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82518002/回:0)葛剑雄:上海是怎么来的?上海占据优越的区位优势,处于南北之中、江海之会,租界和移民是上海这座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上海海纳百川,是客观上有这个机制,不是上海人特别大方。 今天我要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认识和解读上海,上海这座城市往往被人称为魔都、上海滩,有很多说法。以前有一个说法,说是上海是一个小渔村一下子成了大上海,这些年我们往往强调上海文化的悠久,有六千年历史,好像有些矛盾,有人问我上海到底历史多久? 为什么讲历史地理?历史地理就是历史时期的地理,就是过去的地理。你要了解上海,光知道今天的地理不行,比如我们看崇明岛,在明朝的时候崇明岛还没有这个样子,它不是连起来的。比如我们到金山那一带,有大金山、小金山,他们好像在海上,但是在宋朝是连在一起的,金山泉水不错,文人跑到那里泡茶喝茶、写诗,今天都走不过去,都在海上,所以我们需要看上海历史地理是怎么发展成今天的。 还有,我们讲上海,有些提法不一致,其实我们要认清楚,上海这个名称代表了不同阶段的历史,我们往往把这个名称混淆了。比如说上海市,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直辖市,它的范围就包括上海的市区和整个上海所有的县——以前有县,包括崇明县,现在都改为区了,就这么六千平方公里的范围。如果说上海这座城市,一般就指市区了。 上面提到一个说法,上海有六千年历史,不是指这个城市有六千年历史,而是在上海六千平方公里范围里面发现六千年前的文化遗址。至于上海主要的城区,不要说六千年,恐怕三千年前还是一片汪洋。 这么多地理条件,哪些条件对上海影响最大? 我先讲一讲自然条件方面的,从自然地理角度说,上海是一块既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为什么算年轻?上海因为处在长江入海的地方,我们知道东海的潮水是每天有涨落的,涨潮的时候就把泥沙顶住了,退潮虽然带走一部分泥沙,但是顶的过程当中在长江口沉淀了,所以历年来长江下面的泥沙相当大一部分就在长江口沉淀下来,所以上海到现在为止理论上讲每天还在扩大。当年造浦东机场的时候,原来设计的跑道比较偏里面,后来华东师大河口海岸研究所专家去看、论证了,觉得根据它泥沙堆积情况,跑道还可以往外走,光这一项会节省好几亿。 今天上海这片陆地大多数地方都是以往两千多年时间之内形成的,这跟上海悠久历史矛盾不矛盾?不矛盾的!因为上海有两部分构成,而且很明显。在今天的松江、青浦,还有嘉定,明显有一道山冈,叫冈身,那里明显比东面高一点,根据考古发现分析,说明这里是天然形成的一道海平线。也就是说,冈身西面一片至少七千年前形成土地,而冈身以东是以后慢慢形成的。 就像大家了解的,现在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有人讲苏州河是母亲河,如果一定要讲谁最早,苏州河比较早。苏州河古代叫松江、吴淞江,这才是上海比较早的一条河道。到了近代,西方人来了,他们发现这里坐船可以一直开到苏州,就叫苏州河,这是外国人叫起来的。怎么叫苏州河呢?其实它就是松江,吴淞江,外国人叫苏州河,中国人也跟着叫出来。 松江原来是上海这一带最大的河流,曾经有十几里宽,但是因为这个河的上游是太湖,从太湖流出来然后入海的,太湖水总的来讲是比较清的,但是太湖上面也有山。到了发大水的时候,也会夹带着泥沙过来,而且这条河到上海,到了平原地方水就流得很慢,这样泥沙慢慢积累起来,这条河就从原来十几里宽,最后变成比较窄的河。 一旦河道变窄,问题就来了,太湖发水的时候,宣泄下来容纳不了就泛滥了,所以到了明朝的时候,吴淞江的水灾经常发生,所以一些官员就派来治理吴淞江,其中一个清官海瑞也曾经治理吴淞江。 怎么治理?无非是造坝,拓宽也不可能,这里周围都已经是粮田,最后想了一个办法,在这条河流下游另外造一个出海口,这样就跟黄浦接通,果然因为从黄浦今天外滩这个地方跟苏州河碰头以后,水就分在了外滩那里,河道冲一下,比较宽、比较顺畅,从今天外滩一直到浦东,原来苏州河就没有,这样就变成了黄浦江为主、苏州河为次了,苏州河成了它的支流了,原来是倒过来,黄浦进吴淞江,再出去。 黄浦江和苏州河对上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家知道我们一直讲上海是海港,其实上海不是海港,上海是河港,上海到现在有了洋山,有了外高桥,才成了海港,因为上海码头本来都在这里。这种情况有什么好处?比较安全,如果真正靠着海,风浪来的时候也不行的,而且真正靠着海还需要人工建码头,但是本来靠着黄浦江建码头比较容易,你看碰到台风到黄浦江边上比较安全了,因为那个时候船比较小。 还有一个,与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相比,水运最便宜,黄浦江提供一个出海口,通过水路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的杭嘉湖,联系到江苏的苏松泰常。所以以前这一带的人,很多人家里从门口的河坐上船,就可以通过黄浦江从苏州到上海来。记得1956年我第一次到上海来,就是从家乡嘉兴镇码头,天亮就到黄浦江,开到苏州河,来到上海。 “上海”哪里来的?上海最早的时候就在黄浦江支流旁边,当时上海这一带把河叫成浦,黄浦江就等于叫黄江江,叫惯了没有办法。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我们知道居民点一般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以后人口越来越多了,人多了以后要起一个名称。因为在上海浦边上,所以就叫上海。尽管附近有一个小河叫下海浦,但是最终使用的名字叫上海。 这个浦怎么会成为今天的上海?