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牡丹
  • 积分:12609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11/11 17:35:01
  • 楼主(阅:62508861/回:0)郑永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局面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变,令人眼花缭乱。如何度量和评价所发生的变化,是一个可讨论的问题。在一些人看来是积极的变化,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则是消极的;在一些人看来是正面的变化,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则是负面的;在一些人看来是进步的变化,在另一些人看来是退步的。


    这并不难理解,对所有这些变化,每个人、每一个社会群体心目中的答案都是不同的,每个人、每一个社会群体大凡都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做判断。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局面呢?这里头的因素很复杂,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是可以加以考虑的。


    人们的主观目标、道德因素、价值观认同等不同,导致评价的不同,即平常所说的“人心坐标”。这些个体层面的因素很复杂,影响着人们对变化的评价。


    客观世界尤其是物质世界的发展,往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或者说是客观规律,人们可以称之为“物质坐标”。在这个层面,很多发展即使人们不喜欢,甚至反对,也很难不发生。例如,尽管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造成影响,也会导致社会贫富差异扩大,但除了绝少数能够不去追求,多数人还是会去追求的。人们如果认同这个客观规律,评价会倾向于肯定;如果人们不能认同这个客观规律,评价就会倾向于否定.


    更重要的是,在“人心坐标”和“物质坐标”之间还有一个“制度坐标”。这是为了调节“人心坐标”和“物质坐标”。没有制度,人难以和物质世界共存。因此,不管任何社会,人们把制度看得很重。


    从学术上看,“制度坐标”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是应然的,即,中国的制度应当通过怎样的变化而成为怎样的制度?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是实然的,即,中国的制度实际上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会变成什么样的制度?


    用第一种方式回答问题的,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者,而用第二种方法回答问题的,可以称之为现实主义者。但实际变化的结果往往是既不像理想主义者那样理想,也不像现实主义者那样现实,而是两者的混合。理想主义者对改变现实有影响,主观意图对改变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否则很难解释历史的进步。同时,理想主义又受制于现实环境,使得理想不会像原先所设想的那样实现。这样的结果肯定不是皆大欢喜,既不符合理想主义,也不符合现实主义。中国过去40年的改革历程就是如此。






    热爱生活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