一体的感觉了。


    在理解了这样一个权威的定义之后,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常说,听党的话,跟党走。那么,作为企业家,大家就要认真地想:导向是什么?核心是什么?关乎企业和企业家的又是什么?只有把这几件事想清楚了,我们才能把这条路走好、走通,并走出我们的成果。围绕这个话题来展开,我想,企业家应该树立自己的主体性。


    社会上都有一些什么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宗教家等等,不胜枚举。而我们需要界定的是,我们自己属于哪一个范畴?昨晚《经验的末日:不确定性时代的管理熵变》首发式研讨会上,从绿城集团离职出来创业的楼明霞提出了一个疑问,她说:“我是不是一个企业家?”这就涉及到自我定位的问题了。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对于企业家群体的认识和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确实应该对这一人群进行界定,对他们的特征做一些总结,或者对他们要提出什么样的业绩要求等等。再有,企业家是谁?到底哪一个群体应该被纳入企业家范畴?以及,什么是企业家的精神等等。


    我看领导,一般不会在意他的德和才,而是比较注重他有没有精神。什么是有没有精神?就是他的精神头怎样。比如苏宁的孙总和我,都属于比较有精神的一类,能够长时间不眠不休,还保持精神饱满。但是,光有精神头还不够,还要看他办成了什么事,为社会帮上了什么忙。所以,在企业管理领域,我们反躬自省,关键在于定位,我是企业家吗?我的领导是企业家吗?我有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吗?假如我什么都没有,大概就只能回家了。


    从管理学的角度,我将企业家分为了七种类型:


    1、商业型企业家。对商业的本质、企业的本质理解得比较到位;


    2、政治型企业家。这样的企业家,具有某种政治上的报复和追求,参政意识很强;


    3、技术型企业家。特别喜欢搞研发,并致力于成为技术专家;


    4、艺术型企业家。注重企业形象设计,对商标啊、LOGO啊都比较有审美情趣;


    5、劳模型企业家。带领员工晚睡早起,勤奋工作。我看,山东这样的企业家特别多;


    6、慈善型企业家。热衷于公益事业,也愿意成为道德楷模;


    7、老大型企业家。有一次在人大会堂开会,某地过来的企业家,优秀不优秀不知道,座驾是一部加长林肯。四个车门打开,先下来四个穿着黑衣服的彪形大汉,然后才是这位企业家。


    那么,比照这七种类型,我们自己能不能对号入座呢?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企业家的发展,与历史的进程也是一脉相承的。最近这八九十年,中国的发展非常具有代表性。如果按照30年一个阶段的话,最开始的30年,我们国家主要依靠军事力量,通过战争实现了“先站起来”的目标。在这个时期,领袖人物是军事家,他必须从革命的角度,站在战略层面去开拓、实践;49年以后,我们走了30年的斗争路线,是政治家从政治层面来解决发展问题的;而最近这30年,我们这一代人亲历的改革开放,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主,它不再是由军事家、政治家主导的,而是靠在座的各位企业家。


    那么,未来的30年又该如何展望呢?从目前来看,依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四个全面、是五位一体的。所以,中国的伟大复兴,要靠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想,而新的商业文明,依然要靠中国的优秀的企业家精神,要靠我们这群企业家来坚守这样的道路,成为新时代的新经济社会的主体、动力和牵引力。所以我认为,这个群体的前程极其光明,舞台非常宽广。


    但是,我们的所作所为,光有精神不行,还要有业绩,要在引导中国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有新的商业文明的创造,它应该涵盖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因此也具有空前的挑战性。


    (二)中国有着充足的企业家精神的供给


    继往开来,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要素是什么?我将它归纳为五点:


    1、稳定的政治、政府。这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的环境要素。失去了这个要素,资本都跑掉了,企业家也英雄无处用武之地。