大概是因为交通条件比较好,另外这一带的人比较吃苦耐劳,同样的土地他们可能开发得比较好,所以到了宋朝的时候,政府在上海居民点设立一个衙门,叫上海务。上海务干什么?是收酒税的。这就说明上海地方那时已经可以收到比较多的酒税,至少养得起这个衙门了。 怎么会这个地方收的酒税比较多,现在找不到具体资料,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带商品粮比较多,有足够的粮食用来酿酒;第二个可能是酒的集散地,外地酒到这里交易,政府才可以收税。不管什么原因,说明上海这个地方经济比较发达,果然宋朝末年就出现上海镇,我们知道到了唐宋以后,一般是叫村、乡,叫镇就是县里派驻的机构。南宋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是江苏省、松江府所属的一个县。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开放五个口岸通商,上海是其中一个。那么怎么开发?英国就派人到上海来,最后跟上海道台谈判。上海道台我们用得很多,其实上海道台真正的名称不叫上海道台,叫分巡苏松常太兵备道,巡逻的范围包括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再加上太仓州,后来常驻上海,叫习惯了,就叫上海道。中英双方就签订了一个《土地章程》,章程规定上海划出一块土地出来,在城外,租给英国人,一亩地一年收1500个铜钱,英国人交租,但是这块地方不允许中国人买地造房子,这样就叫作租界了,这个就是英租界。 英租界出来以后,法国人要求也划一个地方,于是有了法租界。英租界就在黄浦江、苏州河交界处这一带,最好的地方,法租界就是英租界与上海县城中间,就是今天淮海路一带。等着美国人来了,美国人主张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到他租的时候苏州河以南的地方已经没有了,就租了苏州河以北,从今天西藏路往东,那么就包括虹口、杨浦这些地方。这块地方比较大,但是当时空地多,美国人觉得比较荒,但是英国英租界已经繁荣、发达起来,英国人觉得土地不够,这样两方商量,干脆把英租界和美租界合并,就叫做公共租界。 有人问上海有没有日租界,没有的,很多人弄不明白,觉得虹口这里有日租界,其实并没有。日本人集中在虹口四川路这一带活动,建了神社,日本浪人也到这里活动,给人印象是日本租界,后来司令部也建在四川路,人家就认为这是日本租界,其实是没有的。 应该承认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在租界上发展起来的,不是上海县城自己扩展起来的。而且应该承认一直到改革开放初,上海的城市主要部分还是原来租界的部分,现在讲的城市这些地方,包括浦东。以前我们到浦东还需要摆渡过去,就等于到乡下。 上海县城当时归江苏省,租界外面就是江苏省的,到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成立,就宣布在上海建立上海特别市,这样才有了上海市这个名称。 应该承认国民政府建立上海市政府,马上就想到上海不能老是依靠外国人发展,所以就开始制定大上海计划,又叫新上海计划。租界外面只有闸北这些地方相对来讲比较落后,上海市既然建市,那么市政放在哪里?就在江湾五角场附近。市政府建在哪里?就是现在上海体育学院礼堂,很漂亮,表面是琉璃瓦,内部都是西式的。周围所有的马路都按照规定建,马路的名字都根据“民国市政府”排列的,所以你看,我们复旦那一带东西向都叫政,南北向都叫国,还有一部分路叫市,还有叫民。 而且建了很多新的建筑,比如江湾体育场,还有博物馆,这个图纸现在还在,建了整整十年,到1937年被迫停下来,还建了自己的火车站,码头也建了。抗战胜利后这些设计师继续编图纸,一直到上海解放才把这个图纸交给陈毅市长。 上海还有一个值得大家注意的地理条件,就是上海的区位优势,这个也是独一无二,属于江海之会、南北之中。“江海之会”这个条件不光上海有,但上海这个条件世界上独一无二,哪一个江?长江。哪个海?太平洋、东海。长江六千三百公里,世界第三,但是从它的对经济文化社会影响来讲,是独一无二的。 至少到秦朝,四川盆地已经得到了开发,然后下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到了唐朝后期长江流域已经很发达,到现在也是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可以说,整个长江流域都是上海一个重要的腹地。这么大一块地方,中国其他地方有没有?世界其他地方有没有?没有! 同时,上海又处在中国这个地图南北之中,你到北方,到大连、天津,往往冬天的时候有些港口还结冰,而且那里没有这么大的腹地,往南,往广州太偏南了,今年三个台风都到那里去了。对外联系从上海这里出发,这个条件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所以近代上海的繁荣很多就建立在长江流域,比如说以前中国出口最大的地方,就是上海。不是上海本地产的,就是长江流域来的。以前上海有两样东西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一个是桐油,油桐树结的籽榨出油,当时还没有化学人工合成的东西,全世界船上防腐蚀的涂料,防腐剂主要是用中国产的桐油来制造的。中国桐油几乎全部是从上海出口,尽管产地是长江流域的山区,所以历史上有桐油借款。跟外国人借的钱拿什么作担保?就拿中国桐油出口,放心,因为这个桐油肯定会卖掉。 还有一样东西,猪鬃,就是猪脖子上的毛,用这个做刷子。其实猪鬃都是四川、湖南这些地方产的,四川是猪鬃的大产地,最早猪鬃大王都在四川,因为出口都聚集到上海来了。 我们看上海的发展,离不开这几个条件:第一,靠海,对外联系方便;第二,黄浦江、苏州河构成了很发达的水系,第三,占据有利的区位优势,处在南北之中,江海之会。要是没有这些条件,可能就没有今天的上海。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