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大旺
  • 积分:7582
  • 等级:专家教授
  • 2017/6/2 20:33:34
  • 楼主(阅:8830977/回:0)你需要的不是仪式感,而是对生活的掌控感


    文: L先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仪式感,成了一个自媒体文章热词。


    一个人吃饭,要给它起个名字,叫“一人食”。还要配上素色的桌布,木筷子,淘来的和风小碗,用90度拍下照片。


    读书的时候,要关掉手机,断网,倒上一杯茶或者咖啡,一定要是纸质书,打开台灯,翻开一页,慢慢品味。


    买来许多“无用”的小物件,摆在窗明几净的角落,每天拂拭,打扫,让阳光照进来,晒在它们身上。


    还有爱情里的仪式感:恋爱纪念日,约会纪念日,520,七夕,圣诞节,鲜花,高档西餐厅和明亮得纤尘不染的灯光……


    这些……怎么说呢,其实也不坏。


    我不是要抨击仪式感。我自己在生活中,也是会去寻求某种仪式感的人。


    比如,写作的时候,我不会一直坐在电脑前码字,而是会站起来,在客厅里来来回回、一圈一圈地踱步,抑或扫地,整理卫生,一边做事,一边让脑海里的概念和想法自由浮现、自由组合,直到构造出一个精巧的模型时,再把它写下来。


    前公司是一家非常精干的创业公司,也深谙仪式感的道理。


    每周五的下午,惯例都要开个周会,放下所有的事情,所有人聚在一起,看看数据,听听CEO讲话。


    平时来了新人,总会由HR带着巡一遍楼,巡到的部门要起立鼓掌。


    离职的时候,离开的人会在大群里发个红包,写一句“在这里的日子很开心,谢谢大家”,然后大家纷纷送上一句“前程顺利!”—— 尽管可能压根没几个人认识他。


    这样的行为虽然没太大实际意义,但的确会让每一个人感到:你是活在一个集体里面,你在跟大家一起,做着一些正当、重要、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事情。


    我想,大多数在日常生活中,追寻仪式感的人,其实也是一样的:


    通过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仪式,让日常生活呈现出某种与众不同的重要性。


    这也是我们用来对抗日常的最好武器。


    人为什么需要仪式感呢?


    或者说,仪式感背后的原理,究竟是什么?


    学术上,可以为仪式找到源头。法国人类学家 Arnold van Gennep 的代表作《通过仪式》,提出了仪式的三重结构和阈限理论。苏格兰人类学家 Victor Turner,则在他的基础上,将仪式的研究发扬光大,形成了特纳学派。他的主要观点是……


    (这个太学术了,肯定没人看,咱们还是聊点通俗的吧)


    总而言之,仪式的本质是什么?


    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暂时剥离。


    人在仪式之中,一切所从属的身份被暂时剥离了。不再有等级、尊卑、上下、分类和结构,一切的参与者都遵循仪式本身的规则,而这套规则的导向,是将人往自然本性的深处进行引导:我是谁?


    你会感觉到,一切熟悉的东西都变得陌生起来。你会重新去观察和思考它们的意义,它们与自己的联系。你会体会到一种极端独处、独一无二,极端自由的感觉。


    这就是自然性和个人性的释放。


    其实,这也正是日常生活中,追求仪式感的背后源头。


    我们所追求的,不是仪式,而是借由对仪式的重复,将自己从等级森严的日常中解放出来,重新审视自己。


    本质上,这是一种掌控感。


    社会结构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只要你在社会之中,无论你处于哪个位置,你都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都必须遵循社会规则。


    前阵子,很多人热炒财务自由这个词。


    他们总觉得,努力挣钱,做投资,当老板,开公司,只要自己能累积到足够的财富,并且这些财富能带来稳定的被动收入,自己就自由了,想干什么干什么,再也不必为五斗米折腰。


    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识一些创业公司的老板,以及一些大公司的高管。按一般人的认知,他们应该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但我看到的现象是,他们天天飞遍全国各地谈业务,做方案,天天在公司加班到凌晨、住酒店,可能几周都回不了一趟家。