    2、正确的根本国策。与国外相比,中国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我们的国民性。我们暂时既不具备战争优势,也不具备研发、技术优势,但是我们在商业领域有过人之处,在经济上,在了解人、了解客户需求上有独到的一面。因此,只要坚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国策,未来中国走向世界也应该是非常乐观的。


    3、全民的艰苦奋斗。从高层的企业家到基层的员工,只要大家发扬长期的艰苦奋斗精神,我们离目标就会越来越近。


    4、幸运的国际大环境。运气很重要,这几十年,国际大环境总体对我们有利。外面都打起来了,我们就可以搞建设。如果大家都围着我们转,事情就会变得很麻烦。当然,国际环境我们无法左右,只能寄希望于国内是稳定的。但总的看来,我们还是比较幸运的。


    5、充足的企业家精神。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有着非常充分的企业家精神的供给。供给侧改革,也与我们的企业家精神息息相关,不论是围绕着报国心、事业心还是发财致富心,它都支撑了整个国家的奋发图强。而中国企业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这种勤劳奋进的精神也就走向了世界。


    过去在北京,天上掉下块砖头,砸到的都是官。现在在北京,撒个咖啡,烫到的都是想创业、创新的年轻人,这是不得了的动力,可能只有硅谷才有这种氛围。但是,现在我们去深圳看看,规模、势头都比硅谷强多了,这是我们很重要的要素。


    14年的跟踪研究:企业家精神决定企业成长


    在企业家有精神、肯努力的情况下,能呈现出我们所期待的结果吗?通过我这些年的研究,我们来看看,成功的企业、成功的企业家取得了哪些成果。


    从1986年开始,我从中国企业“100大”开始研究,同时把日本、美国企业的各种数字拿回来做比较,看看做得大、做得强的公司都有哪些,是什么牵引了它们的成功,这样,也便于理解企业成功的一些规律。最近这14年,我又一直在为中国企业500强的大会做点评。所以,应该能够为各位企业家剖析,成功企业的成就在哪里?支撑这些企业成功的要素是什么?企业家精神是否优秀,优秀的企业家精神是否存在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不能靠概念,不能靠逻辑证明的因果关系,而是要靠行为,要根据企业家干什么、忙什么,得到了哪些结果来说明问题。


    (一)企业家精神的四种结果


    根据统计的数据,我认为,优秀的企业家精神至少导致了四种结果:长得大、跑得快、受尊敬、活得长。如果没有这样的果,精神再强,崩盘了也没有用。


    有数字支撑的“精神之果”之一是长得大。中国的第一批500强企业名单是2002年出炉的,统计的是2001年的数据,当时的入榜门槛是年度营收20亿人民币。如今,随便一个企业就能够达到这个规模。2016年500强的入榜门槛是283亿,两相对比,应该说,15年实现了14倍的增长,这是中国大企业群体创造的惊人的成长速度。


    我们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也在逐年增多。我也一直在拿中国与世界进入500强的企业相比较,通过这些年的统计数据,我认为,1995年是比较关键的年份。在1995年,进入世界500强的美国企业为151个,2001年则增加为197个,基本占据了榜单的2/5。从2001年往后到现在,这一数字在不断下降,最新的数字是132个。同样是1995年和2001年,日本的数据是149和88,后来也一直减少,到现在只剩下了51家。


    那么,是谁填补了美日两国减少的名额?全部是中国的企业。中国企业在1995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仅有3家,2001年发展为11家,到了2016年,榜上有名的已经达到了115家之多。事实上,我开始研究世界500强企业的时候,还根本没有跻身于这一行列的中国企业。通过这一趋势我们就会看到,我们这么多年里持续快速的增长,就能理解,中国企业有多么不容易。所以有人说,如果按照美、日企业曾经创造过的业绩看,我们至少还有百八十家企业可以继续努力。


    那么,按照这种精神,向一、两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营收进军,过程中的问题怎么处理?如何配置人、财、物的资源,比如我们从管理几万名员工向管理几十万名员工过渡,企业能否吃得消?研发的空间怎么拓展?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没有相当强的企业家精神不会产生这样的业绩,也不会引导我们的未来。


