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琳达
  • 积分:14068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8/5/19 21:56:29
  • 楼主(阅:63718356/回:0)跟刘邦学做事,跟项羽学做人


    跟刘邦学做事


    史海钩沉,豪杰无数,但论会做事,刘邦绝对在超一流行列。


    剥离开其汉高祖的身份和胜利者的姿态,就事而论,刘邦做事可谓到达一定的化境,自然有成。


    刘邦的强大,在于任何处境下的事都能做对。


    可以说,一生波澜不断,却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一个泗县的小吏,一个类似今天的问题青年加社会青年,无背景无学历,和贤达几乎搭不上边,甚至被后世称为很有无赖气质的一个屌丝,却一步步逆袭,开创大汉王朝的基业,以汉高祖的角色被后人铭记,刘邦可以说是充满励志和胜利色彩。


    靠的是什么?


    目标坚定,善于运用资源和他人智慧,通达机变,是刘邦三大做事必成的法宝。


    刘邦的帝王梦是从那个见识到秦始皇出游盛景的下午开始,一句“大丈夫当如此”将其野心和向往表达的恰如其分。


    于是趁着秦末天下反秦起义的大好时机,从带着自己笼络的几百人开始,刘邦能屈能伸,一步步潜伏,一步步跃迁,在和一个个对手的纠缠中,不断胜利,不断成事。


    首先在于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他能忍,虽然他想要统领天下,他起义的前几年,一直被人节制,开始是项羽的叔父项梁,后是怀王,后是项羽,他都能以卑下姿态面对,一直熬到47岁才建立汉朝。


    市井底层出身的他,对财物美女有着非常的渴望,可是攻破函谷关入秦后,在张良的讽喻下,幡然警觉,“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还搬离豪华舒适无比的阿旁宫,驻军霸上,把这一切都交给项羽,一个连续征战多年,自己苦苦想要的,在都得到后能舍得送出去,这需要极强的毅力和更强大的目标支撑。


    成功后被封汉王,在蜀中天府之国,本可以做个安逸的地方王,其他并起的英雄,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齐王田荣都满足于项王的分封。


    而刘邦表面上顺从西楚霸王,暗地里修栈道,过陈仓(暗度陈仓的成语就是来了),因为他想要的是整个天下。


    因为他知道我要的是这个碗,碗里的米我不在乎,可以都舍掉。


    其次,他善于借用资源和人力。


    他虽然是集团领袖,人气极高,但是无比重视人才,月夜追萧何,拜印韩信都是千古佳话。


    对人才给予高官厚禄,裂土封侯。军事上重用韩信、樊哙这些能征善战之人,谋略上信任张良、陈平、刘敬这些资深谋士,后勤上依赖萧何。


    很多人也许会说,这些人才都是人杰,辅佐谁,谁都会得天下。


    但是前提是面对这些外界资源和智慧,你要识别出这些人才,还要舍得放权让利,给予充分信任,这一点就很难。


    最让人赞赏的是他的通达机变。


    刘邦是做事不执拗的人,他其实很善于学习,这里的学习不是读书,而是阅世,从一个个事上不断学习。


    错了立马就改,而且能放下架子,不会碍于面子。


    他不拔高自己,不以细节为耻,为了做成事可以放弃一些面子。


    他生气韩信趁机求假齐王的分封,却能在怒骂之后真满足他。


    他时时有无赖出身的作风,傲慢侮人,但在郦食其责备他后,也能立马认错,因为他想说服那些叛逆势力归顺自己,郦食其是个好人选。


    刘邦的机变,不是善变,是建立在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力上的一种认知活泛。一旦发现更好的方法,听到别人好的建议,立马能改正自己。


    试想成功人士,有几个这样不固执的呢?


    刘邦不只是功成名就的汉高祖,更是把事当成事修炼的践行家。


    他对事认真,从不得过且过。


    也许无赖,也许无礼,但是他有最好的做事态度,还有以上的那些做事方式。


    这是一种高度。


    跟项羽学做人


    一说到做人学项羽,有人就会忍不住说,他刚愎自用,他不舍奖赏,一手好牌打烂。


    也许有人会说,他有妇人之仁,却无帝王的胸襟。


    这些都有道理。


    但是做人还得学项羽。


    因为追求个人主义的时代,项羽的生平是最出色的历史典范。


    可以说,项羽是“做自己”的先驱,卓尔不群之辈多赏识项羽。


    他虽是没落流离的人,却始终有祖先那样的贵族傲骨。


    他学兵法,学剑术,扛鼎,将自己打造成个人能力超强之人。


    项羽鼎盛的时候,和汉军对垒,楼烦射杀楚将士甚多,项羽“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


    项羽陌路的时候,垓下之围,被汉将追杀,项羽“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


    一个怒目而视,就让人心惊胆战,这是多强的战斗力和气场才能做到。


    做人当学项羽,一股傲气撑下去,一路拼杀,宁可身败,但不可气馁。


    做人当学项羽,重情义,快意恩仇。


    他不像刘邦那样对做帝王统治天下如此热心。


    他要的是认可,自我的认可,认可他人,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他追求的是一种情义和竞争均衡的世界,一生磊落,公平竞争,不舍情义。


    他不会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虽威胁烹煮刘邦之父,但是却不做这种下三滥手段。


    江山,也不及他坚守的价值观金贵。


    项羽的一生如乘乌骓马呼啸而下,或凌波微步或恣意纵横,纵然失败也痛快过了。


    一世为人,我们该学学项羽——我可以做事失败,但我不能做自己失败。


    做自己好比万年不易的江山。


    跟张良学做选择


    作为刘邦的谋生,张良一生中也没有很多的谋断,他做的工作不多,但为什么却能名列“汉初三杰”之首?


    因为他不只是有谋士的谋断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把做选择提升到了非常智慧的高度。


    张良之谋,首选在于谋自己。


    他成就了刘邦的江山,但是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推翻秦朝,作为一个“五世为相”的韩国贵族公子,作为散尽家财雇佣勇士刺杀过秦始皇的人,他对亡国有切肤之恨,他要的是辅助明君来推翻秦朝,而刘邦恰恰是那个人而已。


    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中都需要面对不断的选择。


    也许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先像张良那样问下自己,我是为什么而选择?我的初心是什么?


    很多的选择困境也许就会迎刃而解。


    张良的会选择,还在于不贪,不追求选择变量最大化。


    人的每一个选择都有变量,追求变量最大化,也就是完美主义,或者说贪心,不追求此,让他保持清醒和淡定,内心不乱。


    他对刘邦很重要,却一直不要爵位,一直是个低官阶的侍从人员,对万户侯的分封推迟不要,因为那不是他最初的追求所在。


    不参与汉朝建立后的高层纷争,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个外人,“疏不间亲”,外人不该参与自家人的事,避开了吕后的猜忌。


    更让人欣赏的人,他也会做改变,不是一直坚持一种选择价值观。


    晚年他想辟谷出家,却被吕后强阻,虽然一百个不愿意,也能识时务,果断从之,明哲保身。


    鸟择良木而栖,君子危邦不入。


    张良的一生,每个选择的路口,都走对了路。


    在于其不忘选择的初心,明白选择的目的是什么,知晓做出选择的路径,选择了就坚定支持。


    他身上的东西,就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能力——选择并谋断。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