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阅:224957/回:0)财富从哪里来?(深度好文!!)小时候,县城没有图书馆,只有两家老旧的新华书店。书匮乏得可怜,却是当时我无比向往的去处。每到周末,我都一大早跑到书店门口,等待开门。不好意思让人家看出你是来蹭书看的,到约摸开门,就远远躲到修单车的铺子旁观望,等开了门,还不能着急进去,要等个五分钟,待人家扫完地,才若无其事地扮作顺路的样子溜达进去。 那时候觉得,翻了书又不买,是很大的罪恶,占了人家便宜。这样持续了几年,到上高中时,新华书店已经门庭寥落,没人去了。后来,去广东读大学,逛当地的书店,见熙熙攘攘门庭若市,大吃一惊。原来外面的书店从来没有赶人走的例子。很多小孩到了书店,往地上一坐,一本书翻一下午。 近年春节回家,新华书店依然门可罗雀。跟一位朋友聊起,她说,小地方人没文化,爱读书的少。我说不是这样,不怪读者,很多小孩想读书,书店却不让他们读,书店生意不好,是因为不明白布施的道理。 朋友是做服装生意的。她说,入行前,觉得一件衣服一两千块很正常,不贵。等到自己设计、加工和生产,再看一两千块的衣服,觉得贵得要命。以前没做生意时,心想优衣库那么便宜,还怎么挣钱。后来做生意了,再看优衣库,觉得太赚了。她的感触很有意思,引发我对布施又深了一重理解。 觉得两千块的衣服贵,是因为了解了原料成本。各行都是这样,知道成本报价后,就会觉得暴利。有位房地产公司的朋友,说盖房子的钱只是房价的零头,很多房子根本不能住,用的是最差的材料,能省一分就省一分。不过,刨去夸张的情绪,也应当明白,成本不能只从原料上看。这是现代经济学的思路,也是佛教的思路。现代经济学认为,成本不只是原材料,还有劳动力成本、资本成本、技术成本。佛教认为,事物是众缘所成,种子只是因缘,此外还有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原料只相当于因缘,眼里只有原料的作用是不够的。 马克思之所以不被佛家欣赏,就在于他总是割裂地看问题,总习惯用矛盾和对立的视角分析。资本家和工人是对立的,资本家赚了,工人就亏了,这叫剥削。主流经济学从要素报酬的视角看,就消弭了冲突。 在商场买一件衣服花两千块,类似品质的衣服,如果从路边摊买,可能只花五百块。但多花的一千五百块并没有糟蹋,因为不仅流水线上生产纽扣的女工需要生活,裁缝需要生活;商场里的营业员、收银员、乃至保安、物业、保洁,也需要生活。这两千块里,有贡献给他们的一部分,虽然微小,但有。如果只是在路边摊买,你的花费只养活了很少的人,甚至只有摊主一人。如果人人不去商厦买衣服,商厦里的保安、物业、保洁就要失业,他们的子女就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一想到这里,就会觉得,虽然你只是去商场买一件衣服,却潜在地帮助了很多人。
帖间广告位01
|