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关于英国脱欧的话题屡屡登上世界热点,英国形势一天三变,看戏的群众目不暇接,大呼过瘾、但同时英国脱欧大戏已持续好几年,连英国首相都被赶下台两位了,现任首相之位也岌岌可危,英国国会议员准备在国会复会时罢免首相约翰逊。
同时,企业外逃,各地不断爆发游行,英国机场出现百年最大大罢工,让英国彻底乱了。而这一样一出背景复杂,主角众多,配角抢戏,剧情精彩但拖沓的大戏,也让很多吃瓜群众在线懵圈,时常出现“断片”的情况,所以今天我们就专门开扒一期专题——英国脱欧的前世和今生,披露“英国权力的游戏”的背后秘密。
英国帝国梦残存,欧盟却崛起
经历过罗马帝国灭亡后无数次战争尤其是20世纪两场至为惨烈的“世界”大战后,同属一个文明或文化、宗教等同属一个体系的欧洲各国终于意识到,民族国家并非神圣,而是使各国陷入深深分裂、战争灾难不断的根本原因,将来更可能使欧洲再次面临大规模战争的灭顶之灾。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大战,也为了应对苏联集团的地缘政治压力,各国应该联合起来。于是,1950年法德率先建立了“煤钢联合体”,之后扩大为西欧联盟、欧洲自然贸易联盟,后来又扩大为欧洲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最终改名为欧洲联盟。划重点了,随着欧盟体权力的膨胀,一度出现了这种预测:欧盟不久就将实行统一的外交政策,只要各国一如既往朝更紧密联盟努力,出让更多权力,欧盟终将变成一个拥有单一主权、单一军队的“欧洲联盟国”。
想当年,二战硝烟未散,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呼吁成立“欧洲合众国”,可出于对一个夕阳残照的帝国的幻想,再加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他从一开始就主张英国自外于“合众国”。在他看来,英国虽是欧洲国家,但也是遍布全球、无比“荣光”的日不落帝国的中心,既如此,像法、德等那样作为成员国加入所谓“合众国”,与自己的高贵身份是不般配的。
曾经的欧盟,英国爱搭不理,崛起的欧盟,要你英国有何用?随着欧陆经济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晾在一边的英国着急了,态度起了变化,从1961年起竟三次申请加入“合众国”。因‘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戴高乐反对,前两次申请均遭拒绝。他反对的理由是,加入组织的英国将是一匹美国安插进来的“特洛伊木马”,因而最终将没有欧洲,只有一个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大西洋共同体”。
虽然与与欧洲同属一个文明,事实上,在历史上大多数时期,相对于欧洲大陆,英国文化是落后的。举个例子,中古英语大体上是一种未开化的“部落”语,现代英语虽然先进,但这很大程度得归功于大陆语言——源自法语、拉丁语的词汇占比竟高达60%以上。及至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经济发展终于使英国文化焕发光彩,破天荒为欧洲贡献了莎士比亚,可最著名的莎剧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不仅地点设在大陆,以大陆人为主角,而且从中可清楚地看到,地处偏远的英国人对欧陆文化是何等向往。
况且对于非英其他欧盟国家而言,大英帝国还有曾经的“荣光”,所以在文化领域挑衅,制造我德法已非昔日阿蒙,英国落难的贵族别想高高在上,还是早日认清现实的氛围。所以,与英国人打交道,他们提到欧洲大陆时,往往不说“欧洲大陆”这个词,而直称“欧洲”,就好像英国与欧洲相对待、英国人不是欧洲人似的。这种用词看似无心,实则暴露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谦卑与傲娇。
另外,地缘格局使英国与欧陆之间注定只能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地理上的英国并非欧陆的一部分,而只是西北隅的岛国。把它与大陆分隔开的只是英吉利海峡。海峡宽约240公里,最窄处仅34公里,但即使横贯多佛海峡的海底隧道早已运行,加强了英国与大陆的联系,两者间仍隔着大海,联系终归有限,在没有隧道和其他现代交通手段的时代,联系更是少得多。