    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潜藏的永远都是三个词:累,忙,没时间。


    这就是社会结构的残酷。社会有它自己的节奏,无论你是谁,是企业家还是白领,都不得不跟着它的节奏跑。


    对他们来说,仪式感是什么?也许就是自己开车回家,到楼下,不下车,在车里静静坐着的这一阵子。


    因为只有这一阵子,他们才是自由的。


    只有这一阵子,他们才能褪去自己肩上一整个公司、一整个部门的重负,重新找回对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也是一样的。


    我们都习惯了被生活推着走。早晨急匆匆去上班,一边赶地铁一边吃早饭;午餐在楼下买个便当;晚上加班到九点、十点,回去洗个澡,累得只想埋头就睡。难得有一个周末,也会睡掉一大半,再匆忙把这周的剧补上。然后准备下周一要交的报告。


    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不是。


    在生活的重负之下,我们的自然性和个人性,都让位于社会性。


    与其说是我们在生活,不如说是生活本身,在我们的生命里,不留情面地径直走过。一不小心,我们就老了。


    所以,我们借由仪式,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小事赋予意义,目的是什么呢? 


    无非是,通过这些仪式,重新找回自己对生活的掌控,重新让自己感到:我才是生活的主人。


    这就是掌控感。


    掌控感带给我们安全感,因为每个人只有确认自己的存在,确认自己能够对身边的事物、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确认自己的自主意识,才能确认自己的价值。


    而这是一切存在的精神基础。


    我存在,是因为我觉得,我有价值。


    我有价值,是因为我觉得,我能掌控自己的一切。


    我能掌控自己的一切,靠什么体现?—— 靠生活中每个重要的事件,每个仪式性的瞬间,每个我能够不管不顾时间、去做一些毫无实际意义事情的时刻。


    只有在这样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是我在操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生活在操控我。


    这就是一种“悲剧的神圣”。


    回到仪式。


    特纳认为,人性在仪式、宗教和艺术中得以发展。他认为,西方上世纪中叶的嬉皮士文化,正是扩展了阈限,抹除了社会结构,强调人性至上。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性迸发出创造力和能量,再造了社会文化,使陈腐的、死板的社会,再次获得生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展出来的种种仪式感,也正是一种内省和沉思。




    • 在我读书的时候,我不是任何人,我只是一个读者。



    • 在我做饭的时候,我不是任何人,我只是一个工匠。



    • 在我创作的时候,我不是任何人,我只是一个艺术家。


    诸如此类。


    正是这种对生活的掌控感,以及它所带来的安全感,让我们得以在日常生活的慵常、无聊和空虚中,重新获得对生命的激情。


    这种现象把两个人联结在一起,推而广之,就是什么呢?爱情,婚姻,乃至于婚礼。


    爱情之中的种种仪式,都是在强调一件事情——爱情本身,就是一种仪式。


    爱情多伟大啊。


    爱情是两个人联手起来对抗全世界。


    最后,回到正题。


    除了给生活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仪式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掌控感呢?


    1. 掌控身体


    有氧运动,以及锻炼协调性。


    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提高体能,从更大的意义上说,是提高我们对整个身体的掌控能力。


    身体是大脑的基础。通过掌控身体,我们可以更了解自己的节律,获得更充沛的精力,更稳定的情绪和思维控制能力。


    这些,都是保证我们的大脑,工作在最好状态的基本条件。


    2. 掌控时间


    掌控时间,本质上,就是提高我们对时间的知觉和管理能力。


    前者,可以采取柳比歇夫方法,坚持一段时间,记录自己每一天的时间开销,从而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时间模型。


    后者,可以通过对时间的合理安排,将不同优先级、难度、类型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时间段,来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杜绝被时间赶着跑的被动。


    3. 掌控情绪


    一个人成熟与否,最主要的表现,是看情商—— 也就是察觉他人情绪,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无论任何时候,情绪都是理性思考的大敌。学习正念,练习冥想,了解一些心理学中对情绪的管控方法,可以有效地摆脱情绪对大脑的影响。


    4. 掌控目标


    以上这些,都是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最佳状态的方式。


    而保持最佳状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用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你一定要确立一个目标,一个你愿意为之奋斗、不断超越自己的目标,并把它细化、分解、落地,践行到每一天的活动之中,让自己看到每一天的进步,让每一天都成为非同寻常的一天。


    这才是最本质的掌控感的来源。






    帖间广告位0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