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73521453/回:0)真正的人生,从认识自己开始凡人通圣之路一个资质普通,背景普通,运气普通的人,如何能做出一番成绩? 通过观察我所仰慕的那些人的生平,我把规律总结为:立大志,做小事,每日自省。 据张宏杰的《曾国藩传》记录,曾国藩在30岁这一年,决定学做「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没有中间道路可选。而儒家信徒的根本目标是成「圣」,理学相信:「人皆可以成为圣贤」,每个人都有圣人之质。 凡人怎样踏上圣贤之路?曾国藩从「写日记」开始,从一开始松松垮垮记流水账,最后演变为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且思考每天生活的细节,甚至包括念头。他不仅自己写,还给朋友传阅,因为相信外力的监督作用:「师友夹持」。 回想我自己这些年的蜕变之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就是从日更文章开始。在日更的同时,我每天坚持在微信朋友圈和知识星球分享自己的想法。 而「做小事」强调的不是做孤立的小事,而是不断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 美国开国元勋,同时也是科学家的富兰克林在自传中记述,自己为了养成13种美德,专门制成如下的表格,每日自查。 95岁查理芒格在年会上谈到自己的睡眠习惯: 在过去,我并没有获得好的睡眠,每晚躺着床上脑袋里总是回荡着各种问题,经常到深夜都无法入睡。后来,我总算拥有了好的睡眠,在睡觉前把脑袋清空,快速入眠,并且8小时都睡得很好。这是一个好的习惯,但我直到93岁的时候才养成。 本质上,曾国藩、富兰克林、查理·芒格都是同一种人,心怀天下大志,同时坚持日复一日的「修炼」,最终走上「圣人」之路。 这种道路,对于每个普通人都敞开了大门。关键还是看你是否有足够的心力。 普通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纠结于「眼下要做什么?」 经历一番痛苦之后,才真正思考「自己此生究竟想要什么?」 经历更深刻的磨砺之后,终于明白人生无外乎:「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进入41岁之时,我终于懂得思考: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走向财务自由的关键点从财务紧张走向财务自由有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即有一点点金钱闲余和一点点时间闲余。利用金钱闲余做长期价值投资,利用时间闲余做长期价值创造,彻底改变单纯靠出卖劳动时间获利的生存模式。 大家在谈论财务自由时总以为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其实不然。财务自由是从你进入长期价值投资或者长期价值创造那一天开启的,因为从那一天起,你正式进入了「财务自由的正循环」。有了正循环,一切你想要的结果都只是时间的指数函数而已。 回顾我过去几年的道路,我大约在34-35岁焦虑期间想清楚了:不能依赖工资,并发展出「三种收入之路」。但是关于投资与发展兴趣的模式有效性问题,我在去年下半年才真正想清楚。这个顿悟受到了《稀缺》和《系统思考》两本书的启发。深入理解「闲余」、「正向循环」和「指数增长」的关系,可以帮助普通人摆脱平庸之痛。 系统驱动 如果我们希望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就必须理解「系统」的巨大意义。系统说起来神秘,其实简单,即针对某个主题建立的从思考到实践的闭环规则。 对于系统,《原则》一书做出了深刻而便于实践的总结,我建议任何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都能仔细阅读此书,真正理解书中的精神,并把自己所得用于改变自己的生活。 我在去年下半年才真正认识到系统的重要性,并且总结出自己的写作系统、阅读系统、工作系统和投资系统。通过总结这些系统,我认识到自己过往的习惯只是这些系统的碎片。而只有站在系统的角度,我才真正理解后续如何迭代改进这些系统。大家可以参考这些系统,来梳理自己人生关键的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我们人生的真正进步,最终体现在这些系统的进步速度上。 这个世界并非只有黑与白读书人有个问题,以为自己聪明,以为自己有原则,以为这个世界非黑即白。我也有同样的臭毛病。 但在进入2019年之际,我深切的感受到这种思考的弊病,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出路。直到最近,有两个关键的思考启发我走出困境。 首先是对于人生终极目标的思考,我认识到:和我自己长期的目标相比,暂时的面子、感受和得失都不重要,通通不重要。而如果固守自己非黑即白的理念,无论自己多努力,多聪明,最后都会惨败——如果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再自以为是,也只会变成少数派。 第二个启发来自于曾国藩,他起初也是坚持非黑即白,但是根本无法融入官场,最终被迫回家反省。经过深刻反省之后,再次回到世人面前的曾国藩柔和了很多。此时的他,无疑是更具智慧的。 所以,在40+1岁之际,我对自己最大的希望是放下非黑即白的行为习惯,拥抱整个世界。 立大志,做小事,每日自省。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