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9190149/回:0)假装很努力,是年轻人的典型幼稚病1 不是努力,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我们身边总是不乏这样的人,每天都能看到他们在朋友圈花式秀努力:昨天是加班到十二点的公司外景,今天是七月份长长的书单,明天是一本崭新的单词本,后天是健身房里挥汗如雨的身影。 他们的存在时刻激励着你,好像自己是朋友圈里最不上进的那个人。 可是朋友圈一片烈火烹油奋斗景象的背后往往是这个样子: 加班到半夜是因为白天一直刷手机,从不按时完成任务; 列的每月书单,在书店促销时一次性买回来,却只是拍照发个微博; 每次一晒完单词本,就扔开英语书去回复朋友圈里的点赞和评论; 为了鞭策自己多读书买个kindle,用了三天就放着积灰; 看到别人的马甲线心生羡慕,下了全套郑多燕,买了一个瑜伽垫,过了一年还是崭新的; 这可能是很大一部分年轻人最普遍的痛苦:“为什么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是不行?” 可能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眼里的努力,只是在感动自己罢了。 2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是最常见的顽疾。 读过一篇鸡汤,就感觉自己斗志昂扬,转发到朋友圈,就感觉在自我鞭策。 最可怕的莫过于你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沉醉在努力的自我感动中。 朋友圈的打卡会给你留下一个自己已经努力过的幻象,这个幻象成本极低,点赞和反馈却能预支成功的快感,然后忘记实实在在的努力。 有过这样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 两组人分别重复无意义的组装工作一小时,一组给予一美元的报酬,另一组则可以获得五十美元。同时,实验员告诉受试者,拜托你对下一个进来的人说我们这份工作很有趣。 事后考察受试者态度时发现,同样的工作,拿到一美元报酬的成员普遍比拿到五十美元的人更愉快。 根据实验员解释,当你重复一份无聊的工作却不得不告诉其它人这份工作很有趣时,内心会出现情绪上的不协调。 五十美元的高工资可以让被试者说服自己“我是为了钱才说谎”,但一美元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被试者潜意识里就会自我说服,相信这份工作真的很有趣。 事实上没有真正努力的人,反而大部分是因为无法被自己的实际成就说服,才转而向表面的赞赏寻求自我安慰。 最不求上进的人莫过于最庸常的普通人: 总是不安于现状又没勇气改变,做着无效的劳动却自我麻痹已经尽力; 怀揣着奋斗梦想的心,却没有践行梦想的命; 习惯于把 “想做”当成“在做”,把“在做”当成“做到”; 刷着手机想通过别人的生活寻求激励,关上手机仍然该干嘛干嘛去。 3 没有行动的规划和无效的努力,就像集体里的癌细胞,难以剥离却危害致命。 杨绛先生说过,
既不看手里的牌,也不看脚下的路,那不是展望未来,而是胡思乱想。 无效规划是如此,无效努力也是一样,在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里,“无效努力”文化尤其繁盛。 剧中的日本员工,每天早出晚归西装笔挺,其实却都是在公司里磨洋工,做着很多没有效率的工作。 他们不愿意尝试更新现有的工作方法,习惯于开无意义的会议,做重复低效的资料整理并视之为努力。 在剧中僵死的日本企业文化中,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不管你干得好不好,一直在干的就是好人。 在他们眼中,成长于80年代的年轻人是没有纪律、没有规则意识、没有协作性的 “宽松世代”。 主角坂间正和是一名成长于“宽松世代”的青年,平时不爱加班,周六周日也从来没补过课。面对上一代为加班而加班,从小补课补到大的情况,版间正和显得截然不同。 而习惯了机械劳动的长辈们,却倚借资历,指责主角这代人正在把日本社会严谨规律的氛围毁掉。 不愿意改变是另一种懒惰。 遵循守旧的人习惯于回避变化,才会向外界营造出一副我很努力很劳累的景象,他们的目标是消耗掉上班的时间,而不是完成上班的任务。 可是目标不应该是一个不踮脚就能摘到的苹果。 万科的员工手册上有一个“以终为始”的目标管理法则:
简单地说,决定目标的不是你的起点,是你最终要达到的地方。 以终为始,是把看似不能完成的目标进行逐步拆解,从而保证你走的每一步都是在相对正确的方向上。 4 人生是一碗毒鸡汤,小时候总以为自己只要用心就能出人头地,长大了才发现光是维持常人水平就已经拼尽全力。 可仍然有太多自命不凡的年轻人,享受表扬和追捧,却无法忍受一点点冷落和打击。 一次讨论职场话题时,有读者在后台分享了他的故事: “二十多岁,在某公司市场部工作,和同事一起做一个活动。现场的桶装水喝完了,比我资深的男同事说:去把水换一下。” “我怏怏不乐地换了,但是整个活动下半程,拉了个脸,心里郁闷极了,状态游离。心里想的都是:凭什么你来指挥我?凭什么要我去换水?你也是男的,你干嘛不换?! “领导观察到了我的情绪,也耐心开导我,我表面应承了,心里其实并不太服气。”
马云在一次回答高校学生提问时,被问及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他的回答既不是勤奋也不是努力,而是乐观。 今年三月他在一次演讲中做出了解释:
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常常把面子看得比天大,一言不合就情绪不佳,说到底还是没底气。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毕竟有些东西,你还没有挣到,才会固执地想要坚守;当已经有了,也就不在意失去。 因为你自信自己还能挣回来。 把痛苦等价于财富,本身就是年轻人的幼稚病。 陈虻对年轻的柴静说过:“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同样地,耕耘就有收获,这话是扯淡。耕耘就是耕耘,有效的耕耘才会带来收获。 你要知道,努力不是通关的进度条,而是下一环节的入场券。在人生的游戏中,有目标地前行,有选择地坚持,有效率地打拼,才能多一分成功的可能。 就像于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里写过的那样:
![]() 帖间广告位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