所以,英国始终向一个格格不入的“第三者”存在与欧盟,唯一的好处就是在于,能享有政治独立,如保留货币主权,不加入申根组织,不参与旨在加强政治一体化的动议等,又能与欧盟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能一定程度地避开欧陆的战祸,又能方便地吸纳先进的大陆文化。
一直不和谐的英欧关系,也不过是英国人的骄傲,却错失了欧陆的最辉煌的时刻。十年来欧盟经济的萎靡不振,近年来折腾不停的欧债危机,欧元区高居不下的失业率,以及近2008年之后,伴随债务危机之后的欧盟东部成员国甚至法国、比利时所面临的难民危机等。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立场保守的小党独立党趁火打劫,竭力鼓噪退出欧盟。而且,刚刚加入欧盟的英国运气实在欠佳,在同一年,也就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引发欧洲经济的暂时困难,英国就萌生退意,1975年就开始脱欧公投,当然未获通过。脱欧派认为,欧盟权力太大,对各国主权限制太多,欧盟法令事实上已高于英国国家法令,欧洲法院事实上已凌驾于英国最高法院之上。在金融危机后欧盟引入的金融交易税降低了英国的金融竞争力,欧盟成员国太多,众口难调,在与域外国家签订自贸协定时难以取得进展,而退出欧盟,英国便可以独立推行其贸易战略,贯彻其贸易主张。同样重要的是,只有退欧,才能管控好早已使其大伤脑筋的欧盟移民问题。
几年间,英国脱欧派与留欧派一直在斗争,但明面上却是“中间派”占上风,想要获取欧陆快速发展的资本红利。如果只有组织所给的权益,而无相应的义务,就太爽了。而且,虽然欧盟不待见英国,但英国也是一大金主,2016年2月在欧盟峰会上讨价还价,卡梅隆还想着迫使欧盟允诺给予英国“特殊地位”以换取其留欧,回国召开内阁会议后宣布6月23日举行公投。
所以,时任首相卡梅隆就希望豪赌一把:英国留欧,其从欧盟得到的特殊待遇只会更多。在这种形势下,卡梅伦为争取脱欧派选票以获连任,2015年大选期间作出了举行脱欧公投的许诺。同时,昔日寂寂无名的脱欧专业党行情暴涨,陡然间成为世界媒体的聚焦对象。2016年,时任首相卡梅伦兑现承诺,为脱欧公投大开绿灯,在他看来:成功的从欧盟获取更多利益,对于他个人的首相生涯来说,无疑是大功一件。通过手中权力,争取到疑欧派的选票,有助于自己在接下来大选中成功连任。
可随着公投临近,原本绝对少数的脱欧派竟开始占上风,英镑对美元汇率随之暴跌,卡梅伦是否在懊悔——难道押错了宝?但是,卡梅隆的如意算盘最终没有得逞,脱欧公投通过,英国开始了漫长的脱欧历程。这个时候,面对离开欧盟的最终结果。相信卡梅隆是怎么也没有想到。因此,卡梅隆也提前结束了自己的首相生涯。这就是中国古语中:赔了夫人又折兵。尴尬!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英国退欧将引发严重的经济后果,如企业投资下滑、内需萎缩、金融流动性下降、银行借贷成本上升等,这又将导致英镑对欧元汇率走低,进一步引起进口成本上升和通胀等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脱欧绝非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将产生全球冲击。正如当时的伦敦市长萨迪克汗所言:“一旦‘脱欧’,对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企业的在英商务和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已同英国开展的经贸合作都将产生影响。”此外,光解除与欧盟的契约关系就得花两年时间,之后与欧陆各经济体进行种种谈判以重建贸易关系,又得花五年时间。
马拉松式的谈判本身就是不稳定因素,对英国经济将产生负面影响。同样需要考虑的是,在与欧盟关系上,脱欧将意味着一种双输局面,不仅英国损失严重,欧盟也将出现振荡,其他成员国将起而仿效,最后分崩离析也未可知。从英国看,退欧也将带来国家分裂的新风险。苏格兰不同于英格兰,历来亲欧,希望留在欧盟,脱欧势必给本已十分活跃的独立运动火上加油。所以,卡梅隆倒是脱离政坛一身轻松了,却把烂摊子丢给下一任——特蕾莎.梅(梅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