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60257154/回:0)创始人和高管管不好公司了,怎么办? 【上】哈利姆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上学时,曾报过一门课,军事科学,当时觉得只是听一两堂课就退出,但是这门课后来让他觉得受益终身。“我开始注意到创业企业的一个发展规律,多年来,和企业高管和风投的多次讨论中,这个规律不断得到证实:企业就跟军事组织一样,扩大规模就会四分五裂。 而在军事组织当中,效率最高的是三人小组,其次是八人小组,再者是三个八人小组,也就是二十四人组。很多公司在员工数量达到24左右的时候,就会有人站出来说,我们需要一个管理者。如果这个企业人数增长到48,就需要人事部门。这样不断发展下去,随着公司的扩张,就可以预见,公司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薄弱环节。” 这样的事实,对于哈利姆而言不只是学术上的探讨,也是在辅导了众多企业创始人之后,得来不易的经验教训。本文是对哈利姆独家采访的记录。访谈中,哈利姆将解释创企发展的物理规律:为什么企业和员工成长的速率不同;两者之间的张力,为什么会导致自身一扩张就崩溃。 哈利姆还会解释,为什么这个定律适用于管理团队和创始人,以及两者必须意识到的事实,必须许下的承诺。如果创始人能遵守这样的规律,不仅能救自己,也能给自己的团队省去很多麻烦和压力,避免企业发展路上遭遇减速带。 创企物理定律:人的成长是线性的,而企业的成长是指数式的。 这是他在跟企业创始人分享经验时提到的概念,在探讨创企扩张规模和四分五裂之间的关系时提到的,也是这场严肃对话的一个切入点。“人的成长是生物性的,也是线性的。我们没有办法在这方面‘黑增长’,没有捷径可走。看看人的生物体征,骨骼、身高,不管是哪个方面,都只能线性增长,不会指数式增长。所有生物系统都只能这样增长。但是企业是由一个个人,一系列生物系统共同构成的。企业可以指数式增长。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第一年可能只有一百个用户,第二年可能增长到一百万。” 让哈利姆疑惑的是,为什么由生物体系共同构成的新体系可以实现指数式的增长?“我意识到,人类有一项特殊的技能——讲故事——让他们能带来指数式增长。人类分享故事,打心底里相信某个故事,还会有情感反应。这不是‘软科学’,而是有重要的组织原则为基础的。在创企的领域,我们称之为愿景。” “所有创始人都有一个共通点:他们声称自己要建造尚不存在的事物。然后,他们讲一个好故事,让大家都热血沸腾,参与其中。接着,他们就能组织起成群的人,共同为了想象中的目标前进,直到愿景成为现实。” 就拿虚拟货币和Coinbase为例。Coinbase是哈利姆的老客户了。“现在,我们正处于虚拟货币的愿景阶段——给人们讲故事,幻想技术的各种应用,创造巨大的潜在价值的阶段。在这个故事里,未来所有事物都不同,也更美好。然后,业内最聪明的人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努力。2013年,在我和Coinbase开始合作一个月的时候,一个比特币价格是1200美元。但是到第二年年初,比特币跌到800美元,后来跌到400美元,一度跌到200美元。” Coinbase在比特币价格下跌的过程中,一直在扩张。“2013年,有很多人开始进入比特币领域,Coinbase也一直在招兵买马。但是,比特币跌到200美元的时候,他们却没有损失太多人手。这么多年来,我与很多企业合作过,我知道这是很少见的。现在他们很多都还在Coinbase工作,现在运营GDAX和Coinbase钱包的人,还是当初坐在办公室里的同一批人。这就值得我们思考。我和他们许多人聊过,当时在的人,不管是领导层还是员工,都对开放的世界金融体系深信不疑,他们觉得改变只是时间问题。他们希望成为这场潮流的一份子。虽然在比特币贬值的时候,肯定其中不少人财产有缩水。但这不影响他们的信念。” “对我而言,这是第一次见识到愿景的力量。我这才知道,愿景能让人无怨无悔地投身到某一事业当中,让他们克服困难。现在又过了几年,而当初的面孔,还会出现在同一个办公室里。” 创企物理定律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影响? 除了创企故事的力量,线性增长与指数式增长的交汇之处,还有两个重要的事实。第一点,是将定律应用在高管团队身上。 1.