    “精神之果”之二:跑得快。企业家精神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规模扩张的效应,并且也能带领企业飞速发展。我的博士生刘斌做了企业成长速度的研究,并形成了这样一张示意图:




    这张图显示了三个非常重要的速度:保级速度、标准速度和领先速度。在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情况下,一个企业应该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才有利于我们规划自的公司的发展目标?在世界500强的企业里面,优秀的大型公司如果每年保持5%的增速,那么它只是实现了保级而已;要想达到标准速度或者是平均速度,就必须要保证增速达到10%—20%;而要想实现领先速度,能够跟竞争对手拉开距离,就必须要实现30%—40%的增速。这样的数据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呢?它说明,优秀公司的成长速度至少应该比GDP高点,再优秀一点的话,其增速应当达到GDP的2倍才行。基于这样的统计,企业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并且把速度做起来呢?图中显示,我们中国公司的业绩相当傲人,一些大型企业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准。


    “精神之果”之三,受尊敬。在这样的大公司中,人的作用有多大?具体地说,企业家受尊敬的程度是怎样的?具有优秀的企业家精神的人,他们受到了谁的尊敬?这一点可能比较重要,它包括有6个方面:


    1、受客户的尊敬:好产品、好服务之职责。企业的产品好、服务好,不能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能以次充好。如此,客户不但不骂你,并且还能成为你的粉丝;


    2、受股东的尊敬:好收益、好分红之使命。作为企业的投资人,企业为对方创造附加值了吗?尽到分红责任了吗?这是办企业的使命,要对得起股东,受股东尊敬;


    3、受员工的尊敬:好平台、好报酬之组织。员工认同公司的平台,并且能够得到合理的报酬。这是组织的一种感觉,是组织的价值。企业家要想受到员工的尊敬,必须打造好平台、好报酬、好组织;


    4、受同行的尊敬:良性竞争准则。企业不参与恶性竞争,企业要在行业中遵守某种行为准则,与同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尽管很难,但是我们仍然认为,企业家精神绝对不是把竞争对手干掉这么简单,甚至是恶性竞争,互相伤害;


    5、受政府的尊敬:守法纳税之义务。守法、纳税是企业的基本义务,企业发展形势良好,成为纳税大户,不做让政府不放心的事,就肯定能够成为政府的座上宾;


    6、受社会的尊敬:慈善公益之荣耀。这是企业和企业家的共同荣耀,是企业不但能够对得起各利益相关方,还能有力量去扶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不唯利是图,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报复。


    “精神之果”之四,活得长。大企业也好、小企业也罢,活得不长的公司太多了。根据我们的统计,从2001年到2016年,先后有1579家企业曾经进入过中国企业500强的榜单,但是最终,榜上只能留下500家,还有多达2/3的企业没能持续出现在这个阵营当中。曾经为人熟知的一些著名企业,有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的则彻底结束了生命。所以,企业要想活得长,非常不容易,要靠企业家精神的支撑。而我认为,活得长的企业普遍具有五大特征:


    1、以客户为中心的,活得长;


    2、以奋斗为文化的,活得长。它有持续的努力、奋斗,要比别人多付出、多出业绩;


    3、建好管理体系的,活得长。企业不能光靠人的道德、品德来维系,因为集体的道德、品性也需要有好的管理体系来约束。按照流程、标准、模板做的公司,才能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并且做到平稳过渡;


    4、持续管理变革的,活得长。客户变了、市场变了、技术变了,企业要怎样建体系才能保证不僵化?怎样跟进,并进行不断调整,让管理能够持续变革,持续跟上环境的变化;


    5、坚持底线思维的,活得长。什么事绝对不能干?有什么诱惑不能干?在挫折面前不动摇?守住方寸、守住底线。“底线为王”是现在领导人的思维模式之一,“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企业不能坚守这样的原则,出了问题,企业自然就活不长了。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