创企一旦开始成长,速度会超过高管的成长速度不管是技术团队,还是整个创企团队,这个规律一次又一次应验。“我曾跟这样一个公司合作,一开始工程师小组由20人增长到60人,然后到100人,后来到了200人。只过了几个月,把小组从15人增长到60人的工程师主管开始慌了。大家开始讨论‘边做边学’,但是,除非以前有经验,否则人数像这样增长,完全是不正常的。员工数量达到60人的时候,大家开始觉得公司管理不力,这时候,企业就到了‘团队替代’的时刻。” “团队替代”的说法是在风投人威尔森(Fred Wilson)提到后红起来,成为流行语的。哈利姆此处的用法借用了科尔(Daniel Coyle)的书《人才准则》(The Talent Code)中的说法,“威尔森提到,有一个创始人声称,在企业扩张规模的过程中,公司的团队会换三批人,也就是说,初始的创业团队会离开,被另一个团队取代,这第二个团队,还会被第三个团队取代。这不是说最初的团队没有进步,而是他们成长的速度不够快,或者他们成长的路上有阻碍,可能是他们的自大,可能是公司架构或者其他问题,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就算非常有才能的人,如果身处快速发展的企业,也可能跟不上,被抛在后面。” 学习的过程当然可以加快速度,但是从根本上说,要掌握一门技能,不管是管理学还是花样滑冰,都需要时间和反复训练。“你每次做一件事,大脑里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就会放电,产生联系。不管是打棒球还是跳舞,每次做一个动作,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就会加强,这个过程称为“髓鞘化”,让神经回路的传导越来越快。某活动髓鞘化的程度越大,放电速度就越快。” 这也是熟能生巧的来由,重复某动作的次数越多,就越熟练,反应就越快。但是髓鞘化的过程是生物过程,只能通过长时间重复训练才能获得。 如果人只能线性发展,而企业却能指数式增长,那对于企业中的员工和管理人员而言,这又意味着什么?哈利姆说,如果你的企业成长速度很快,高管跟不上了,那你有以下几个选择: 选项1:把高管炒了“解雇员工是一种选择。但是很常见,因为很多高管的自尊心强,让他们没法忍受第二个选项。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高管的成长落后于去企业的成长,公司里的相关的议论不少,支持高管的办法也不少,让他们请人指导、找人咨询。但是这种时刻,最大的阻碍就是个人的自尊。在高管感受到压力之前,就有看似人际关系和文化上的问题出现了。高管压力爆棚,加之人际关系紧张,往往炒掉高管称为公司最好的选择。” 选项2:把高管的领导炒了“还有一个选择,再雇佣一个有高管以上管理经验的人加入团队。这场对话肯定是艰难的,但是还是可以做到的。” “假如一个工程师管理层人员,在员工数量达到60的时候,就已经压力很大,你可以告诉TA,‘我们希望帮助你在职业方面的发展,但是现在,你的职业发展已经停滞了,如果你本人都溺水身亡了,那自然没办法帮助公司成长。所以现在我们需要做出选择:是雇一个人来领导你,帮你找个导师,还是说你的自尊心太强,没法接受,我们只能把换人,另请高明?’ 我觉得大部分人还是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让自己有个新上级的,但是有很多人接受不了。” 不过,这样的选项对很多方面来说都很难面对,不管是企业创始人,还是早期的一批高管,或者其他员工。如果高管事先没有主动讨论过“任期”,上述两种情况发生的几率就更大。而哈利姆给高管的建议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敦促高管在刚上任的时候,就向他们的高层作出以下承诺: 承诺:“我们先讨论一下你离职的问题。最新的就业数据显示,在未来的一年半到三年期间,你可能会离职,或者我们分道扬镳。虽然这并不一定会发生,但是我们知道,分别总有时。在此之前,我对你(们)做出以下承诺:‘我会尽心尽力帮助公司增长,我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但是只有两者方向一致的时候,我才能同时保住两个承诺。总有一天,这两个目标的方向不再一致,那时候我将会再跟你(们)商议,讨论未来的发展问题,看看是换岗还是离职。” 一上任就这么做,有以下几个好处: ![]()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